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的失语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12253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学的失语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教育学的失语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教育学的失语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教育学的失语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教育学的失语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国教育学的失语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国教育学的失语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国教育学的失语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国教育学的失语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国教育学的失语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学的失语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学的失语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教育学的失语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中国教育学的失语有两层涵义:一是针对异域教育学话语而言,中国教育学话语在世界的影响力较弱,不被其他国家认可所引起的失语;二是针对中国教育学话语而言,教育领域里存在没有合适的教育学话语解释教育问题或描述教育现象的状况,只能借助其他领域话语解释发生在教育领域的问题或现象所引起的失语。中国教育学的失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学话语的贫乏;二是教育擘话语缺少中国特色;三是教育学话语的影响力较弱。中国教育学的失语背后有复杂的原因,教育学科起源较晚历史较短、教育研究领域范围的扩大、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影响以及忽视传统教育资源的价值等因素是影响其失语的关键所在。为此,需要

2、通过加强话语创新、持续借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以及培养敏锐的教育学科视野来促进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关键词:话语;失语;话语体系失语问题的研究涉及多个层面,大多数学者多从微观层面进行失语研究,很少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来分析失语问题。尤以教育学的失语研究为代表,教育学的失语研究多以教育实践层面的微观研究为主,很少有学者从教育学科自身的角度出发探讨失语问题。因此,从宏观角度去探寻中国教育学的失语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于建立完善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价值。一、语及失语(一)“语”的内涵汉语大词典中“语”的内涵主要有九类。其中,最主要的内涵是说的话,即话语的意思。除话语的意思外,“语”还有

3、议论、谈论、交谈、汇辑一时一人的事迹和言论的书名、语言的意思,在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语”的内涵解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按照语法分析,“语”位于动词之后,只能作名词,所以“语”的九种内涵中可以把表示动词涵义的“语”排除,那么,就只剩下“话语”和“语言”表名词涵义的“语”;二是按照内涵分析,“语”更侧重于输出与表达的观点,是用来解释教育问题或描述教育现象的语言交际活动,这与学术界对话语内涵的解释意思相近,学术界认为话语主要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具体的语言交际事件。即“话语”是与语境或“实际生活”相关的语言活动,或者更简单地说是“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活动”。因此,基于上述两点,“语”应

4、为话语。(二)失语的内涵及类型1.失语的内涵。汉语大词典中对“失”的内涵有多种解释,结合失语中的“失”是一个动词,所以“失”采用的意思即丢失或找不到、寻不着。失语也就有两种内涵:一作丢失讲,主要指不受主观控制,客观条件所引起的不自觉的话语丧失;二作找不到、寻不着讲,主要指存在有话语但找不到合适的话语来解释。2.失语的研究类型。失语最早出现在医学上指由于生理缺陷或重大疾病而导致的说话困难或者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病态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失语的内涵逐渐扩大,运用在各个领域。“语言学上的失语主要指在语音和音位、语义、语法、语用和语篇的理解和运用上出现障碍。社会学上的失语即为无法表达观点或者话

5、语权力的丧失,主要是指在时代阶段、个人情境的环境下,具体的结构制约,使得一部分人、群体、角色丧失话语权。”按照学科门类进行划分,目前失语的研究类型可以划分为哲学失语、法学失语、教育学失语、文学失语和医学失语等。在这些学科类别下,医学的失语常表现为解剖学的失语;哲学的失语常表现为伦理学的失语;语言文学的失语常表现为文艺理论的失语;社会学的失语常表现为个人话语权的丧失;政治学的失语常表现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失语,包括主动失语和被动失语,主动失语指某些个人、群体或阶层为维护其相关利益,有话语权不表达或者故意错误表达,呈现出个人或集体的失语状态;被动失语指某些个人、群体或阶层因参与不足和代表权缺乏而丧失了

6、在政治领域的话语权;“教育学的失语常表现为主题、主体、性质上的失语。按研究主题的不同常表现为学科类失语、理论性失语、课程类失语;按研究主体的不同常表现为教师失语、学生失语、官方失语、学者失语和民众失语;按学科性质常表现为教育学失语、教育经济学失语、教育管理学失语和教育哲学失语。”二、教育学失语的内涵及表现(一)教育学失语的内涵学界对教育学话语的普遍趋向为教育学话语是社会文化尤其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即通过教育学话语传达社会的价值与理念,规范和引导教育对象的思想类型与行为方式,从而使教育学的发展更能反映人们对教育意义的新的社会建构。根据对教育学话语认识,对教育学“失语”的内涵解读,有两层涵义

7、:一是针对异域教育学话语而言,中国教育学话语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弱,不被其他国家所认可,话语权地位较低,引起失语;二是针对本土教育学话语而言,教育领域里存在着找不到合适的教育学话语解释教育问题或描述教育现象的状况,导致无法通过教育学话语去影响和引导人们行为,只能借助其他领域话语解释发生在教育领域的问题或现象。(二)中国教育学失语的表现1.教育学话语的贫乏。教育学话语的贫乏表现为能够表达教育学问题的习惯性用语不够,不能详尽解释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导致只能借用。“根据社会语言学的观点,一门学科词汇的丰富程度,常常反映了这门学科发展的程度,这两者是成正比关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门学科具有的更高

8、地位;我们经常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中看到各种比较专门化的词汇,而且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其相关概念越来越丰富,其话语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在教育学中,我们看到且能够使用的话语往往是较少的,大多数的话语都来自借用,这种借用表现为教育学没有合适的话语去解释教育问题或描述现象,反而跨学科可以解决。尽管话语的借用在学科领域里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现象,话语的相互借用也弥补了各学科发展的空白;但教育学话语自身本来涉及的学科门类就很多,如果把教育学中借用其它学科的话语剔除了,包括哲学的、心理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等的,其实剩余的教育学自身生成的并能为其他学科提供借鉴的学术话语就寥寥无几了。2 .话语缺少中国特色。流

9、行于今天的教育学话语,并不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累积生长的产物,很大程度上是异域教育学话语移植的结果。叶澜教授认为,“引进”是中国教育学从“娘胎”里带来的印记。从中国的教育历史来看,教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这100多年,中国并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只是在不停地照搬照抄异域的教育学话语,缺少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尽管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1世纪后,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构建慢慢步入轨道,但由于研究的领域窄、研究的规模小,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和基础教育,相关的话语也仅仅局限于此,可见,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道路还任重道远。3 .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较弱。1901年,“教育学”一词由异

10、域传入中国,教育学开始在中国发展。起步晚加上对新教育思想认识的贫乏,导致中国对异域的学习态度只能是照搬照抄,而这整整持续到“文革”结束。期间,尽管中国的教育学科体系有过发展,但中国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实力较弱导致中国教育学的话语体系很难建立,只能依附异域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尽管在“文革”之后尤其在21世纪后,反映中国的教育学术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教育学话语体系。但中国学者长期扮演的追随者角色使得我们常常习惯于在异域学界划定的轨道里运行奔跑,导致我们的轨迹几乎成为他们的复刻或翻版。相较于教育实践变革在国际上的频繁输出,中国输出教育学理论意义上的话语声音却很弱,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很小,几

11、乎没有可以借鉴的意义,导致中国教育学话语的影响力较弱,没有实质性的话语权,地位低下。三、教育学失语的原因(一)教育学科起源晚、历史短相较于经济学科和政治学科,教育学科的起源较晚、历史短,我们熟知的教育学最早起源于1623年,培根发表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这是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并赋予教育学以立世之名。自那以后,教育理论研究者开始通过著书立说来架构学科和理论的话语空间。教育学科的起源较晚,导致教育学科的发展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依附性较强、独立性差,总把吸收其它学科的话语作为发展自己的依据,忽视对自身话语的建构。(二)教育研究范围和领域的扩大教育研究范围和领域的扩大,导致教育学话语跟

12、不上脚步,只能借用。终身教育体系的提出,使得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相应的学术研究也由此增加。中国教育学的话语体系的建立,依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可以说,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是中国教育学理论成果的系统言说。但目前存在的状况是中国教育学的学术研究更加侧重对基础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研究,而对于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的家庭教育、自然教育、文化教育、社会教育有所忽略。相应地,教育学的话语也就仅仅集中在研究的小部分,对于其他层面出现的问题,由于没有现成的教育学话语,跨学科借用话语解决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方法,通谩话语的借用,教育问题得以解决,且问题具有时效性,使得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被解决之后,大众对其关注度就会降低

13、,越存在话语的构建速度跟不上研究的速度,人们就越把希望寄托在其他学科领域,其他领域话语关注度越高,就会降低在教育领域话语的构建,进而导致教育学话语数量的匮乏。(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影响近代中国被列强用大炮轰开大门之后,才发现自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上全面落后于西方。面临着亡国的危机,救亡图存、保种强国成为近代中国社会革新的终极目的。于是,他们开始学习异域的器物、制度,并着手学习异域的教育学思想、理念等来救国,尤其在1905年之后科举被废,异域的教育制度移植到中国。中国企图从异域的教育理念里找到自己的出路,洋务新政的尝试、新式学堂的创办、国外资料的译介等都是中国在模仿异域教育制度背景下救国的一

14、种表现。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教育学,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教育学在中国一直在照搬、模仿、创造、停滞、恢复中曲折发展,始终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教育学,也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教育学话语。正当中国的教育学在经历这些之后想要重新发展时,又受到学术功利性的影响,把希望寄托于通过引用异域的教育学话语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教育学话语,但仅仅是异域话语的简单输入,对中国实际的教育学发展并没有任何推动作用。(四)忽视传统教育资源的价值中国教育学要想在国际上站稳脚跟,需要中国教育学树立好自己的形象,挖掘出属于中国印记的名片。但现实往往是中国总在跟随着国际教育学的发展脚步,没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盲目崇外、忽视传统是过去中国教

15、育学发展的两个特征。顺着历史的脚步,可以发现中国忽视传统教育资源的价值是有一定的轨迹可循的。从中国的教育历史来看,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固有的“师道尊严、教学相长”等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当中一直占据着主流的地位。因为“西学东渐”,人为地割裂了中国传统教育话语与近代中国教育话语的联系。在近代,由于异域教育学发展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教育学界的仁人志士企图从学习异域的文化来挽救中国,思想上的转变,使得从中国古代教育学话语寻找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想法被搁置,现如今,尽管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起色,但中国教育学话语的声音不被他国认可,忽视中国传统教育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是原因之一。四、教育学失语的应对策略

16、(一)加强话语创新加强中国教育学话语的创新,最主要的是要把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教育学科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理论来源于实践、形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它的产生、演化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为依托的。”这明确告诉我们,要想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必须从实践的维度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保证话语创新的生机和活力。1.重新确定学科的研究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人们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出现,其中不乏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终身教育的提出,使教育研究的范围和圈子扩大,除了学校教育和基础教育,其他类型的教育包括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在社会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存在的问题是人们的研究仅仅还只是集中在局部的教育,对新出现的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的阶段,这些新出现的教育领域对研究者来说还比较陌生,只是对其粗浅的了解,深入的内容还不太熟悉。因此,对于教育学者来说,应该主动肩负起学科研究的使命,出版教材,探寻新学科的价值,以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