《玉门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4.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门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4.23).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玉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玉门因西域和阑美玉由此通关而得名,又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声名远扬,被大家熟知。1955年,国务院批准建市,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辖新老2个市区、3个工业园区、12个乡镇,耕地面积103万亩,总人口18万。石油工业文化、火烧沟文化、屯垦戍边文化、边塞文化在玉门交相辉映,境内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6个,城镇化率达到63.6%,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市,也是国务院确定的资源型转型城市。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1.7亿元,连续三年获评“全省经济发展十强县“,连续四年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
2、。玉门商贾云集、塞垣咽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珠城市。玉门地处甘、新、青、蒙四省通衢,是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重要枢纽,312国道、兰新铁路、兰新高铁、连霍高速穿境而过,境内有5个火车站,年货物吞吐量达3000万吨以上,是疆煤“公转铁”的重要集散地,是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效益最佳的发展之地,是国家陆海新通道向西开放的前沿,是丝绸之路最繁忙的黄金通道。玉门依矿而建、因油而兴,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西晋博物志首次记载玉门石油,1939年8月玉门油田第一口油井在抗日烽火中投产,1957年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玉门油田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石油资源,而且担负起了“三大四
3、出”(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经验、出人才、出技术)的历史重任,向全国50多个油田和炼化企业输送骨干力量10万多人、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为抗日战争、新中国诞生和当代石油工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的时代佳话。玉门承载荣光、鹰续辉煌,是一座有精神的城市。王进喜油田十年创业树“标杆”,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大庆十年奋战成“铁人”,当选为党的九届中央委员。世纪之交,被评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1958年,中核四O四在玉门选址建设。半个多世纪以来,玉门人民默默守护以“甘肃矿区”为名的核工业基地,见证了中国核工业创造的惊世伟业。顾天祥戈壁滩上插红旗,带
4、领村民封沙育林、脱贫致富,使昔日黄沙肆虐的戈壁滩变成了粮草丰美、瓜果飘香的新绿洲,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长期以来,“铁人精神”“核工业精神”“劳模精神”已深深融入玉门人民的血脉,激励和鼓舞着玉门人民再现玉门荣光、再创玉门辉煌。玉门能源富集、风光无限,是甘肃新能源的发祥地。因两山夹一谷的地形,让玉门成为“世界风口”。全市可开发新能源土地面积4000平方公里以上,规划总装机4300万千瓦,其中:风电1700万千瓦,光伏2400万千瓦,光热200万千瓦。1996年全国第一台陆上实验性风机在玉门建成运行,目前,已建成各类电力装机累计达到623.9万千瓦,形成了风、光、水、储综合利用
5、、多能互补的发展格局。是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主阵地之一,被评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玉门平台广阔、产业集聚,是西北最具影响的现代化工基地。玉门工业占全市GDP的73.8乐2023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88.3亿元,现有规上工业企业91家。玉门经济开发区“一区三园”规划总面积111.9平方公里,建化园区和老市区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等级均达到D级标准,建化园区被列入“十四五”全国发展农药产能重点园区,正在着力建设现代化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聚力打造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五个百亿级”产业链,陕煤集团碳中和产业园、巨化集团硅氟新材料
6、等项目成功落地玉门,为玉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玉门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沃土。全市耕地面积103万亩,祁连山的冰川提供了源远流长、优质洁净的冰川融水,大漠戈壁创造了富含钙、硒、硅等元素的优质土壤,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独特优势。现已焙育出枸杞、韭菜、人参果、蜜瓜、辣椒、昌马羊肉等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3%以上,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5个,成功打造为中国蜜瓜之乡、中国人参果之乡、中国韭菜之乡、中国枸杞之乡,被评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甘肃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玉门开放包容、改革为先,是亲商富商的投资福地。“一处跑、跑一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跑全省、并跑全国,创新开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工程项目审批最长不超过70个工作日,开办企业“半日”即可办结。在甘肃先行先试推行“标准地”改革,项目落地实现了“拿地即开工“,改革经验在全省示范推广。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常态化开展“行长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帮助企业有效解决融资难题。推行“首查不罚、首违不罚”,健全柔性执法和“一业一查”联合监管,在全省率先建成智慧信用市场监管平台。扎实推进主动创稳行动,依法防范风险、化解矛盾,营造了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