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患者身份识别制度.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目的: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范围:临床各科室医护人员。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1.1 结合我院实际,利用身份证号码,作为就诊患者唯一标识管理。1.2 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1.3 完善并落实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手术、临床科室、妇产科、病房各科之间及各科转诊,首诊科室的护士陪同病人携带病历送往接诊的科室,双方确认患者的身份,填写转科交接登记表。1.4 填入腕带的信息必须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1.5 腕带
2、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入院日期等信息。1.6 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7 医务科、护理部质控人员及管理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质控过程中应督查患者身份识别落实执行情况。2 .门、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1 门急诊患者使用患者姓名、就诊卡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2.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2.3 分诊护士认真核对患者永川区吉安镇卫生院门诊就诊卡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
3、并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2.4 对预约患者认真核对预约单上患者姓名、手机号,就诊卡或病历封面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挂号后安排优先就诊。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医疗卡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2.5 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认真为患者诊查,正确开检查单及处方。2.6 对昏迷、无名氏、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新生儿、7岁以下患儿、弃婴等无法确认身份的患者,由首次接诊的医务人员命名
4、,命名为无名氏1、2、3等,以姓名和登记号作为身份识别,并佩戴腕带。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3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3.1 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查看(床头卡、腕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住院号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确保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3.2 住院患者均佩戴腕带,并在手腕带上清晰注明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3.3 住院患者在床头均张贴床头卡,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药物过敏史、护理级别等,确认患者的身份。3.4 对无法交流沟通患者:由监护人在场时,请在场的监护人陈述患者的姓名,然后核对腕
5、带、床头卡。无监护人在场时,严格核对然后核对腕带、床头卡信息是否一致,确认患者身份,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3.5 对拒绝佩戴腕带患者:对于不配合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需加强教育,使其佩戴。如在治疗操作前,发现患者未佩戴腕带,由医护人员与患者或患者监护人核对无误后予以佩戴,而后再进行诊疗操作。3.6 各项诊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等所有治疗、护理实施前,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开放式查对),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腕带患者的姓名、住院号内容,确认患者身份,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3.7 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护士核对病人戴的“腕带”确认身份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