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茶韵在此经:漫谈《茶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盛唐茶韵在此经:漫谈《茶经》.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a?IllM三翻Slt侬:漫谈蟀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精选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越绝书文心雕龙齐民要术水经注说文解字茶经等经典典籍,全面展现中华典籍之美。继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文心雕龙越绝书水经注说文解字齐民要术千金要方之后,让我们来一起了解茶经。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茶作为药物和饮品的国家,是当之无愧的茶之国、茶之乡。目前全球至少有50多个国家种茶,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30多亿民众喜爱喝茶一小小一片茶叶,不仅记录了人们生活史,更是见证了中外交流史,承托了中华文明史。茶,如此之重要,茶学著作焉能不读?而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便是唐代陆羽撰著的茶经,
2、它系统总结了唐代中期之前的茶事,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及世界茶学的发展,是我们了解茶学、研究茶道不可不读的重要典籍。鸿渐于陆:陆羽“成神”之路陆羽(?一约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号竟陵子、桑芝翁、东冈子等,朝廷曾征召他为太常寺太祝,再转太子文学,皆未应召。他生平史料很多,具见于唐代李肇唐国史补陆羽得姓名,北宋新唐书隐逸传陆羽传、文苑英华陆文学自传及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等。陆羽婴儿时便被父母遗弃,所幸被竟陵智积禅师在水边发现,抱回寺中抚养,才得以平安长大。小陆羽长大后,“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以姓陆名羽字鸿渐为自己的姓
3、名一而他另一个名字陆疾字季疵,来历也颇为有趣,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先来聊聊陆羽撰著茶经并成为“茶神”的传奇故事。中国有文字记载的饮茶史已有数千年之久,按照茶经六之饮的说法,“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后“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从陆羽的概述中不难发现,尽管中国茶史源远流长,但在唐代之前,饮茶一事仅为少数贵族和土人的“专属”,尚未在民间广泛流行。不过,随着时代发展,饮茶之事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入唐之后,饮茶更是“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荆州、渝州是著名的产茶区,两都便是唐代京城西安和东都洛阳,均
4、为烟柳繁华之地,这些地区家家户户都会饮茶,可谓茶风大炽。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同样记载道“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代社会炽盛的茶风正孕育着一部茶学著作诞生。更重要的是,茶与佛教渊源极深。僧人们为了避免在坐禅时犯困打瞌睡,往往借助茶饮来提神。茶经七之事便引晋书艺术传道,敦煌人单道开在昭德寺修行时,“不畏寒暑,所饮茶苏而已”。唐代僧人也不例外,封氏闻见记饮茶称,“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陆羽从小在寺庙中长大,当熟知僧人饮茶之俗,所以他很可能在童年时便嗜饮
5、茶,并娴熟茶事。然而,陆羽童年并不幸福,不仅不能识字,还饱受虐待,终于在某次毒打之后,陆羽不堪其苦,逃出寺庙,投身戏班,化身优伶,“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陆羽为优伶时幸遇贵人。天宝五载(746),河南尹李齐物谪守竟陵,在参加州人聚饮时,遇见身为“伶正之师”的陆羽,对他青眼有加,“捉手拊背,亲授诗集”,后又介绍他去竟陵之北火门山邹夫子处读书。六年后,天宝十一载(752),礼部郎中崔国辅左迁竟陵司马,结识了陆羽,陆羽与他“交情至厚”。三年间,两人“谑笑永日,又相与较定茶水之品”。陆羽在竟陵独立生活这段时期,不仅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而且在交游中开拓了茶学视野,为他日后撰著茶经奠定良好的基础。可
6、快乐的日子没过多久,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这是唐代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也是当时所有人命运的转折点。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北方和中部土民纷纷南渡以避战乱,陆羽也在其中。而陆羽之南下,虽为时局所迫,但却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帮助他完成茶经的撰著。先看人和。南渡之后,北方和中部的士民在江浙一带形成新的文化中心。陆羽精通茶事,为人风趣幽默,“坐能谐谑”,又是性情中人,时称“今之接舆”,他身处文化中心,自然结识到许多知名之士,故而“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如至德二载(757),陆羽南行至吴兴(今浙江湖州)时,遇见释皎然。皎然善诗善茶,两人一见如故,遂结为“缁素忘年之交”,此后两人时常聚会
7、饮茶,皎然更有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寻陆鸿渐不遇等传世名诗见证这段友情。又如大历七年(772),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同样嗜茶的颜真卿在湖州地区举办多次茶会,遍请名士参加,陆羽也在其中。席间,陆羽与颜真卿、皎然、皇甫曾等数十人往来酬唱、切磋茶学。在跟朋友的交游中,他的茶学文学水平自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看地利。江浙一带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产茶区,陆羽来到南方后,时常背着嬴筐,独自一人深入深山层崖之间采茶以研究茶学。陆羽友人皇甫冉有诗为证:“采茶非采茶,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而皇甫冉的弟弟皇甫曾又有诗云:“千峰待逋客,香
8、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最后是天时。其时北方战火连天,南方相对安定,陆羽研究茶学、著书立说有着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唐肃宗上元元年(760),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一带,“阖门著书”,陆羽包括茶经在内的一系列著作,很可能便是在这一时期内撰著或加以修订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茶经成书时间有争议。日本学者布目潮汉据茶经八之出所列产茶区地名均为758761年所改,认为茶经初稿大体在761年前完成。但据茶经四之器,陆羽在“圣唐灭胡明年”,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平定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764),还亲自设计打造了风炉,说
9、明茶经还在不断修订中。应该说,茶经是陆羽在761年之前便撰成初稿,并在此后岁月中不断补充完善。总之,茶经的诞生,不仅是唐代僧俗茶风孕育的菁华,更是陆羽为所热爱的茶事付出巨大努力而结出的硕果。而茶经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在进行制茶、品茶等茶事活动时有了理论指导,摆脱了“人人言殊”的粗放状态,从此“天下益知饮茶矣”,而这又反过来为唐代茶风添薪加火,愈烧愈烈,“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工因此,陆羽在当代便被奉为“茶神”。据新唐书陆羽传记载,当时的茶商“至陶羽形置蜴突间,祀为茶神”,而唐才子传则称陆羽“时号茶仙工更有意思的来了,唐国史补载:“巩县陶者,多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
10、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陆鸿渐”成了买茶器时附赠的“手办”,可见陆羽广受大众的欢迎。而茶商因卖茶不利而给“陆鸿渐”灌注茶水的做法,从意义上看,大概是希望茶神保佑自己买卖顺利,而从形式上看,己经开了我们今日饮茶时淋洗“茶宠”的先河了。同书卷下更是提到,当时江南有个驿吏,平日负责管理驿站,他在驿站的酒库前画上杜康像,而在茶库前则画上陆羽像一古老的酒神和当代的茶神业己分庭抗礼。从弃儿到茶神,陆羽的一生正像渐卦那只逐渐高飞的鸿雁一般,虽然历经险阻,但最终飞抵最高点,“其羽可用为仪”,成为古今景仰的“茶神”。茶书之祖:茶经是部什么书茶经是中国茶书乃至世界茶书的开山之作,全书围绕茶事活动而撰,分为上中
11、下三卷,共计十篇,七千余字,简明扼要地总结了上古至唐代中期茶的生产加工、品饮方式、文化典故、产地产区等多方面情况,是一部综合性的茶学著作。具体来看,上卷三篇分别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名称,介绍茶树的生长环境、植物性状、栽培方法及茶的功用、文化内涵等。陆羽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不仅赞美了茶树,而且明确了茶树起源于我国南方。二之具讲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封茶等茶叶生产加工所需的十九件工具,篇中一一详举其名称、质地、形制及用法等。三之造则介绍采茶的时间、方法及茶饼的外形特征和鉴别方式等。中卷一篇,名为四之器,讲饮茶所需的二十四件茶器,涵盖了饮茶活动中生火、煮水、
12、量茶、碾茶、煮茶、盛茶、清理茶渣等全过程,其中二十四器之首风炉,上文提到这是陆羽亲自设计打造的,更是寄托了陆羽匡时济世的情怀和对国家兴亡的强烈关注。另外,虽然“具”与“器”都有工具的意思,但茶经却将二者区别开来,“具”是指茶叶生产加工的生产工具,而“器”则是指饮茶活动所需的茶器,这便是二之具与四之器的本质差异所在。下卷六篇,分别是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和十之图。五之煮讲炙烤饼茶的方法和燃料,品鉴煎茶水质的优劣,观察煎茶的火候,调制茶汤的办法及分饮茶汤的要求等。茶水茶水,好茶还需好水配,陆羽是茶学大师,自然也是品水高手,上文便提到他曾与崔国辅在竟陵“较定茶水之品”。而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是
13、一部继茶经之后专门品鉴煎茶水质的著作,为了提高论著的公信力,张又新还“编造”了个茶神陆羽品水的传奇,由于这对我们理解陆羽非常重要,这里不妨多饶舌几句。煎茶水记声称,湖州刺史李季卿在赴任途中,路经维扬,遇见陆羽,十分高兴,两人相谈甚欢,便一同前往郡城。至扬子驿中,准备吃饭时,季卿便道陆君善于茶道是一妙,扬子江的南零水又是一妙,今“二妙千载一遇”,何不取好水以烹好茶呢?便命一诚实谨慎的士兵“挈瓶操舟”,深入南零取水,而陆羽“洁器以俟工很快士兵取水回来,陆羽便用杓子舀水,说这扬子江水倒是扬子江水,但不是南零水,好像是江岸边的水。士兵不服,说我划船深入,有上百人见证,我敢骗你吗?陆羽不答,把水倒向盆里
14、,倒至一半,急忙停住,又用杓子舀水,说“自此南零者矣”。土兵顿时大骇,说自己确实在瓶中盛满了南零水,但舟中颠簸,洒掉一半,担心水少,便“挹岸水以增之二季卿得知后“大惊赏”,便请教陆羽所历各处水质的优劣,并记录下他品鉴的二十处水质的优劣次第一这显然是张又新借茶神的嘴巴说自己的观点。传奇归传奇,在新唐书陆羽传中,陆李二人并不和睦,反有嫌隙。广德年间(763764),李季卿担任江淮宣抚使巡视江南,行至临淮,听说常伯熊善于煮茶,便召他前来,伯熊“执器前”,季卿为他“再举杯”,以示尊敬;行至江南,有人推荐陆羽,又召见陆羽。而陆羽是高洁的隐土,穿村野之服,“挈具而入”,不料季卿直接“不为礼”。陆羽本就是个
15、“人疑其多嗔”的人,而常伯熊”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在茶学上算是陆羽的后辈;加上陆羽认为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饮用,而李季卿饮茶时看衣识人的肤浅、前恭后倨的傲慢,完全当不起“精行俭德”四字,而唐才子传的说法是李季卿饮了陆羽煎的茶水后,叫奴仆给钱陆羽一无论是哪种版本,陆羽均倍感侮辱,一气之下,堂堂一代茶神,不仅写出一部毁茶论,而且据明代稗谈湘烟录的说法,陆羽还给自己起了第二个名字陆疾字季疵以“铭记”此事,“言为季所疵也”(疾、疵均有非议、毁谤的意思)。闲话休提,言归正传。六之饮讲饮茶的意义、饮茶的风俗和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陆羽收集了他所能见到各类书籍中与茶有关的资料共四十八则,包括茶的史料、诗赋、传说、医药功用等,并按时代先后进行排序,称得上是一部微型茶史。八之出陆羽不仅将唐代全国产茶区划分为八道四十三州四十四县,而且对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五个产茶区中各州郡所生产的茶叶,分为上、次、下、又下四个等级,显然陆羽对这五个产茶区的茶叶品质相当熟悉。同时,陆羽对于不甚熟悉的产茶区,如岭南道福州、韶州等十一个州,则表示“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九之略讲在一定特殊情况下,如何省略制茶和饮茶的器具。若在春季寒食节禁火时,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