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差异化教学思考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差异化教学思考1.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下,J惇信息技术课差异他学思考本文所指“新课标”,即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版)(文中简称标准)。标准指出:“信息科技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特征。从这一角度分析,信息技术课并非小学阶段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也不是采取单一理论教学或单一教学模式就能企及教育效果的。标准首次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四个维度出发,采取差异化教学是信息技术课的应有之义。一、新课标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凸显的问题(一)“主体一客体一学科”的态度差异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视程度明显较弱。从教育主体角度看,信息技术成绩好坏,与“小升初”的
2、关系不大,因此不必要投入过多时间、精力去优化课程。从教育客体角度看,信息技术与自身对“计算机”“互联网”的认识等存在一定差异,小学生所接触的“信息技术”更多地源自于智能手机,尤其在操作方面,接触到的主要是各类社交平台,而非专业软件(例如OffiCe办公系列、图片处理软件等),这容易造成教育客体对学科产生认识偏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以传授某一项技能为主,而小学生更希望从信息技术课上获得娱乐性内容,由此引发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的态度差异。(二)“定位一认知一学时”的矛盾关系现阶段,信息技术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的固定课程,但该课程的定位比较尴尬,一方面在知识、技术等难度方面,并不亚于
3、“语数外”等主要课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被划为“体音美”等副课范围。这种定位带来了两个显著矛盾:一是在认知层面,信息技术教师及家长认为“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小学生接触到网络频率很高,因此信息技术的“教与学”应该是相对容易的,这种认知忽略了“信息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差异;二是在课时方面,无论是基于信息技术教材还是信息技术项目,信息技术教学都必须保持持续性与系统性,但由于被划分到副课的行列,实际上可支配的信息技术课时是很少的。(三)“层次一规模一师资”的配合错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拉大了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如一些家长具有很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日常家庭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向学
4、生传授软件思想、操作技能等,而一些小学生不具备这些“先发优势”,因此造成了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层次差异。同时,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条件相对有限,往往一个机房、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的配置,用来应对全校各年级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这容易造成“学生规模”与“师资数量”的配合错位,尤其标准对不同学段小学生提出了差异化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这样很难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个体的信息技术学习需求。(四)“内容一教材一资源”的不合理性一方面,为了应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知识体系的快速更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是动态化组织的;另一方面,小学教材体系中并没有对信息技术做出强制要求,现阶段国内各省市及县区小学所采用的信息技术
5、教材,具有较明显的自主选择性和自由裁量权。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灵活性与信息技术教材选用自主性的共同作用下,所构建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内容过于同质化,表现为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重复率高,或者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素养培育需求不匹配。(五)“氛围一教法一评价”的衔接隔阂客观上说,目前我国整个大环境是有利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这是因为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新媒体、智能手机设备、台式电脑等,为小学生营造了一个信息化氛围。然而,这种氛围并不足以对抗应试教育思想,特别是反馈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上,仍然普遍存在“说教化”“灌输式”“演示性”等教学方法,极少倡导小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此外,在教学
6、评价方面,基本理念是“知识导向”而非“素质导向”,主要是评价指标单一、标准匮乏,基本是由信息技术教师主观评测完成,依据则是信息技术教师的经验与观点,这容易损害广大小学生深入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1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差异化教学的可行策略(一)基于主体的差异化教学引入“分层教学”的思维,关注小学生个体维度下的信息技术天赋、基础、兴趣等差异。在具体策略构建上,教师可按照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内容,建立主体差异的“四维矩阵”,综合判断小学生所处的信息技术层次。例如,四个核心素养方面均表现良好的设定为“禀赋优越层次”;三个核心素养方面表现良好的设定为“能力突出层次”;一个或两个核心素养方面表现良好的设定为“
7、基础扎实层次”;完全不符合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小学生,可设定为“重点照顾层次”;依据不同层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程差异化干预。(二)基于内容的差异化教学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并不局限于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这只是最基础的部分。按照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要求,可采取差异化的内容设计形式。首先,构建“理论教学内容”用以夯实小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其次,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以具体的信息技术项目为核心,倡导小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学生“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能力。最后,构建“拓展教学内容”,如上网礼仪、网络道德等信息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三)
8、基于目标的差异化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可划分为三个学段。以“六三学制”为例,一二年级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旨在培养数字设备的兴趣,掌握多元化的信息处理和利用方式等;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目的,则主要围绕“数据”“编程”等展开;进入五六年级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突出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目标差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差异等方面做好规划,并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四)基于方法的差异化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非常多元化,具体选择何种方法,既要考虑小学生的“学段整体特点”,也要关注小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基础。例如,一些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长期接触电脑、网络,且在软
9、件操作、编程等方面具有天赋,整体水平己经远超过了五六年级的个别学生,就可以采取更加自主、灵活的“项目式教学法”。反之,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大范围运用“示范法”“讲解法”等传统教法,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差异性价值,需要通过灵活运用、因材施教来体现。(五)基于评价的差异化教学以上四个部分的“差异化实践”是基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实现的,而基于评价的差异化教学,则主要是基于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实现。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差异化评价应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差异化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两类要素,其一是评价内容,其二是评价权重。评价内容要涵盖理论成绩、实操成绩、综合成绩、创新成绩、项目成
10、绩等(见表1),评价权重的设定,则沿着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向逐渐提高。表1差异化教学评价表三、小学信息技术课差异化教学的实践案例以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教材为基础,基于差异化教学的实践案例分析如下。(一)课前阶段的差异化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前阶段,教师需要先明确“差异化目标”和“差异化主体”,这是后续教学工作的保障和前提。一方面,结合标准设定的目标,第二学段(34年级)要让小学生掌握从网络获取资源的方式,并借助多媒体作品展开交流互动,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另一方面,要展开小学生主体调查,如全班有多少小学生接触过PPT,制作过PPT,按照小学生在PPT方面的现有水平划分层次
11、。其中,教学目标可以划分成三个等级:低级目标为“掌握PPT打开、新建、导入图片等技能”;中级目标为“能够导入图片、编辑文字、播放音乐等技能”;高级目标为“基于一个主题制作完整的PPT作品”。相对应的,小学生主体差异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生”“中等生”和“优等生”,在PPT教学过程中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禀赋越好的小学生,越倡导其自主探索和实践。(二)课中阶段的差异化教学课中阶段应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即由小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差异化:从小学生兴趣着手,如一些小学生喜欢自然风光,引导其以“诗歌与风景”为主题着手制作PPT;一些小学生喜欢音乐、歌曲,引导其以“XX歌曲MTV”为任务,开发一个完整的P
12、PT作品。从教师角度出发,课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差异化,主要体现在知识深度与实践难度,例如在“诗歌与风景”为主题的PPT制作中,“理论教学内容”重点面向毫无PPT经验的小学生展开,以掌握打开/关闭/保存PPT软件,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等为目标;2“实践教学内容”重点面向中等水平小学生;“拓展教学内容”重点面向PPT经验丰富的优等生,主要教学内容己经跳出技能、技巧的范畴,注重引导小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如在“诗歌与风景”的作品中突出环保理念、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等。值得注意的是,课中阶段的差异化教学由“差异化教学方法”贯穿,如本案例中采取项目教学法,适用于不同类型主体及教学内容,以最终“项目完成程度”作为教
13、学评价的关键依据。(三)课后阶段的差异化教学进入课后阶段,小学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主要应用在教学评价上,结合表1,小学生在PPT学习中的理论成绩占比最高、权重最低,相对应的项目成绩分值最低、权重最高。这种评价矩阵下,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即多元智能差异)能够被清晰表示出来。例如,一些小学生理论成绩并不理想,凭空提问的状态下,并不知道图片导入到PPT应该从“插入”工具展开,但是在项目实操的过程中,却能够“如有神助”一样顺畅操作。这说明其动手能力更强,但对理论信息的整合与理解能力较差,可在后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重视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学习、利用等能力差异,这样才能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意识”,而非是“统一的信息意识,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差异化,如基于计算思维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要强调跨学科或跨领域的融会贯通,应依据小学生多元智能展开,通过建立“兴趣带动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充分释放小学生各自优势智能的潜力。关键是,信息技术课教学要重视社会责任培育,涉及小学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等范畴。小学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表现出对学生尊重,更是助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