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女子发型演变研究.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62382 上传时间:2024-04-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女子发型演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明清女子发型演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明清女子发型演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明清女子发型演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明清女子发型演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明清女子发型演变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清女子发型演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女子发型演变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明清女子发3整喇究发型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间文化等的变迁,而呈现出的独特艺术风貌。通过服饰博物馆的实物考察和文献资料的查阅可知:明朝女子的发型是由拘谨而转变典雅,由简单到复杂;清朝满汉女子的发型开始各自保留自己的特点,之后共存融合。明朝;清朝;满族;汉族;女性;发型自古至今,爱美之心人之皆然。由于每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民间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等的差异,女子的发型也有不同的表现。明朝是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由汉族掌握国家统治权的朝代,其服饰的等级制度也极为森严;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也是中国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审美观呈现出复杂多元性特征。明清作为

2、我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其女子的发型都呈现出独特的造型,体现出特定的审美情趣。整体而言,与唐宋时期女子的开放和崇尚自我相比,明代对女子的约束比较明显,发型也比唐宋时期呆板;到了明代的晚期,女子发型才逐渐有些特色。而清朝女子的发型是满汉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特征,呈现了满族式和汉族式两种不同风格的发型。一、明代女子的发型发饰流变明代妇女的发型虽不如宋元时期丰富,但是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其整体特征是由简趋繁,由前朝的拘谨趋于素雅。(一)明初发型保留其旧式,整体死板、拘谨明代初期妇女发髻的式样变化不明显,基本上承袭了宋元时期的旧发式,但在发髻的高度上有所收敛。明朝建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生产的措施

3、,重视汉族传统文化的恢复,对一些习俗民风与装扮习惯进行改制整顿。凡是元朝蒙古族遗留下的风俗,如发式、胡服、戴固姑冠等一律废止,历经约三十年的时间。明朝发型很有自己的特色,例如“碟鬓髻”发型是由汉代的“堕马髻”变化而来的。此发型是在梳头挽发时,把所有的头发集中挽至头顶后,编成垂下的髻,在两鬓插满珠翠首饰。明太祖朱元璋改旧制,新的服饰制度,不只是辨夷夏,主要是为了恢复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还有一方面因素,是明朝初期,统一后的多民族国家刚刚趋于进一步稳定。经济刚开始复苏,生产力获得了提高,市场进一步扩大,新型工业不断涌现,一些工业城市随之形成,于是明太祖想引导人们崇尚节俭,反对奢华浪费,全心地恢复经济

4、。在洪武元年时期,对于官员命妇的发型、发饰按照官位品级作了严格的规定,例如,士庶之妻所戴的首饰只能用镀金的,耳环用金珠,钏镯用银质;还有女子在室的,梳三个小髻,发髻可用金钗,与此同时,还严格规定了女婢的发型只能是高髻,小女婢梳双发髻。在明代初期,这些发型发饰制度执行得非常严格,违者会遭到严重处罚,但是到了明晚期,这些律令便形同虚设了。(二)明代中后期发型逐渐的素雅、随性虽然明代初期的女子基本上承袭了宋元时期的发型,但是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型有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国家的政治趋于稳定,所以经济逐渐繁荣,一些城市的消费水平开始提高,国家的统治便开始腐败,法律制度开始松弛,由遵循礼制开始趋于违视,社会的

5、风俗也开始变化,女子的发型随着社会局势的变化也开始变的随性、素雅。在世宗嘉庆年间以后,妇女的发型样式开始变化繁多起来。在穆宗时期,“挑心髻”是当时比较时兴的发型,即妇女将头发梳成扁圆形状挽成发髻,并且在发髻的顶部,缀饰用宝石制成的花朵,时称“挑心髻工而后又将头发髻梳至顶部,挽成扁圆形的发髻,两鬓的头发下垂至耳边,用金银丝挽结,发髻顶上也有珠翠装点。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妇人头髻,在隆庆年初,皆上员偏,顶用宝花,谓之挑心。”1到了明代末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繁荣,城市文化开始盛行,逐渐开始普及教育,传统的社会等级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男女之间严格的界线也逐渐弱化了,女性开始接受教育并组织社团,江南

6、大量的女作家开始涌现出来。当时这些江南女子的打扮引领全国的时尚,有文化的才女们开始追求个性的解放,挣脱男尊女卑、传统礼教的束缚,推崇素雅的装扮,发髻的样式也从扁圆趋于长圆,比较有名的是“挑尖顶髻”“鹅胆心髻”。这两种发髻式样的不同之处是:发髻顶部是长尖圆的形制,叫挑尖顶髻;发髻顶部造型是扁圆的叫鹅胆心髻。此两种发髻相同之处是发髻顶部不施花饰,崇尚素雅之美。到明末清初时,汉族妇女发型的样式名目渐渐增多,流行一种叫鬃鬓扁髻的发髻,省称“扁髻”,即梳头发时,将两鬓和额前的头发朝上挽起,编成一个扁形髻,发际部位头发蓬松高卷,给人以庄重高雅之感,如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八:“崇祯之间,始为鬃鬓扁髻,发际高卷以

7、高雅为丽。”2这种发髻始于明代末,但在清代初期,仍可见这种发型。明代末期,己婚的女士还流行戴假髻作装饰,这种假髻的形制一般比原来的发髻要高出一半,佩戴时罩在真髻上,以簪绢住头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动革新,经济开始细分化,假髻的形制式样不断的推陈出新,如当时比较盛行的“罗汉髻”“双飞燕”“懒梳头”等各种式样的假髻层出不穷。手工业逐渐发达,女子的头饰制作工艺也更加丰富,精致。如在保留唐宋时期传统的技艺同时,也采用了西方烧制跌琅的新技艺,使头饰的造型更加精致。明代发型的总体特征是秀美、清丽,在发髻的式样上是小巧、低矮,发髻的造型风格因才女的新起,推崇以新、自由为美,己改最初的呆板、拘谨,而逐渐

8、变得随性、素雅,发饰的品类也随之变得纷繁起来。二、清代满汉女子发型的流变特征谈到清代的发型,人们脑海中第一反应便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条的“雉发令”,这是以牺牲汉族上百万人的生命才改制过来的发型,可谓史上最为壮烈,付出代价最大的时尚革命。“十从十不从”之规,宽限了女子的发型,但是随着满族掌握国家的朝政,女子的发型也要随主入俗,即以满族女子的发型为主流。(一)清代初期满、汉女子发型共存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攻取江南地区,严厉执行剃发、易服律令,引起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强烈抵制,清朝政府不得不作出略微的让步,接纳了明遗臣金之俊的十从十不从的不策之策,使汉族的部分习俗得以保留;但是,宫

9、廷中的妇女都必须是以满族的习俗装扮。所以,在清代初期,女子的发型是保留满、汉两种习俗的,双方都保留自己的特征。1 .满族女子发式保留旧俗,崇尚节俭,反对奢华清代满族女子的发型与流传至今的旗袍一样,其民族特征非常突出。清满族统治者的审美文化观主导着清代的审美观,所以清代艺术美感呈现出比较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情和礼教秩序,女子的发型发饰上体现出了典雅、传统之美。满清入关之初,国家局势不稳定,财务比较紧张,清代后宫的妃子们仍然保持着朴素、节俭无华的习惯。这在孝庄皇太后传中可以看出,皇太后主张后宫内生活节俭,反对奢华的生活现象*参见颜延瑞孝庄皇太后传,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0-175页。孝庄

10、皇太后本人着装朴素,发型头饰简单。清入关之前,满族的女子的发髻,是将头发挽至头顶,分成两把,在头顶梳发成扁平形发髻,插上扁方、玉簪等发饰,将脑后与耳边的余发梳成扁平的象形状,发辫末端用发绳束起来,略微上翘,形状像燕子尾,整个发髻的造型像个待飞的燕子,也称“一字头”“把儿头”“两把头。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所描述的“(安太太)头上梳着短短的两把头儿,扎着大壮猩红头把儿,撇着一枝大如意头的扁方儿”网就是对两把头发髻的描写。大约在嘉庆年间,女子在盘这种发髻时,需要用铁丝或木头制定一个特殊工具,做成一个圆形“发架”,梳头时把头发分成两把,先把头发盘放在发架上,分中间横插一扁方,将发髻垫高,发髻两端

11、呈角形,因发髻中插有架子,又称“架子头”。清代北京竹枝词草珠一串有“头名架子太荒唐,脑后双垂一尺长”,注释:“近日女子,以双架插发际,挽发似双角形,日架子头。”4由此可见,妇女由“一字头”到“架子头”,发髻的式样呈越变越高的趋势,但发髻的体积还不是很大,发髻都还是真髻。清代的满族是女真族的后裔,所以他们在服饰习俗方面仍保留着女真族的习惯,如西清黑农江外记中“野花满翼,老少无分”5描写的是当地满族女子的发饰习俗。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初期,满族仍保留着游牧民族对大自然的崇尚,用花朵作为头饰装扮自己的古老习俗。2 .汉族女子发式承袭旧制,夸张有装饰性清朝时期,由于是满族统治,社会上穿衣打扮习俗都以满族

12、为主流,汉族妇女的发型没有新的发展,大多是沿袭明朝时的旧制发型式样,且主要是以江南一带的扬州、苏州、上海为最先流行,如“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等都是这些地方当时先行流行的发型式样,虽然其不是新型发髻,但造型极异。其中“牡丹头”流行于苏州,亦称“牡丹髻”,梳挽时将头发梳至头顶,用发箍或丝带系在发根部,而后把头发分层次很多股,分别卷在头顶正中,用发簪别结发髻。头发比较稀少的妇女,盘次发髻时,可以借助假发,用来扩大发髻的面积,因为此发髻的造型犹如盛开的牡丹而得名(如图1),属于高髻的一种,从苏州流行开来,而后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6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此发髻

13、实际约20厘米左右,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结发尾,从元明时期沿袭之而清代仍然流行。如元张宪神旋十一曲中“双头牡丹大如斗,族金小帽银花镂”7,就是对此发髻的描写赞美。“荷花头”也称“荷花髻”,是女子的一种高髻。其头发梳挽方法与牡丹头发髻相似,但是其发髻造型盘制与盛开的荷花相似而得名。“钵盂头”属于一种高而体积又大的发髻,因其外形与钵盂相似而得名。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三:“穷怪今之所谓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种种新式样,非不穷新极异。”8这三种发型的外观造型大同小异,其突出特征是发髻比较高大,两鬓掩颔,发髻效果比较夸张。清代汉族妇女的发饰也是沿袭旧俗制,但是清朝初期的京城汉族妇女以及普通女子,发髻上

14、的发饰装饰物比之前华丽。(二)清代中期满汉女子发式趋于融合“从陇入关”之后,满族统治阶级与汉族人民的交往日益增多,满族妇女的发型逐渐融合了汉族的元素,同样汉族女子的发式也受满族的影响,如盘发髻所用之扁方的使用。清满族的扁方与汉族的长簪子有相似的用处,且规格相同,只是使用对象有异而已。由此可以推测,扁方是由长簪演化而来的。到了清代中期,满族与汉族的发型分界线逐渐减弱,且互为效仿。满清曾下令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由此满族的女子发型尽管受汉族影响,在不断演变,但是并没有完全被汉化,还没完全脱离本民族的特色,只是满汉互相模仿,彼此逐渐共同发展,相互融合。1 .满族女子发式受汉族影响,发型趋奢,装

15、饰性强满清政治局势稳定,经济繁荣时,尤其在咸丰年间,受汉族妇女高髻发型的影响,满族女子的发型发髻也逐渐变高,“双角”发髻也在逐渐增大,由以往旧式的“一字头”“架子头”而发展成为如牌楼搬高的假髻,髻上不用假发,而是用黑色绸缎、绒、纱编制的头饰取代之,使用时直接套在头发上,再插上一些绢制的花朵装饰即可。清末的大拉翅,在咸丰之前是没有的,这种高髻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汉装的如意缕演变形成的程序,从矮而高,从小而大。由此可见,当时的发型己经由旧式的实用简朴型向夸张的装饰性的审美发展了。与此同时,发饰也较之前也丰富起来。受汉族影响,由旧式满族单一的花朵演变为各式各样的簪子、锦子和步摇等。满族的女子将这些头饰插

16、在她们的旗头上,显得格外华丽多姿。尽管清政府不止一次下令禁止满族女子效仿汉族女子的装扮,但是压制不了广大女性的争奇斗艳之心。慈禧太后掌权,挥霍无度,肆意奢靡,当时她的发髻装饰物可谓是极尽奢华,况且随着手工业的日益发达,慈禧太后的发饰上镶满琳琅满目的珠宝。2 .汉族女子模仿满族女子的发式,弃低髻取高髻清代中期开始,汉族的女子逐渐开始模仿宫中满族女子的发型,以“高髻”为时尚。梳发时将头发挽至顶部分成两把,在头顶盘成扁平形发髻,插上扁方、玉簪,将头后的余发梳成燕尾状,垂在脑后,又称燕尾式、叉子头。到清朝中后期,政治败坏,百姓生活贫困潦倒,汉族女子发髻的高度也逐渐低了很多,且逐渐向低矮发展,脑后的燕尾髻也越拖越长,而又逐开始崇拜梳辫子,高髻转而渐渐过时,被长髻和平髻所取代。江南地区拖在头后的长髻,在国内其他地方引起广泛地模仿。清中晚期比较盛行的“苏州髻”,其典型特征就是拖在脑后而垂的高撅长髻,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