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排水防涝安全韧性建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排水防涝安全韧性建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天津市排水防涝安全韧性建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面对各种非常态极端挑战的应急能力,提高城市韧性成 为当前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必选项。2024年春节 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加强 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重要要求,为我们提升新时代城市治 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提供了根本遵循、确立了科学路径。天津市正处于提升城市 人居环境品质和创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期,大力提 升城市排水防涝安全韧性,对于实现新形势下的城市排水防 涝安全,通过统筹方式、系统方法解决城市排水防涝问题,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尤为重要。一、天津市排水防涝安全韧性
2、发展现状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排水防涝建设, 制定实施了天津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天津市排 水专项规划(20202035年)等规划及方案。开展排水防 涝片区整治,全市排水防涝点位逐年减少,当前排水防涝积 水点和排水防涝积水点密度,已达到城市体检指标中各城市 平均值的优秀水平,津城核心区易积水地区数量由2017年的 51处减少到2021年的9处。在设施建设层面,“十三五”期 间天津津城核心区新建及改扩建雨水泵站20座,更新改造老 旧机电设备1472台套,单电源设备改造54座,自动化改造 120座,改造老旧管网& 8公里,雨污分流改造管网7129米, 新增排水能力约209. 35
3、米/秒,疏通养护管道501公里,维 修维护管道3967米,新建及改造的排水设施在应对极端强雨 过程及台风中作用明显。编制完成了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计划, 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稳步推进,径流总量控制以及径流污染 控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城市可渗透地面541.99平方公 里,城市可渗透地面比例为46. 3隔,已超过住建部45%的指 标要求。在智能平台监测上,形成了泵站监测系统、雨水监 测系统、河道液位监测系统、雨量监测系统、积水监测系统、 云图监测系统等6大系统。在韧性经验特色上,形成了协同 化调度,实现了 “一低两腾空“(降低雨水泵站水位,腾空河 道、腾空管道)和“一处一案”(中心城区易积水点、易积水
4、 地区及易积水地道的防汛排水预案),做到主干道路中小雨不 积水,大雨两小时,暴雨五小时,具备条件的地道都设立了 独立的泵站、排水系统和储水系统,不与地区的雨水相连接。二、天津市排水防涝安全韧性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排水防涝安全韧性目标是当排水防涝灾害发生时, 城市能够消化排水防涝负面影响,保障核心功能不被破坏; 排水防涝灾害发生后,城市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转;面对未 来不确定灾害时,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目前天津市尽管在 排水防涝防治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总体上来看,天 津市排水防涝仍以刚性抵御、被动防御为主,排涝体系缺乏 韧性,在安全韧性发展上仍存在一定问题。1 .城市地势低洼,排涝手段单一。一
5、是天津市土地面积 95%都是地势平坦的平原,海拔均在5米以下。从武清境内的 北运河河畔到滨海新区相对高度不超过10米,市内多洼地, 部分地面高出地域河道水位,积水难以自流排除。二是天津 市中心城区的雨水大都经由排水管网依靠重力流排入相应排 水系统的提升泵站,经过泵站提升后就近入河。三是部分河 道过流断面较低,跨河泵站提升能力不足,河网系统间衔接 不完善,不能满足雨水排放能力需求,导致雨水下泄通道易 受阻,加之滨海河道受潮汐影响明显,内河排水常受潮水顶 托,使得城市河道涝水不能及时排放入海,限制了系统排涝 效果。四是过于依赖管网一泵站一河道的强排方式,如遇排 涝基础设施因设计造成的规模偏小、年久
6、失修及人为破坏造 成破损失效等情况,在无其他排涝手段支撑下,区域排涝体 系易形成体系脆弱性破坏。2 .建成区占比高,提升改造难度大。一是随着天津市建 成区范围不断扩大,原有的农田、河道、坑塘、盐田等“天 然调蓄池”被占用甚至填平,雨水调蓄空间被挤占,使得洪 峰流量大幅度增加。二是各类涉水建筑物迅速增加,包括桥 梁、涵洞、码头等,人为缩窄侵占了行洪断面,造成河道行 洪不畅,涝水无法顺畅入河。同时土地硬化造成下垫面粗糙 度降低,汇流速度加快,径流峰值提前,排水防涝程度加大。 三是老城区管网、泵站限值建设标准偏低。一方面,据测算, 天津市1996年以后建设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基本能够达到 2011年室
7、外排水设计规范的下限,这部分管道约占中心城区 雨水泵站系统的50%,加之设计标准由合流制提高到分流制, 由原先低标准逐渐提高至高标准,致使1996年以前建设的管 道不能满足现状需求,导致排水防涝问题严重。另一方面, 原有地道泵站设计标准普遍偏低,采用的设计重现期为1至 2年,且部分地道泵站出水不畅,雨水排入周边地区市政管 网系统,没有独立的出水,形成地道排水与地区排水相互制 约,部分存在客水涌入地道的隐患。四是系统提标改造难度 大。城市老城区街道空间狭窄,管线密布,大规模的雨水管 网更新改造投入巨大,存在建筑沉降安全隐患,影响面广, 协调难度大。同时,作为管道排水的下游,天津市二级河道 排水压
8、力逐年增加,但受用地限制,部分河道不具备扩挖、 加堤等条件,河道治理措施受限制。3 .系统老化,排水安全保障有待提升。一是依据天津 市排水专项规划(20202035),天津市现有排水泵站中已 被鉴定为“工业危房”的泵站机房、配电室共有86处,约 17000平方米,带来极大安全隐患,急需进行除险加固。运 行20年以上的水泵电机、高低压电器等设备占泵站设备总量 的43. 56%,中心城区约200台泵站超过了使用寿命,工艺陈 旧,设备运行不稳定,故障率高,严重影响排水。二是现有 排水管道3613公里,其中超期服役的排水管道763公里,占 总量的21. 32%,老化设施使用寿命超过50年的占比25%。
9、再 加上设施塌陷破损,严重影响排水,急需改造的老旧管道约 有151公里。三是目前中心城区65%的雨水泵站为单电源泵 站,而通常泵站开启的时候,往往为用电高峰,一旦出现电 力故障,将严重影响泵站正常运行,势必造成雨水淹泡,发 生排水防涝问题。4 .自然制约,雨水收集利用和海绵设施选择受限。一是 天津市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6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雨季 (汛期),平均雨日34天左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3%以上。 对1980年一2019年天津市逐日降雨量进行统计分析,日降 雨量超过6毫米的日数共计766日,每年平均29日,并且主 要集中在夏季,可见天津市降雨量时程分布集中,不利于雨 水收集利用。二是天津
10、地处九河下梢,海相陆相作用相互交 替,土爆分层结构较为明显,土壤类型以粘土、粉土为主, 土壤渗透性较差,主要为微透水或不透水,且地下水水位高, 可渗透空间很小,对源头减排等部分海绵城市建设设施的选 择要求较强。同时,天津市盐渍土壤面积占全市总土地面积 的39. 8%,大多连片分布,盐化程度较高,部分植被网络设 施植物选择受限。三、推进天津市排水防涝安全韧性发展的对策1 .城市建设布局与排水防涝韧性防治紧密衔接。进行城 市开发时,在规划阶段要与城市排水防涝防治规划高度结合。 一是做好开发论证。在城市开发建设前期,开展项目与周边 排涝体系的适应性分析,避免在易形成排水防涝问题的区域 开展大规模城市
11、建设。二是做好竖向设计。充分考虑河道水 位、排水防涝水位及周边地形标高,综合分析确定场平标高, 尤其是小区里巷与街道竖向标高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探 索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要求所有新建筑物提高防 水门槛的高度。三是保持排涝系统的完整性。新建项目应适 应原排涝系统,如受场地限制破坏了原有排涝体系,应重新 进行排水防涝体系布局设计,做到涝水有流路、出路。四是 保护蓄滞空间。新开发区域不缩小原有涝水蓄滞空间,原则 上应做到占补平衡。对改变了城市下垫面等汇水条件的区域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以消减影响。五是提高重要对象排涝标准。 对于特别重要的保护对象,如重要场所、设施、关键交通节 点等,应当区别区
12、域防涝标准,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实施“一 重点一对策”方案,使其在面对强降雨时能正常运行。六是 新旧城区分类施策,新城区按设计标准实施,控制建设密度, 给予更多的韧性空间和留白空间;老旧城区要因地制宜,及 时跟进临时应急措施和整体协同调度。2 .布局绿色基础设施结合的工程措施体系。一是与传统 城市排水防涝工程(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大力推进由水 道、绿道、湿地、公园、森林等组成的维护生态环境与提高 人民生活质量的相互连接的网络化绿色基础设施系统。部分 河段沿河岸打造可淹没式滨水公园,旱季作为市民游憩的亲 水空间场所,防洪季作为河流的滞蓄洪区。同时可超设计重 现期对应的水位后即可将河水引入滨水公园
13、进行调蓄削峰, 降低下游河道水位,减少对市政排水管网的顶托。二是合理 的灰绿结合能够踪合发挥各自优势,灰色基础设施构成城市 洪涝防御体系的骨架,绿色基础设施分散布置在体系未梢,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海绵城市规划,对城市生态空间、蓝绿 空间进行管控,形成交互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天津市 整体洪涝防御韧性能力。三是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从暴雨排水防涝的源头开始蓄滞,通过改造下垫面、雨水花 园、地面透水铺装改善汇流条件,进行源头控制,降低产汇 流的峰值,减轻排涝压力;通过保护现有水体、新建或扩容 河道、设置雨水蓄滞区、建设分散式雨水调蓄池、建设深层 隧道等,增加涝水的调蓄能力。在管网排放的基础
14、上强调源 头减排、蓄排并举、雨水快排和滞蓄缓排。3 .注重非工程措施和数智化手段的运用。一是城市排水 防涝工程是按照既定设计标准建造的,极端天气的频发和气 候响应性不足,超标准排水防涝事件难以避免,排水防涝工 程措施作用和防御能力有限,需要通过监测、预报、预警和 调度等手段辅助发挥工程措施效益,通过工程抢险、避险转 移等应急措施减少灾害损失和风险。二是当前运行的6大信 息监测系统建设时间较早,与现有技术和新系统相比存在较 大功能差距,大数据智慧化分析决策的水平不足,泵站运行 监测未能实现全覆盖,急需构建一套“全主体、全时空、全 过程”,通过无人机、遥感和大数据等技术方法,以监测体系 和排水防涝
15、预报预警为核心的城市洪涝信息管理平台、智能 决策系统及监测网络信息图,加大数智化和信息化手段的应 用,提升预警信息、设施诊断、防治决策、数据共享、减少 灾损、精细运营、协同调度、宣传动员能力水平。4 .加快老旧管网设施改造和完善排水防涝标准。一是利 用非开挖修复等工程技术手段,开展老旧管网改造,修复破 损管段,提高现状管道的排水能力。及时开展老旧泵站机房、 配电室改造,更换老旧水泵,增设备用水泵,完善双电源建 设,提高泵站设施的安全运行保障性。二是加大河口排涝泵 站建设力度,及时将河道涝水排走,有效控制河道水位,及 时降低河道与涝区水位,避免出现排水顶托现象。三是结合 城市更新、道路改造、老旧
16、小区改造等,逐步扩容管网与排 水设施,统筹新旧排水防涝标准衔接,紧密对标新的排水、 泵站系统分区划分,提高排水标准。四是确定科学合理的排 水防涝防治标准体系,涵盖从雨水径流的产生到末端排放的 全过程控制,如源头径流控制标准、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 排水防涝防治设计重现期。5 .优化完善排水防涝安全韧性软硬环境。一是加强应对 灾害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健全排水防涝管理法规、制度和机 构,让排水防涝防治管理及调度有法可依,规范行政行为。 二是在汛前做好排水防涝工程的规范化管理,特别是防洪排 涝设施的日常检查,水库、雨情测报设施、调度运用方案, 以及应急预案重点环节和责任人的管理工作,严格规范防汛 工程管理和排涝工作。三是建立部门联动应灾机制,将气象、 水务、交通、建设、公安、宣传等部门纳入城市排水防涝管 理中,做到城市排水防涝预报预警、应急指挥调度、综合治 理等多部门协同合作。四是探索编制天津市排水防涝风险 图天津市排水防涝风险评价体系和天津市排水防涝安 全韧性建设指南,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排水防治预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