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体项目高层住宅小区土石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辽宁地基处理地基强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综合体项目高层住宅小区土石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辽宁地基处理地基强夯.doc(7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某某打渔山园区(3948)地块土石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设单位:某某某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程名称:某某打渔山园区(3948)地块土石方工程投标人: (签字或盖章)日期:某某年10 月19 日目 录第一章 工程综述1第一节 工程概况1第二节 编制依据2第三节 工程地质条件2第二章 设计方案简述6第一节 设计概述6第二节 降水方案选择6第三节 强夯设计方案6第四节 换填地基处理设计7第三章 工程总体施工部署9第一节 项目管理目标9第二节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9第三节 施工总体安排13第四节 施工准备14第四章 工程进度计划机保障措施16第一节 施工进度阶段目标16第二节 施工机械设备的配备及进场计划1
2、6第三节 工期保证措施17第五章 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22第一节 降水施工22第二节 土方回填施工22第三节 试夯施工23第四节 强夯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24第五节 换填地基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27第六章 质量保证体系及质量保证措施29第一节 质量目标29第二节 质量保证措施29第三节 分项工程质量保证措施31第四节 成品保护管理和工程保修管理35第五节 强夯及换填地基检测37第七章 安全保证措施38第一节 安全施工管理体系38第二节 专项安全措施50第八章 应急预案54第一节 应急预案54第二节 应急程序56第三节 紧急情况处理措施60第九章 雨季施工与冬季施工措施67第一节 雨季施工措施67第二
3、节 冬季施工措施69第十章 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72第一节 现场总平面布置原则72第二节 施工总平面管理72第十一章 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方案74第一节 文明施工管理及措施74第二节 环境保护管理及措施77第三节 消防保卫措施81第四节 协调关系,防止施工扰民和民扰83 附图表:施工进度计划表地基处理平面图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施工总平面施工图换填区域剖面示意图第一章 工程综述第一节 工程概况一、 拟建场地位于某某省某某市某某经济开发区打渔山园区,隶属于某某市连山区塔山乡,处于渤海锦州湾中段,滨海公路以北。具体位置见下图。拟建场地地理位置图二、根据设计单位要求,拟建场地地基采用强夯、换填进行处理,处理后
4、基底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设计值。其中非楼座区域(道路及绿化区域)处理后基底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00kPa,高层住宅区域处理后基底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50kPa。强夯施工采用2遍点夯、1遍满夯进行处理;穿过场地内输油管道的区域,为避免强夯施工产生的震动对其造成影响,地基采用分层碾压回填进行处理。(具体部位见地基处理平面图)第二节 编制依据一、本工程岩土勘察报告、招标文件、相关资料序号图纸名称图纸日期1打渔山土石方招标文件某某.9.262地基处理设计方案某某.9.263首开打渔山项目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某某.9.264规划平面图某某.9.26二、主要规程、规范序号规范、规程名称编号
5、类别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国家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国家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行业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国家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国家三、主要法规、规定序号名称编号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5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6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3号7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5号第三节 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层情况根据首开打渔山项目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勘察编号:某某勘048),本场地内
6、地层共划分为6大层,其中层土为人工填土层;为第四纪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层土为一般第四纪冲洪积土层,层为燕山期花岗岩。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 人工填土层a.素填土:杂色黄褐色,稍湿湿,松散稍密,主要成分为碎石(含量55%65%),强风化,一般粒径2050mm,最大粒径150mm。局部为块石,充填中粗砂、粉土和黏性土,块石锤击易碎。底部回填的碎石、中粗砂已挤入淤泥土中,呈灰黑色或灰绿色。b.素填土1:黄褐褐色,松散,成分以粉土、黏性土、粉砂、粗砂为主,含少量碎石、角砾,可见块石、砖渣。2、第四纪海陆交互相沉积土a.淤泥质粉质黏土:灰黑色和灰绿色为主,局部褐黄色,流塑,含氧化铁条纹,贝壳、螺壳碎片,
7、含中粗砂颗粒5%15%,夹粉细砂、粗砂、粉土、淤泥质粉土薄层,局部含角砾。b.淤泥质粉土1:灰黑色、深褐黑褐色,松散,少量贝壳、螺壳,夹粉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薄层或透镜体。c.粉土2:灰灰黑色,局部黄褐灰褐色,中密。含少量氧化铁。d.粉质黏土3:灰灰绿色和褐褐灰色为主,局部黄褐灰黄色,可塑硬塑,铁质结核,局部有砂感,含细砂5%10%,局部含碎石、螺壳,夹粉土薄层。e.粉细砂4:灰灰绿色和深褐色为主,局部褐黄灰黄色,饱和,松散,含贝壳、螺壳碎片,含黏性土15%45%,局部含角砾5%10%,夹粉土、粗砂薄层。f.粗砂5:浅灰黑色、灰褐灰绿色及深褐褐色为主,局部黄褐灰黄色,饱和,松散,含黏性土10
8、%25%,局部黏性土30%40%,含少量角砾(5%左右,局部10%20%,角砾粒径一般28mm,最大15mm)。含少量螺壳。3、一般第四纪冲洪积土层a.粗砂:褐黄黄褐色,局部灰白浅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含少量角砾、碎石(5%左右,局部15%25%,角砾粒径一般粒径25mm,碎石粒径一般粒径2040mm),含黏性土5%25%,局部30%45(各地段黏性土含量不均),夹粉砂、细砂、中砂、砾砂、粉土、粉质黏土、黏土薄层或透镜体。b.粉质黏土1:褐黄黄褐色,局部灰绿灰白色、棕褐色、棕红色,可塑硬塑,含铁锰质结核或条纹,夹粉土、细砂、中砂、粗砂、黏土薄层或透镜体,局部混含砂砾颗粒,该层砂砾颗粒含量10%
9、20%,断面粗糙,呈粗砂状,局部夹黑色砾砂薄层。粗砂和粉质黏土1其成分组成中,局部地段砂与黏性土含量变化较大,呈混合状态。c.粉土2:褐黄黄褐色,局部浅灰色灰色,湿,中密,铁质结核,夹粉质黏土、中砂薄层,局部含较多砂砾颗粒。d.角砾3:杂色,饱和,密实,棱角状,一般粒径24mm,充填粗砂及少量黏性土。4、燕山期花岗岩a.全风化花岗岩:灰褐黄褐色、灰白灰黄色、红褐褐黄色,原岩基本风化成土状,局部可见原岩特征,无法辨认原岩结构、构造,已全部破坏,岩芯呈砂土状,部分呈碎块状或角砾状,手掰易碎,易钻进。b.强风化花岗岩:灰褐色、红褐褐色、褐黄黄褐色,原岩结构、构造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局部可见
10、全晶质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很发育,岩芯破碎,呈碎块状,碎块块径2050mm,最大90mm,锤击易碎,个别岩芯呈短柱状或砂土状,短柱状岩芯一般525cm,最长40cm,个别岩芯手可掰碎,裂隙面为褐色。c.中等风化花岗岩:灰褐灰白色,局部黄褐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辉石、黑云母、角闪石,块状构造,全晶质中粗粒结构,原岩结构部分破坏,裂隙较发育发育,岩芯呈长柱状或短柱状,个别呈碎块状,柱长一般1040cm,最长60cm,裂隙面较平直,铁质侵染(呈褐色),锤击不易碎。二、地表水及地下水1、地表水本场地原为海边滩涂地区,场地在填海工程前和滨海公路修建前为潮汐影响范围,填海前场地的地表水为海水
11、,填海后亦无河流通过。现场地原废弃的养殖场仍残留少量海水,水深0.300.50m。本次勘察,在50#、76#钻孔附近取海水试样进行试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判定,海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强腐蚀性,在干湿交替作用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强腐蚀性。2、地下水本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观测到2层地下水,第一层为潜水,与海水相联通,相互影响,水位埋深0.00(陆地与海面相接处)0.50m,标高0.931.57m;第二层为承压水,水头埋深2.102.60m,标高-0.65-1.18m。第二章 设计方案简述第一节 设计概述根据设计单位要求,拟建场地
12、采用强夯结合换填进行处理,处理后基底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设计值。其中非楼座区域(道路及绿化区域)处理后基底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00kPa,高层住宅区域处理后基底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50kPa。强夯处理后要求场地地面绝对标高3.806.30m(具体标高分布详见地基处理平面布置图)。土方回填施工量较大,在回填施工前对于低洼积水区域首先进行降水施工,应注意各工序之间的配合。强夯处理边界范围应为最外侧强夯点中心向外3.5m处,详见地基处理平面图。第二节 降水方案选择本工程距离海边较近,考虑到本区水位较高,且场地内有残留的低洼积水区域,采用明排方式抽水后进行后续施工。根据工程特点,采用此
13、种方法可以达到施工要求。第三节 强夯设计方案根据本工程特点,强夯采用2遍点夯、1遍满夯进行处理。强夯施工参数根据本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具体工程要求来确定。强夯施工前,在现场选取适当的片区试夯,以确定相应的施工参数。主要参数有:单点夯击能、夯击遍数、夯击间隔时间、夯点布置及夯距夯锤起吊高度。1、单点夯击能:设计要求主夯和副夯采用2000 kNm,满夯时采用1000 kNm.2、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击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设计采用点夯单点夯机次数79击,满夯单点夯击次数
14、2击。夯击遍数采用主夯、副夯与满夯三遍:第一遍:主夯,按规定间距,正方形布置;第二遍:副夯,在各主夯点位中间穿插进行;第三遍:满夯,采用夯点彼此搭接1/4连续夯击。3、夯击间隔时间:对砂性土,由于其透水性能好,夯击时孔隙压力消散快,可连续夯击。对粘性土,需间隔2周左右才能连续夯击。4、夯点布置及夯距:根据设计图纸,夯点按方形布置。第一遍的夯点间距要大,使得深层土得到加固,然后中间补插夯点。设计夯点间距为7m。夯点平面布置见详图。5、夯锤高度计算:设计单击夯击能为2000kNm时,查表可得有效加固深度取6m计算。根据公式计算可得理论落锤高度为h=10*(2h)2/M=10*(2*6) 2/(18*10)=8m以上参数在实际施工中应结合设计图纸和试夯情况作适当调整以满足工程需要。第四节 换填地基处理设计为避免强夯施工产生的震动对穿过场地内的输油管道造成影响。在输油管道中线两侧35m范围内采用分层碾压回填进行处理。回填深度压实系数分层厚度碾压机械碾压遍数边界坡度回填标高3.5m4.5m0.90 0.5m振动碾压机不小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