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牧歌溯源与发展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大利牧歌溯源与发展影响.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意大利牧歌溯源与发展影响【摘要】中世纪的意大利多年分裂割据,音乐受宗教影响较少,为世俗音乐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摇篮。从意大利牧歌产生溯源、发展、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认为意大利牧歌是文艺复兴世俗音乐中不可替代且有至深影响的音乐体裁。【关键词】意大利牧歌;溯源;发展;影响中世纪的意大利分裂割据,音乐受宗教影响较少,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的摇篮。源于民间创作的牧人歌曲、猎歌等成为早期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声乐体裁。劳达赞歌、巴拉塔、猎歌、弗罗托拉、牧歌等世俗音乐体裁从单声部到多声部音乐,音乐创作注重旋律的流畅和歌唱技术。在16世纪初出现的新型意大利牧歌发展成为文艺复兴世俗音
2、乐中不可替代的音乐体裁。一、意大利牧歌溯源14世纪的意大利牧歌多为抒情歌曲,有世俗性和宗教性两种类型,是复调性音乐体裁。歌词多是田园诗、爱情诗或讽刺诗,以音节为单位与装饰性花唱交替而成,2-3个声部,每声部都有歌词,演唱时可加入乐器。上方声部是主旋律声部,低音是和声基础运用分解旋律的写法,在结束部分常用模仿和卡农手法,在15世纪消失。16世纪20年代,在意大利北部出现新型的意大利牧歌,其前身为主调风格的弗罗托拉,通常为四个声部,高声部由人声演唱,其他声部由乐器演奏。和声简单,采用分节歌式,歌词与音乐以音节式为主,歌词节奏进行较快,基本无加花拖腔和旋律润色,音乐风格活泼、明快。早期的牧歌作曲家在
3、弗罗托拉的基础上选用彼特拉克、薄伽丘等名家诗歌为歌词创作意大利牧歌,极大地提高了艺术性。意大利牧歌是高雅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多声部世俗声乐体裁,大多有4-6个声部,题材以田园风格和爱情为主,力求表现诗歌的意象、情感等,成为16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二、意大利牧歌赞展及特征意大利牧歌的发展分三个阶段,早期的意大利牧歌是根据弗罗托拉音乐特点在歌词选择、旋律、和声、结构、声部等方面探索形成;中期逐渐成熟,作曲主调与复调风格交替,声部增多,罗勒对和声进行半音化实验,启发和影响了后期的牧歌作曲家;晚期在成熟中达到高峰,成为高度精致的音乐作品。早期的意大利牧歌(15201550)承接弗罗托拉的音乐特
4、点并创新,通常只有一段的单诗节韵脚自由,织体以主调风格为主并交替复调,根据歌词确定主调与复调的织体安排,有少量的模仿复调手法,通谱体与歌词单诗节联系,常用绘词法进行音乐处理,注重对歌词的音乐表现。初期是三、四个声部,以四声部合唱居多,由业余歌手演唱。代表人物阿卡代尔特,他的牧歌在主调风格上增添模仿对位和重叠的终止式,高声部旋律将歌词清晰地表达出来,注重对个别歌词做特殊的音乐处理。如贵族洁白而温顺的天鹅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爱情题材牧歌,前面部分是主调,最后一句“我愿意一天死一千次”中出现声部的模仿复调,每个声部模仿“死一千次的旋律,用音乐对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进行音画式描绘的绘词法运用,描绘了对爱情执着
5、的意念,突出对歌词的音乐表现。中期的意大利牧(1550-1580)在探索中成熟,主调与复调风格交替,4-6个声部增多,5个声部牧歌成为常规;对作曲技巧和表情进行更多探索是牧歌成熟阶段,代表作曲家有维拉尔特、罗勒、拉絮斯等。维拉尔特是最早写作五声部牧歌的作曲家,他对歌词细致的处理,直接影响到其学生罗勒。罗勒选用歌词讲究韵律节奏,善用旋律音型准确地传达歌词细节,确立模仿复调写作五部牧歌的规范。采用主调风格并大量运用复调手法,尝试变化音的运用,对半音化和声进行实践探索,音乐语言绚丽多彩,成为意大利牧歌大师,为意大利牧歌后期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拉絮斯的牧歌创作技术高超,声部旋律和表现手段丰富,广泛采
6、用民间歌曲的主题,在复调向主调写法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晚期的意大利牧歌(1580-1620)在各方面的探索达到高峰,成为高度精致的音乐作品。牧歌创作更多的运用绘词法突出歌词的表现;和声半音化、大胆处理不协和音的音乐色彩对比;直叙性节奏、音调的运用;声部变化多样,特别是单声部加伴奏的主调风格牧歌开创了巴罗克音乐的先河。晚期的牧歌代表作曲家有马伦奇奥、杰苏阿尔多、蒙特威尔弟等。马伦齐奥出版有500多首世俗牧歌,他的牧歌多采用田园诗为歌词,音乐善用描绘性的绘词手法来表现词意、抒发情感,上方旋律声部突出,和声丰满,复调技法纯熟,以强烈的音乐对比表达情感和刻画细腻的形象,音乐抒情优美而富有歌唱性,被誉
7、为“牧歌的舒伯特”。杰苏阿尔多出版有150多首牧歌,牧歌分别是1-5个声部。主调与复调织体交替,常通过半音、变化音和远关系突然转调引进强烈的不和协音造成尖锐的和声对比,将半音体系和声运用到极致;用音区对比、自由节奏、突然休止等来表现歌词的情感和内容,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情和个性。牧歌旋律能感受到呼唤、热情、悲哀等情绪,把诗词细腻的情感变化在歌曲中表现出来。蒙特维尔第出版有8集牧歌,分别为1-8声部,前5集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牧歌最后繁荣的篇章,后3集预示了巴罗克时期音乐新风格的到来。前4集牧歌继承和发展罗勒的牧歌风格,在第5集将朗诵性与歌唱性结合形成直叙性风格的旋律并大量运用,音乐忠实于歌词的表现
8、。主调与复调风格自然结合,和声富有表现力,自由地运用不协和音表达强烈的情感,音乐语言大胆具有激情风格,是意大利牧歌繁荣的精品之作,也是创作手法实践创新的典范。三、意大利牧歌对欧洲音乐的影响意大利牧歌在16世纪末遍及欧洲,意大利牧歌出版乐谱大概2000多卷,足见当时人们对它的需求及喜爱,其不仅影响到了法国、英国、德国的牧歌与音乐发展,而且为康塔塔、歌剧提供了创作源泉。法国佛兰德作曲家蒙特是多声部牧歌大师,出版有100O多首世俗牧歌,音乐善于广泛运用模仿复调、音区和节奏对比、有表现力的装饰音,和某些朗诵的手法来刻画音乐形象。英国的约翰.威尔拜以卓越的英国牧歌作曲而闻名,受马伦齐奥牧歌的影响,在牧歌
9、中结合抒情独唱歌曲的特点,运用动机反复模进,采用主调风格的歌曲式写法,清晰的上方声部旋律占据主导地位,其写作手法成为后世歌曲写作的范本。德国的许茨在早年创作牧歌中受到加布里埃里牧歌风格的影响,将意大利合唱与牧歌声乐风格用于德国复调音乐中,将意大利音乐继承、发展到德国,成为在巴赫前的德国最杰出作曲家。牧歌与早期康塔塔联系紧密,康塔塔声乐部分由朗诵式的旋律或多旋律化的宣叙调组成后逐步转化为叙咏调,二段式咏叹调的萌芽是单声部牧歌结尾段落。蒙特维尔第创新的牧歌创作为意大利早期歌剧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把牧歌变成独唱加伴奏形式,不仅关注歌词,更注重作品整体的戏剧性,主张音乐手法要服从戏剧需要,将牧歌
10、和音乐会题材及戏剧性题材相融合,用一组牧歌描绘简单戏剧情节来创作戏剧牧歌。在蒙特维尔第的第四集牧歌中的我失败了,创造了分节变奏独唱咏叹调的典范。第八集牧歌中部分作品的和声采用数字低音形式,出现纯器乐作品。蒙特维尔第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牧歌作曲家,又是巴罗克早期意大利歌剧的奠基者之一。另外,杰苏阿尔多在牧歌创作中将半音体系和声运用到极致,使和声失去调性感,他的音乐预示200多年后半音和声的发展。所以,意大利牧歌发展成为文艺复兴世俗音乐中不可替代音乐体裁。意大利牧歌创作的繁荣使文艺复兴时期音乐顺利过渡迈向巴罗克时期音乐。参考文献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冯志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3钱亦平,王丹丹.西方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4余志刚.西方音乐史学习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