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贝拉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卡贝拉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阿卡贝拉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近年来,阿卡贝拉越来越盛行。世界各地已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阿卡贝拉人声组合。阿卡贝拉是一种纯人声的无伴奏合唱,它是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以独具特色的人声打击和乐器模仿,为听众带来震撼和新奇的体验。将阿卡贝拉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引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将会碰撞出新的火花,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观赏性也更强。这种新颖又好玩的音乐非常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学习和体验阿卡贝拉,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最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因此,要深入了解阿卡贝拉这一演唱形式的特点并积极地把它应用到音乐
2、实践活动中。一、阿卡贝拉演唱形式的特点(一)观赏性强阿卡贝拉具有丰富多彩的表演性,它形态各异、造型丰富的表演方式增强了舞台表演的观赏性。(二)音响丰富阿卡贝拉作为一种无伴奏合唱形式,能够通过人声模仿表现出多声部的音响效果,这种音响效果自然流畅、丰满动听。音响的丰富性,让听众对作品的声音有了全新的听觉体验。(三)节奏多样节奏和旋律是音乐作品的“骨骼阿卡贝拉演唱形式能够丰富流行音乐作品的音乐性,扩展听觉上的感受,将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多样性、个性及独特性充分表达出来。二、循序渐进地学习阿卡贝拉阿卡贝拉的魅力在于它多声部的音响非常丰富。学生要唱好多声部歌曲,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培养过程。虽然大多数学生
3、都喜欢多声部音乐,但是让学生去实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要求音乐教师认真培养学生长期的音乐能力。首先,要多让学生欣赏优秀团队的演唱视频,引导学生用心体验多声部音乐的魅力。通过欣赏富有代表性的阿卡贝拉作品,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对这种演唱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深度了解什么是阿卡贝拉。其次,引导学生练习演唱。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音准、节奏、音色以及多声部演唱等进行训练,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阿卡贝拉演唱技巧。此外,教师要加以引导,演唱示范。再次,进行简易创编训练。让学生通过创编简易节奏等,深刻体会阿卡贝拉的独特之处,再加上适当的人声打击、体态律动和乐器模仿来表现音乐,
4、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亲身体验阿卡贝拉的独特魅力。如在学习歌曲快乐的泼水节时,笔者引导学生为歌曲创编二声部,并以敲杯子打节奏加阿卡贝拉的形式演绎歌曲。敲击杯子发出的声音相当于动听的打击乐,音响变得丰富了,学生以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把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演绎得淋漓尽致三、阿卡贝拉演唱形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把阿卡贝拉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的初衷是希望学生不只是学会唱课本上的歌曲,更希望他们可以接触到更多不一样的音乐,以培养其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要巧妙地把阿卡贝拉的演唱形式应用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音乐活动,试着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体验到音乐的美感,享受与他人合作的快乐,感受音乐实践带来
5、的成功,把阿卡贝拉运用到音乐课堂中。(一)将阿卡贝拉与节奏训练紧密结合传统的视唱练耳训练只需要一架钢琴、一位老师、一黑板足矣。长期用如此单调而枯燥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快会失去学习的热情。而阿卡贝拉的演唱形式听觉上是很丰富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左手击单位拍,右手击分拍,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二声部的节奏训练。再如,双手可以击掌打出双声部节奏,左手表现低声部,右手表现高声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把全班同学分为两个组,分别拍击两个声部的节奏。当然,在敲打节奏的过程中,除了拍手,还可以敲击桌子、文具盒、笔、音乐凳等物品,使各种声音交替进行,发出更丰富的音响。接下来,在节奏训练的基础上,加入音高。如
6、做四声部节奏训练,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给出这些节奏的音高。学生边唱音高边打出这些节奏,在积极参与的同时,还要有默契的合作意识。并且教师在打节奏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突出强弱规律。(二)将阿卡贝拉与单声部视唱训练紧密结合单声部视唱曲只有一个旋律声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跟着钢琴伴奏反复练唱,一遍又遍地加深对该条旋律的记忆,直到唱准为止。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学会了识谱、唱谱的基本技能,无法让学生深入体验音乐的美感并更好地表现音乐。教师可以将阿卡贝拉运用进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和声效果。如由一组学生来演唱和声部分,另一组学生在和声织体衬托的基础上演唱旋律声部。在单声部视唱后,
7、可以进一步加花,进行三度和声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出自然和谐的声音。还应要求学生养成边听边唱的习惯,不但要听自己唱,还要听其他同学的声音,聆听整体的和声效果。这样的练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体验并表现和声的美感。在唱熟旋律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轮唱的方式,形成二声部的卡农。之后还可以编配二声部旋律并加入一些节奏,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学习音乐的快乐。(三)将阿卡贝拉与体态律动紧密结合要使乐曲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相应的体态律动是必不可少的。阿卡贝拉是音响运动与身体情感的体验,以身体与音乐的结
8、合为基础,体态律动是将“肢体动作”和“节奏”进行组合。可以鼓励学生在演唱时随着节奏点头、捻指打拍、晃腿、脚跺拍等。如在上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这一课时,在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后,笔者鼓励学生为歌曲加上表现其意境的动作。最后,在笔者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共同探讨出:第一组以拍腿、跺脚表示马蹄声,第二组以捻指表现马蹄声,第三组用笔敲击杯子来表现清脆的银铃声。学生合作演绎得十分精彩。把这样的律动加入歌曲演唱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乐感和音乐表现力。(四)声音和动作的有机统一在演唱过程中,运用手势和呼吸的配合,既能体现歌曲的韵律感,使其表达更加流畅、连贯,又能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使观众对歌曲的印象更加深刻。手势的
9、融入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在这方面多加揣摩,设计出最佳的手势表现形式。除了手势的加入,还可以有舞蹈形式的融入。如在学习演唱二声部歌曲雪绒花时,笔者指导学生根据歌曲优美抒情的旋律和三拍子的节奏特点,轻轻摇摆身体表现三拍子“强、弱、弱”的韵律感,再结合歌词内容添加相应的舞蹈动作“挽花”“小五花手”,即用左右手的手腕叠在一起转动,仿佛雪绒花开一样,产生美好的画面感。这样以伴舞的形式进行声乐艺术的二度创作,产生唯美的艺术效果,能给观众以美好的视听感受。阿卡贝拉因其灵活多变的组合形式、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自然独特的节奏被广泛应用于音乐创作和表演中,为音乐作品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丰富了音乐作品的元
10、素。将阿卡贝拉这种演唱形式融入、应用到音乐课堂中,打破了传统歌唱教学的局限性,汇聚了众多的音响、众多的情感和意境,给学生带来了更宽广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节奏、音准、乐感、表现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四、从“阿卡贝拉”合唱团谈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前阶段,厦门六中的合唱团闻名全国,厦门六中的合唱团也称“阿卡贝拉”合唱团,他们用这个形式演绎的作品有稻香青花瓷夜空中最亮的星鱼歌送别等。听过这些作品后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样是合唱,为什么这种合唱称之为“阿卡贝拉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阿卡贝拉曾经有八位歌者登上了2013年中央电视台的元宵晚会,他们演唱的作品是我的未
11、来不是梦,其中没有任何乐器伴奏,但是却又区别于传统的无伴奏合唱,他们运用了人声伴奏和流行和声,模仿出了激情澎湃的打击乐,这种把传统的合唱和流行音乐要素相结合的无乐器伴奏合唱,通常称为“阿卡贝拉”。阿卡贝拉,意大利语为Acappella,意思就是无伴奏合唱,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的教会音乐,而当时的人们只用人声清唱,没有乐器伴奏,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成用人声去模仿乐器,并且同时还要唱出多声部的旋律,表现出不同的声音层次,这种演唱形式充满了活力和青春的气息,同时对于合唱团成员的音乐素养要求也是极高的。中学生时代是人生中音乐素养养成的重要时期,”从10岁起应进入一个新的音乐学习阶段,只是由于智力和
12、情感的深化和扩大导致了审美体验的加强。”无论在音乐欣赏课堂,还是在合唱课堂,都需要重视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欣赏音乐的基本素养,二是歌唱实践的基本素养。音乐欣赏的教学说到底还是关于美的教学,也就是培养学生审美体验的能力。就节奏而言,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节奏的音乐,也就是说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明朝的朱载埼曾讲过:“八音者以节奏至为重要。”生活中的节奏无所不在,心脏的跳动、时钟的摆动、海浪的翻滚、呼吸的交替等等。那么,音乐中的节奏跟声音的时间长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的进行需要时间来呈现,那么学生一定要理解的是,在很多时候,如果要表现紧张、激烈的情绪,音值会短、密,而在表现
13、抒情、舒缓、思绪的情绪时,音符的时值就会长、松。如果一首作品没有节奏的框架来呈现,那么就会杂乱无章。所以说,这是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常识。节奏除了包含长短之外还跟音的强弱有关系,强或者渐强往往更适合表现情绪的高涨,弱或者渐弱则表现宁静、低落等等。以上只是听觉培养的一个方面,也就是如何进行审美体验,离开了审美体验的训练和培养,也就谈不上任何音乐价值观的培养。音乐课在早期时称为唱歌课,但是这一称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唱歌应该准确的说成歌唱,歌唱在音乐课中的地位确实不容忽视,且地位有待提高,其中可以分为独唱和合唱。独唱可以根据学生的音色特点,声部进行个别指导,而合唱则是群体性的歌
14、唱活动,它的受众比较广,参与度比较高,尤其是阿卡贝拉,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自然也就高了不少,这得从两个方面培养,首先自然是声音的训练,其次则是音乐素养在歌声中的表达。合唱声音的训练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从技术上讲,首先应该进行歌唱呼吸的训练,这个问题已经有若干学者进行分析研究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T,然后就是歌唱状态的建立、声音音色的控制。歌唱状态我提倡的依然是打哈欠加上高位置的发声。至于音色,无论童声还是中学生都要以获得良好的头声为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气息的配合以及腔体的共鸣,获得较好的合唱音色。柏拉图曾说过: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我们要充分运用音乐这门武器努
15、力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音乐素养在歌声中的表达则是一个难题。一首作品表现得怎么样完全是需要每个个体的音乐素养的叠加和共同完成。歌唱是以人的声音为媒体来表现和抒发情感,情感在技术上可以用这些来完成,例如渐强,可以给人情绪的逐步高涨,反之,渐弱,给人情绪逐步走向平静,在合唱训练中合理地利用渐强渐弱则可以为作品增色不少。装饰音的准确运用则是作品风格把握的前提,有一些民族风格的作品,细小的装饰音才能体现民族风格,而装饰音的音准、时值的把握都是要精准控制的,其次是装饰音的力度问题,要恰到好处,这不仅是指挥要掌握好,更重要的是队员要表达好。合唱队员的音准训练则是每次都必须进行的,例如半音阶的训练,能较好的
16、提高学生的音准能力,阿卡贝拉在音准上的要求则是其它类型的合唱所不能比的,阿卡贝拉没有伴奏,除了需要演唱好旋律和其他声部之外还需要人声伴奏,因此音准的训练的要求更高。音乐素养的训练除了音准还可以加入和声进行的训练,这是声部协调的重要环节,可以从二部到三部再到四部来训练,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短到长,日复一日,学生的声部平衡感再加上音准的训练之后会得到显著的提高。旋律的走向训练也是必要的,连贯性是关键,一个长的乐句如果能连贯的表达,对音乐的叙述性有非常大的提升,当然,对于旋律的进行要注意从整体考虑,并且结合其他音乐要素,例如旋律不断的上升,那音乐就会有紧张地情绪,如果从高点出发逐渐下行,会使人感到放松,而旋律平缓,则给人一种宁静的气氛。旋律的进行还要结合其他的音乐表情符号,综合训练,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提高会逐步显现。音乐素养的养成一定要围绕音乐作品,掌握好方法论从被动到主动地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