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 .通过列表分析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遗存,进一步认识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3 .通过对新石器时代两个遗址的对比及史料分析,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主要原因。4 .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进一步认识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5 .通过关于启的继位的史料分析,认识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
2、统一性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难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三、教学过程环节一:知识梳理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距今约00万年的元谋人为代表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距今约1万年前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是由5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山西)襄汾陶寺遗址IooO多座墓葬中,大型墓葬有9座,约占墓葬总数的1%。随葬品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装饰品、工具、武器。小型墓葬约占总数的90%,墓坑小而窄,掩埋也极浅,大都没有木棺和随葬品。一一中国
3、文化遗产词典陶寺遗址与姜寨遗址相比,这两处遗址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材料: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相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中国大通史史前卷思考:根据材料指出母系氏族公社转向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原因?二、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五帝的传说2、禅让制思考:如何认识神话传说的学术价值?3、夏朝(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2)禹死后,其子启继
4、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三、商和西周朝代政治经济商朝(约前1600前1046年)实行内外服制农业是主要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西周(前1046-前771年)分封制、宗法制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主要是:建立了世袭王朝;国家管理形式比较松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环节二:问题探究探究问题一:材料: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
5、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答案提示: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呈现出多源性,但中华文明的起源又表现出统一性,即以中原文明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主干。对周边产生深刻的影响。夏商西周早期王朝国家都是在这
6、一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探究问题二:材料: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传世文献为什么出现了上述不同说法?你认为在研究古代史时,应该怎样认识传世文献?答案提示: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目前还不能确定孰是孰非,这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转变并非一帆风顺。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说明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然有很大影响力,他还不干明目张胆地把王位传给启。战国策和史记中启和益发生冲突,启与支党攻益
7、,而夺之天下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说明这一转变并非理想化的风平浪定。认识:传世文献,基本反映历史真实情况,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缺点是传世文献大都出于后人的追述和概括,有时代烙印和主观性,史料价值不免打折扣。环节三:本课小结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2、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4、夏、商、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环节四:课堂反馈1、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环节五:布置课后作业一、简要概述夏朝、商代与西周的国家治理措施及其特点。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二里头遗址发掘的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