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庄园影壁艺术特征及当代价值刍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氏庄园影壁艺术特征及当代价值刍议.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魏氏庄园耀艺术1部及当价值刍议摘要:影壁作为传统建筑空间中的独特形态,承载着传统历史文化的独特内涵与价值。本文通过魏氏庄园影壁艺术基本特征的分析,阐述民居影壁艺术形态、色彩、空间中的人文精神,提出保护和传承影壁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当代价值。关键词:魏氏庄园影壁艺术当代价值影壁作为传统建筑空间中一种独特形态,承载着传统历史文化独特的内涵与价值。民居影壁无论是艺术造型、色彩表征,还是空间意象,都表现出独有的作用。唐宋以降,影壁在传统民居中被广泛应用,除实用价值以外,还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壁艺术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学上的概念,而是富有文化内涵、文化传承力、地域特色显著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一
2、、影壁释义影壁,民间俗称“影背墙”“迎门墙”。我国古代,影壁有多种称谓,如萧蔷、树、屏、塞门、聚崽等1。凡此种种,皆指设置在门内外特定位置的影壁,只是存在社会等级和所处位置的差异。辞海对影壁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墙壁上的浮雕;二是指正对大门起到遮蔽用作的照墙。作为传统建筑空间中重要的单元或独立存在形态,影壁与屋宇、宅院、环境相辅相成,组合成一个有机建筑文化空间生态体系。影壁在物理功能上的作用主要是遮蔽、防卫、聚气、营造小生境,并且明确空间维度,界定空间秩序。在精神层面具有“意境栖留”的人文心性,表现为烘托宅院氛围,增强屋宇气度,传递出内敛含蓄的道德礼俗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象。影壁的形态与纹饰具有建筑
3、学和人文学的双重意义,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二、魏氏庄园的建造环境及影壁的基本形态1 .魏氏庄园的人文历史环境。魏氏庄园位于山东惠民县魏集镇魏集古村落,距黄河北岸十余里。惠民历史悠长、民风淳朴,地处齐鲁文化传播的核心区域,融汇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的特征。此地历代文化名流辈出,诸如孙武、展子虔、杜受田等。明清以降,魏集民间广泛流传着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惠民泥塑、惠民制鼓、手扎灯笼等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魏氏庄园建筑体系提供丰富的文化给养。魏氏家族“耕读传家”的治家理念和“以义取利”“以德经商”的儒商精神,使之成为鲁西北一带的名门望族。魏氏庄园古建筑群落由树德堂、福寿堂、徙义堂
4、三部分组成。树德堂城堡建于清光绪十六至十九年,建造者魏肇庆集官宦、地主、商人、文士于一身。庄园建筑由宫廷营造师设计,又体现在鲁西北、晋中地区和江南阁楼建筑的巧妙融合。城垣吸纳了宫城建筑的“雉垛”形态。魏氏庄园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民居,集民居建筑文化、军事兵学文化、儒商文化、民俗文化、庄园文化等多元文化特征,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2 .魏氏影壁的基本形态。庄园三组建筑群中有6幢影壁,型态有两种:一字型和靠山型,皆以硬山式建筑为仿样。树德堂现有4幢影壁,分别是城堡外桥侧依墙影壁、城堡内迎门一字壁、客厅院东厢房南墙靠山壁及城墙碉堡上的圆形壁。城堡外桥侧依墙影壁,下碱
5、与台明石衔接,“壁顶”即当护栏墙,柱式边框起线,青砖砌成“十字锦”壁芯,素雅古朴,集装饰与实用于一体。城堡内迎门相对“一字壁”,壁顶青瓦起脊,筒瓦密檐,挑出铺首瓦当,檐椽下置,排列有序。须弥座壁基,其下部台明石雕亥朵云纹”;壁身“缠枝纹”岔角,壁心一尺二见方的“炕面子”(即大青砖)45度磨砖对缝干摆拼砌;壁芯盒子为高浮雕“花开富贵”图。此幢影壁应对城门内开阔的大院,体量高大、形态阔绰。客厅院东厢房(私塾)南墙影壁为靠山影壁,与宅门相h形成与门楼建筑空间的“共体关系:影壁下碱与墙基互为一体,距地坪约050米;线纺子雕嵌一周208粒连珠串饰;“炕面子”一尺见方,45度斜拼干摆,青身素面、简洁大方;
6、壁顶合瓦花脊,楝、椽、瓦当等构件与壁身形成疏密对比关系。城墙碉堡上的圆形壁是一处极为罕见的特例。形制与一般“靠山影壁”并无多大区别。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巧妙地附嵌于圆形碉堡墙身,更具有视觉上的张力,冲破“壁框”的限定。在空间对位上,与城堡院内“花开富贵”一字壁又形成上下呼应、方圆匹配的关系。在心性上隐喻“以圆比天、以方喻地”“天地人和”的理想。徙义堂大宅门内设一幢体型较高大的“一字壁二壁顶筒瓦覆盖,砖椽托起挑檐,砖柱子边框内砖雕“线纺子”两道,其中一周“连珠”纹饰。“炕面子”斜角拼砌、壁芯盒子为浮雕“三多有象”浮雕。“三多有象图为大象背驼桃子、佛手、石榴、葡萄、柿子,寓意幸福长寿、人丁兴旺、景象繁
7、荣;下碱为须弥座、青石雕作。与“三多有象”影壁相仿的东院影壁,壁芯盒子雕饰有“蝠在眼前”图案,同样寓意着现实主义色彩。三、魏氏庄园影壁的艺术特征“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成为魏氏庄园影壁艺术的显性符号,也是庄园主人的文化心性表达。由于家族的社会地位、社会阅历与理想诉求,决定了庄园影壁艺术的文化特质。魏氏影壁艺术特色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 .地域特色的综合性。一是突出鲁西北民居建筑艺术的典型性,将民间实用美术与技艺充分展现。二是兼具江南的秀雅精致、晋中的华丽丰满和鲁西北民间艺术的豪放舒展,融合多地壁雕艺术的特质。2 .内涵丰实,寓意深厚。庄园影壁内容和形式上满足了主人对文化生活
8、的审美需求。影壁内容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审美的寓意是由艺术化的主题纹饰和雕塑形式表达出来的,如“花开富贵”“三多有象”“蝠在眼前”等,表达了生活愿景的寓意。3 .雅俗共融、粉饰门第的文化心理。“贵精不贵丽、朴素而典雅”是影壁建造的指导原则。宫廷营造师的设计理念、魏氏的裕富、风雅与民间艺术共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另外,“筑城堡、仓座实”设计思想折射出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历史形态,同时反映出官、商、地主阶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的心性特征。为树立“富贵显赫”的社会形象,利用影壁巧妙地喻示“门当户对”的世俗,为子女联姻豪门、步入仕途垫石铺路。四、魏氏影壁艺术形态、色彩、空间的人文精神林语堂说,
9、中国人在本性上是道家,文化上是儒家。魏氏家族因复杂的历史社会阅历和儒商的心性特征,使影壁艺术在形态、色彩与空间上具有多重性人文精神。1 .庄园影壁在形态上表现出“中规中矩”的“中和”之道,“方正”和“圆通”是其基本形态。“方正”的本意为“堂堂正正”。树德堂“迎门一字壁”位于前大院东西中轴线的中心位置上,“堂堂正正”的形态注入了“礼、义、信”的内核。“圆通”(圆形壁)形态寄予了主人“以智创业,以义取利,以德经商”2的儒商文化。2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魏氏家族以“正色”之“礼”,维系着他们的心灵德行和行为标准。影壁色彩的处理上丝毫没有僭越“青赤黄白黑”五色之“正”,反而以“见素抱朴”的自然“本色”
10、演绎砖石影壁的“大美”之道。老庄的色彩观为“知白守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素淡一黑白之色“以柔为盛”被赋予视觉形象的观念象征,还原朴素之美。“黑+白”派生出“道”的一切色彩。道家色彩思想直接影响民居建筑的色彩价值趋向,并奠定“灰色系”在魏氏影壁艺术中的核心地位。3 .魏氏影壁在位置上的设定并非只是占有某一特定空间,实际上开启一个“有意味”的理想境域,起到“遮蔽一解蔽”二重性作用。表面上看,魏氏影壁在多个空间位置上与大门、院落之间的关系上属于物理层面的隐蔽化和秩序,具有组织空间、遮蔽视线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其空间组织路径:影壁(外)一宅门一影壁(内)一庭院一厅堂的有机组织,体现出庄园整体空
11、间“遮一解”转换、互动通连的和谐关系。在文化层面影壁空间“解蔽了伦理秩序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魏氏家族以影壁为伦理标识,将院落空间区分外院、内院和后院,视为“三纲五常”的外化存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为营建适宜人居的文化生态境域。“凡入门处,必有小曲,忌太直”“直来直往损人丁”。影壁空间位置的设定起到“曲则有情”的功用。符合老子“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的空间论。另外,魏氏影壁空间位置、朝向的设定,是一种“有意味”的“真实空间”的存在。如“东厢房(私塾)南墙影壁”“它是把一种自由之境聚集在自身周围。此种自由之域允诺各个物以一种诗意的栖留,允诺在物中间的人以一种诗意的栖居”3。这一点映印了魏
12、氏家族“书香门第承天地灵光”的理想境域。影壁艺术形态、色彩的本真性存在于真实空间,这个“真实空间”其实就是生活空间、生活体验及情感驻留。影壁艺术内涵脱离了“真实空间”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影壁的人文精神回归到“真实空间”才能发挥其存在的艺术本性。五、乡村影壁艺术的当代价值村落中影壁的存在己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范式。作为优秀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维系着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民间智慧。面对行将消失的“乡村记忆”,当代人有责任积极地保护和传承,并在新农村文化景观建设中发挥独有的魅力。这些价值可以在魏氏影壁中得到有益启迪。1 .影壁艺术是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影壁不仅是建筑空间的构成形式,还是民间文化重要
13、载体之一。一方面,汲取民间艺术创作智慧,融合皮影、剪纸、雕刻、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集民间技艺和创新思想于一体,是传承乡村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承载民俗文化、民间信仰和伦理价值,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内涵,表现出乡村社会憧憬美好生活的人文思想。2 .美化乡村文化生态环境。影壁在物质形态上归属于乡村基础设施、生活空间环境建设等内容,同时属于“文化场域”的范畴。如同“二重性存在的真理”的“空间化”作用,是为实现乡村文化生态整醴构建服务的。影壁的本质是营造和谐淳朴人文景观,美化乡村文化生态环境。这一“文化场域”内容包含农耕文化、孝善文化、乡贤文化、家风文化等文化生态要素,以此实现良好民风民
14、俗教化功能。3 .发展乡村影壁文化产业。乡村影壁具有物质和文化形态的双重属性,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影壁文化具有浓厚的市井、乡土气息,深受广大百姓喜爱,社会需求空间巨大。但当前这一古老建造技艺却面临失传的尴尬局面。以往师徒相授的方式不仅使之发展缓慢,而且工艺流程复杂、耗时长,加之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的基本素质,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即便各地相继出现以影壁设计制作为主的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依然无法满足乡村社会需求。究其原因,一是除乡村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外,尚未形成以市场化、创新驱动为主导的产业机制;二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尚未引起各级主管部门足够重视,缺乏相关保护性
15、发展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三是缺乏创新模式的专门人才培育机制。面对乡村文化产品的广泛需求,传统影壁首先要实施技艺创新。要从优秀传统技艺“基因库”中汲取智慧,将民间传统“工匠精神”与当代高新技术相结合,以适应新时代乡村社会发展需求。其次,要适应新时代乡村人文精神的需求。用传统的影壁形式演绎当代先进文化和审美价值的主题。结合乡土特色、地域特色,丰富“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满足人们追忆“乡愁”的需求。再次,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民俗特色,发展乡村影壁文化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新旧动能转换的一种方式,创新产业模式,发展新产能,提高乡民收入,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总之,乡村影壁艺术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它的发展要紧随时代节奏和当代审美价值取向,从内容与形式上寻找适合影壁艺术发展的方向。“一影一风景、一壁一世界”,影壁艺术作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可以赋予平实无华的村容村貌以绚丽多彩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一种“文化场域”可以使传统聚落“扮靓美丽乡居、永驻乡愁记忆”,营造出诗意的栖居地。参考文献:1荣斌.影壁考J.东南文化,1988(Z1):107-108.2张建国.魏氏庄园文化的奥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08):07.3赖贤宗.论艺术与空间的造型艺术美学及其对老庄思想的发挥J.兰州学刊,201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