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32552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祈雨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平i三南乡十八村触习俗看先师菩萨与太子寺.瑜离古来民俗中,祈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活动。其过程原始而神秘,核心特征是人们通过自我惩罚以感动上天降下甘露。在康熙平遥县志艺文中,就有两篇有关祈雨的文章,一为元代张翼的梁公祈雨灵应记,一为金代武亮的应润庙祈雨灵应记0后文中载:书日至诚感神,又日至诚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而遂通者神也。夫天地鬼神未有不诚而能动者也。祈雨之地大都是邻近的大山深处、泉水出处,往往因各地山水有异所祈之神也有所区别。在平遥大地,虽然祈雨的过程和仪式大同小异,但所祈之地、之神亦有不同,北乡祈雨在交城山,所祈之神为狐爷(春秋晋国大夫,晋文公重耳外祖父狐突):东乡祈雨在麓台山,所祈之神为润

2、济侯(“王凌,允之子。仕魏为太尉,封南乡侯。忠于魏室而死,乡人为之立庙麓台山,岁时祀焉。祷雨辄应。后以祷雨封润济侯);西南乡祈雨在灵空山,所祈之神为先师爷(传为唐代太子李侃)。本文拟从平遥西南乡十八村灵空山祈雨的习俗入手,通过对所祈之神先师爷的分析,对先师菩萨与平遥太子寺、琉璃九龙影壁的关系作些探究。平遥西南乡南西泉等十八村祈雨习俗平遥县位于山西中部,县境西起东经112。12,东至东经1123,南起北纬37。12,北至北纬37021,0县境东接祁县,西临汾阳,南靠沁源,北速文水,西南与介休接壤,东南与武乡、沁县毗邻。地貌特征西北为平川,东南为丘陵山地。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冲积平原区、冲洪积倾斜平

3、原区、切割强烈的黄土沟梁区、构造剥蚀的中低山区。本文所讨论的西南乡南西泉等十八村即位于切割强烈的黄土沟梁区与构造剥蚀的中低山区交界处。从南西泉向南翻过界碑山即进入沁源境内,至古寨约30公里,再向南到灵空山约60公里,古来道路崎岖(甚至无路可言),步行往返于南西泉与灵空山之间儒6天的时间。在南西泉十八村,古来每当天旱无雨,十八村都要联合举行神圣的祈雨活动。向当地老人实地调查了解到,南西泉十八村最后一次祈雨活动在1945年日本人投降后,之后便再未有此类活动。祈雨的过程如下:每遇大旱之年,南西泉周围南石渠、北石渠、东卜宜、西卜宜、东泉、林泉等十八村便会共同协商祈雨事宜。商定后在十八村中选出三名雨师和

4、一名随从。三名雨师必须是村中较高威望者,具有良好的品德。整个祈雨过程中,三名雨师均身穿黑色大袄(似袍),头包四方格巾,赤脚。从南西泉梵业寺出发向南,经东、西卜宜梁家滩滴水岩一果子沟石城一上、下神南一千秋岭一后沟一王和一古寨一百草郭道,到达灵空山五龙池。一路上雨师只能和衣休息,口诵“南无阿弥陀佛”,路上饮水也不可喝净,需将剩余之水泼在内衣襟上。从南西泉到达灵空山五龙池需要三天的时间。到达后,先要到圣寿寺参拜先师爷包骨塑像,将黄裱纸放入五龙池中,平平沉下方可祈雨。然后三名雨师口诵“先师爷爷下大雨,下了大雨救万民,赤身进入仅能容纳三人的洞中采取阴阳石。在灵空山的整个活动要持续一天的时间。取得阴阳石后

5、,三名雨师与一名随从即晓行夜宿,返回南西泉。两天半的时间回到果子沟村停歇验石,被确认后,村民招待三名雨师及一名随从用餐,餐毕送至梁家寨寺庙。之后三名雨师及一名随从便向十八村一村村送雨。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十分疲惫的三名雨师脚肿得像刚蒸熟的馒头一般,但身上还必须再架起十三口恻刀C卜八村村民则家家门口置缸,缸中注满清水,并插上柳条接雨。村村寨寨人山人海,胜似节日,踩七尺高跷者,打霸王鞭者,打马马者,热闹非凡,直到三名雨师及一名随从回到南西泉村,整个祈雨活动也达到高潮,但也成为终点。在南西泉村,三名雨师还需再拜七天,各村为三名雨师披红一匹,整个祈雨活动圆满结束。当地百姓相传,如此祈雨,会感动上天,普降

6、甘露,但偶有不灵,还会再行祈雨。由于雨师吃苦受累为乡人祈雨、体罚,做过雨师的人由此普遍受到乡人尊重。据说有一年乡人祈雨到五龙池后,正遇霍州祈雨雨师,为取阴阳石双方发生争执,洞口顿时变龙口,霍州雨师惊呆,乡三名雨师则径直从龙口进入取回阴阳石,是年还下了大雨。与这一习俗相关的传说是,乡人所以要到沁源灵空山祈雨,源自曾落脚南西泉的先师爷后来到了灵空山,并坐化于灵空山。传说在唐末时,先师爷曾不知何故落脚到南西泉村静观寺,并在寺中修起了先师庙。先师庙有两处建筑传为佳话,载于县志。一是喜雨院。喜雨院在西泉邨先师庙内,院无水口,其阶约高四五寸,每逢大雨,即有盈尺之水不能上阶,其神妙真有不可测者,里人因呼为喜

7、雨院二是双柏楼。双柏楼在西泉邨先师庙内,中建戏楼,左右古柏两株齐拱于楼,奇同造化。先师庙的六根八棱石柱传为先师爷在山上将一块整石划线,尔后由石匠剖开。至于六根石柱如何运到先师庙还有这样一则故事。说先师爷曾与村中各家骡马户借畜,欲从山上拉回六根八棱石柱,但却一直未曾上门牵马牵骡。等待中的骡马户一个个登门询问,先师爷一一道谢,却称已经用毕。骡马户疑惑,纷纷回到家中骡马槽上看个究竟,果然所有骡马都大汗淋漓,俨然刚刚出过大力的样子。而事实上,目前这六根八棱石柱仍存,为学校教学楼所用。先师庙实为庙中庙,依附于静观寺中。除了“喜雨院”“双柏楼”外,“i椁三槐十二柏”也成为一大景观。十二柏中有一棵直径在四尺

8、开外,另十一棵也均两人难以合抱。最奇特的是,十二柏中有一排六棵顺着一个方向斜长。据说当年先师庙完工后,先师爷与南西泉村产生了分歧,也因此怒而欲往沁源灵空山。面对当地百姓的诚心挽留,先师爷陷入两难,但话已出口不好收回,遂留下有事到灵空山找他的口信。临行前,他在六棵柏树旁的一块大石上沉思了许久,起身时便顺手托树,六棵柏树瞬间倾斜。这“一椁三槐十二柏”一直到民国十六年依然存活,三棵槐树皮已不存似竹,但树冠茂密如伞盖。转经楼东北角上的柏树更加奇特,树身合围在六尺以上,可掩成人奥体。树根长出地面,树杈交汇成天然坐凹形平相,常有卖凉粉的小贩在上面设摊叫卖。疝心的是,这棵奇特的古柏在民国十六年被以五六百大洋

9、卖于城中,刨挖数日间,庙宇周遭香气持久不散。先师爷南去后,乡民祈雨即翻山越岭前往沁源灵空山向先师爷祈求。至于这先师爷是谁,当地百姓都传为唐朝太子,因避黄巢起义之乱而留在平遥为僧。也有的说名曰李伯奴,为唐朝太子(南西泉村年近九旬的老人赵培范回忆,是雨师们在灵空山圣寿寺的卦签筒上看到有李伯奴一名,因而有此说法)。据清光绪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记载,在平遥县曾有高一尺五寸,广六寸,侧厚三寸的李伯奴造像记碑。碑阳刻佛龛,左题佛弟子李伯奴侍佛时一行九字,碑阴上刻佛三小龛,记文为“武定七年太岁在己巳,六月乙酉乙巳Fl佛弟子李伯奴造石像,区口口从心所求如意:可见,历史上平遥一带也确有李伯奴其人,但不是唐人,而是

10、一心侍佛的东魏武定年间人士。宋嘉佑八年皇家敕赐静观寺为梵业寺,并附以碑记,但庙中庙的先师庙始终未变其名。梵业寺与先师庙,以及东边的娘娘庙,形成了南西泉村独特的建筑群,也成为平遥当地的一方形胜。从梵业寺、先师庙、娘娘庙这一建筑群在南西泉村的位置看,地形东高西低,西宽东窄,就坐落于柳根河与九龙河之间,或者说两条河正巧在不宽的高阜间冲刷出两条沟渠。而从与周边村落的关系看,面临三泉两渠,即东泉村、西泉村、林泉村、南石渠村、北石渠村,上有三泉来龙,下有二柒去脉C传说九龙河水本不大,先师爷落脚静观寺后,寻找皇太子的唐军闻讯而来,眼看要越过九龙河直抵静观寺,但霎那时山洪下泻,河水猛涨,挡住了唐军,自然先师爷

11、也未被带走而南行灵空山,由此九龙河也名“挡军河”,唐军滞留之土坡也名镇主坡。笔者对东卜宜村先师庙的数次考察、调查,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村中先师庙2009年的恢梵。幸运的是,恢复中掘得一块嘉庆十一年重修先师菩萨碑记石碑,尽管毁损严重,但文字仍可辨识,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民间传说的可信度。兹录于下:重修先师口口碑记尝考唐虞三代,庵观殿堂未闻修建之制。说者谓自汉明帝迎佛于西域,修庙奉神之事,天下始尚相传至今,塑圣则圣,塑神则神。然核其实则皆幻耶渺耶,不可得而知耶。惟我先师菩萨,出自唐室世胄,生而天性好善,长而矢志修行;弃富贵如敝口,轻功名若弁毛。陷居独善,始则栖身寺庙,终则寄迹山林,卜居沁邑之灵空山。其山

12、之崔嵬玲珑,天然胜景。灵处在空空不觉,空中之灵灵更神。云迷洞门松迷径,水满池塘石满山。景得人而增盛,人借景而益灵。修行日久得道功深,爰驾云梯而成圣果。真骨千年不朽,凿石窟而脱凡胎,发爪至今犹存。彼邻人上雕梁画栋,绘壁文墙,以塑金身于彼土。而菩萨亦济人愿,给人求莲花台上显神通。于是四方邑民祈祷雨泽,罔不灵应。即我村人过岁旱而上山祈祷,无不立降甘霖,屡求屡应。只要诚心,此固人之共知共见,不仅传说而已也。但先师庙貌年深,不免有崩颓之处。薄泥石渠头两村,纠首公议重修。且欲较前廓大之。爰是度地鸠工,移神殿于正坎,修过亭于中央,东西廊房六间,左右钟鼓二楼。巍然焕然,兹士巨观。工程告竣,欲勒石以志不朽,嘱余

13、为文。噫!余惟忝列儒林,学愧雕虫,才惭窥豹,何以能文?忝余是本村人,纠首之命,不可固辞,因据实迹而走笔以书,以贻笑于大庭云尔。乙巳年恩贡生吏部候徐懦学教谕梁拱星顿首拜太学生武天誉顿首拜三村纠首(姓名略)大清嘉庆十一年四月十六可见,不论传说的版本如何差异,但反映的史实则是大抵相同的,平遥西南乡南西泉村一带祈雨习俗的背后折射出一段历史或历史的影子,唐代末年曾经有一位太子出家于南西泉村静观寺,若干年后从南西泉村出发到了沁源灵空山,并坐化于寺庙中。方志史料中有关唐懿宗太子的记载翻阅沁源县志古县志沁州志山西通志等志书,均有唐懿宗子出家于灵空山的记载,日先师菩萨,但记载也存在一些差异。或日三太子、或日四太

14、子,名李偈或李侃或李。在光绪七年沁源县志艺文中录有一篇先师菩萨源流考,文中记述得自马西村,或出于明人之手。录全文于下:先师者,系大唐一十四代之孙也。自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业开基。太宗世民定鼎,历代传至高、中、容、玄、肃、代、德、顺、宪、宣、懿共一十三代。懿宗有子八人。长子名僧,次子名健,三子名保,四子名偈,五子名俨,六子名保,七子名倚,八子名昂。先师者即四太子偈也。懿宗庚辰(860)即位,年号咸通。咸通二年辛巳(861),先加降生。咸通六年(865),封先师为郢王,先师方五岁。至己丑咸通十年(869),封为威王,先师九岁。懿宗崩,五太子俨即位,是为僖宗。年号乾政改为乾符。乾符六年(879),

15、先师已十九岁矣。黄巢起兵于苍眉寺,陷长安。先师避乱出奔,来至冀州谷远九顶山,修真养性。感弥勒之教,承文殊之化,五龙盖海之护持,渐登正果。至僖宗弟昭宗即位,年号景福。甲寅(894)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先师无疾而化。侍者至其所居,钟鼓不击自鸣。先师偈日:“近生泄灭量非奇,何必高歌又复悲,此日天晴云散处,去未出没呵谁知?”由此升超大界,能行天地之化育,宗布二圣之要道,屡屡显圣。后唐同光(923-926)、天成(926-930)、就顺(934)、清泰(934-936)年间,封为施雨龙王。至后汉乾祐(948)、丁未(947)二年,封为菩萨。迨周末显德,封为先师菩萨,与文殊共入法座,不分上下。至大宋太祖建隆

16、,驾困河东,外番国夜劫御营,计用火攻,先师显圣,太(大)雨扑灭。太祖还朝,遣大臣罗彦威祭告,诏示附近居民,立庙为正神,五龙、盖海为之护法。至此以后,历金、元以及于明,岁祀不绝。阖州立一朝山进香之会。此先师证(正果之源流、每岁进香之由来也。恐后人不明进香之举,特此为志。先师菩萨之成正果也,有说在平遥者,有说在岳阳者,此皆无确据。即沁邑前志所载,亦未详悉。光绪七年(1881),续修县志。由马西村抄来此文。源源本本,确有证据,不注作者姓名。详味其文,明时沁源称州,其为明人所作欤?对此观点,清末沁源举人阴国垣专论质疑,文日先师菩萨源流考驳,载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沁源县志艺文考,亦录于下:右先师菩萨源流考,旧志所载不知何人所作,然缪俗恶,似采自小说,不可为训。据称,先师系大唐一十四代之孙。而所列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容宗(李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