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第二单元《黄河颂》空课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第二单元《黄河颂》空课实录.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黄河颂听课记录第一部分:课堂实录环节一:字词积累我们在六年级的时候学过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形象地描摹了黄河的形态和气势。自古而今,有多少中华儿女深情地赞美黄河,这是因为,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热情歌颂黄河的作品黄河颂。我们先来把文章中一些容易混淆和有理解障碍的字词来做一下梳理。请大家根据要求读一读,选一选,可以借助工具书。学习任务1(正音释义)PPT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哺育(bUfu)九曲连环(qiiqu)2 .看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高山之diWn(颠巅)浊流w6n转(宛婉)3 .解释词义。屏障滋长(PPT)1 .给加点
2、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哺育(bUf)九曲连环(qjq)2 .看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高山之di5n(颠巅)浊流Wdn转(宛婉)3 .解释词义。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滋长:生长,产生。第一个词语读作b(i育,哺育的本义是“喂养”。第二字是多音字,读作qti的时候含义大多跟“弯曲”有关,比如论语十二章中的“曲肱而枕之”:读作皿的时候大多跟“歌曲”有关,比如戏曲、义勇军进行曲,这里我们读作九QU连环,形容非常迂回曲折的样子。高山之巅,前一个“颠”通常用作动词,比如颠簸、颠覆,后一个“巅”通常用作名词,山字头,山顶的意思,可以从词性和词义上来判断。浊流宛转,这两个宛转含义不同,前一个“宛转”是辗转
3、的意思,是指经过了许多地方,后一个“婉转”通常用来形容说话的口吻或是歌声、鸟鸣声等,文中浊流宛转用来形容黄河之水流过的情态,显然前一个“宛”字才适合语境。屏障的意思是像屏风那样有遮蔽保卫作用的东西,多指山岭、河流等,在文中指的是黄河。滋长的意思是生长、产生,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多用于比较抽象的事物,在文中滋长的是精神。环节二:文学常识这篇文章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了解一下创作的背景。PPT光未然,诗人。1939年,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刻画了气势宏大
4、的黄河形象,反映了中华儿女团结抗战的坚定决心。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组诗第二章。环节三:分析课文1 .歌词部分划分层次我们来看看“黄河颂”这个标题,“颂”的意思是歌颂赞扬,因而这首诗歌一定是为了表达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那么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呢?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这节课我们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围绕着课题中的“颂”,诗歌中哪些句子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黄河的赞颂之情?我们边出声朗读课文,边在文中做圈画。学习任务2(根据要求圈画信息)听完课文的朗读,我们在歌词部分圈画到了这样三句话:PPT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根据这三句话,我们将歌词部分以
5、“啊!黄河!”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我们尝试对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做一下概括:学习任务3(概括层次内容)PPT黄河歌词一1.口黄河首先我们明确,方框内填入的是一个动词。第一部分可以用诗中的“望”字统领,之后的内容都是“望”到的黄河景象,因而第一部分我们可以概括为“望黄河”。第二部分中三句“啊!黄河!”贯穿整个部分,情感充沛地表达了对黄河的赞颂之情,我们将这一部分的内容概括作“颂黄河”。2 .细读“望黄河”部分(1)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一部分“望黄河”,从“我站在黄河之巅”读到“劈成南北两面”。第一部分从多个角度体现了黄河,我们来体会诗句呈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在这样的特点背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我们以
6、文中的两处描写为例。大家可以参照学习骆驼祥子时做批注的方法,将你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写在书上的批注区域。学习任务4(批注)PPT(1)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2)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我们可以借助句中所使用的字词来把握黄河的特点,并由这样的特点进一步揣摩诗人的情感。第(1)句中的“惊涛澎湃”,澎湃形容波浪因为互相撞击而发出的巨大声响,“惊涛,中的“惊”字,生动地描绘了观者被滚滚黄河水剧烈翻涌、猛烈撞击、水声震天的景象深深震慑的情景。“掀起”二字更强调力度,有一种拔地而起的力量。“万丈狂澜”,“万丈”形容水浪之高,“狂澜”形容水浪之大,“狂”字写出了黄河之水汪洋恣肆、不受拘束的狂放感。这两句中所有
7、的字词都向我们展现了黄河气势恢宏、所向披靡、无往不利的形象。在这样的形象背后,诗人对黄河豪壮气势的赞美和由黄河无边的气势引发的诗人内心的无限豪情都展露无遗。第(2)句中的“宛转”意为辗转,指黄河一路而来流经了很多地方,这一路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九曲连环”更是清晰展现了黄河曲折前行的形态,不是一往无前的坦途,流势似乎也因为迂回而显出缓慢低回的情态。黄河从磅礴奔涌到曲折前行,诗人呈现这样的转变,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看能不能通过对第一部分中其他描写黄河的句子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后面的四句描写,同样需要大家做一个批注,通过对标红的字词进行揣摩,并进一步将这几句与之前形成关联,来理
8、解诗人要表达什么:学习任务5(批注)PPT从昆仑上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我们来看这两个动词。“奔”,强调的是黄河的流速。“劈”,强调的是黄河的力度。这两个词都向我们展现了黄河的气势。将这几句与之前的句子形成关联,我们发现“浊流宛转”、“九曲连环”是黄河一路而来走过的曲折的路,而“劈成”是黄河奔流到眼前呈现的情状,“奔向”是黄河继续前行的终点,我们可以用一组关联词将这两组信息关联起来:虽然一路曲折前行,但黄河前进的方向和意志未曾改变。通过这样的关联,我们这才看到了真正的黄河精神,那是坚强无畏、永不放弃。在这样的文字背后,我们读到了诗人唱响的深沉的赞歌。诗人把情感隐臧在字里行
9、间,通过批注与品读,我们跟随着诗人逐渐发现黄河宏大气势背后的精神内核,也跟随着诗人的情感,一步步体会对黄河越发深沉厚重的情感。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跟随着诗人,体会一下这样的情感变化。(2)在朗读中,我们会发现第一部分的诗句读起来很整齐,很有气势,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借助诗句的节奏划分来探寻一下原因。请大家一边自读,一边用“/”为诗句划分节奏:学习任务6(划分节奏)PPT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我们来交流一下:PPT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
10、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通过节奏划分我们发现,每一行都是以四字短语为这一行的终点,这就形成了这一部分的诗句整齐的节奏,且四字短语作为短句,从朗读的角度更能营造有力的语势,因而这一部分整齐的阅读感受实际上是诗人刻意打造的节奏达成的语言效果,这样整齐的节奏所带来的气势感与作者对黄河精神赞颂的豪情是吻合的。我们在语言的品读中揣摩黄河的特点并由此理解诗人的情感,进而把握了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同时,我们通过对诗歌节奏的划分,了解了诗歌的节奏在诗歌表达的语势和力度方面所发挥的作用。3 .细读“颂黄河”部分(1)接着,我们来看看第二部分“颂黄河”。
11、这部分诗人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一部分以“啊!黄河!”这三个表达强烈情感的句子引领。这三个句子顺势把这一部分又分成了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中,黄河的形象是通过比喻来呈现的,第一层把黄河比作了摇篮,第二层认为黄河就是屏障,那么第三层呢?我们来借助第三层中的部分字词思考一下:学习任务7(判定喻体)PPT第一层:黄河摇篮第二层:黄河屏障第三层:黄河?第三层中我们关注一下这几个词:臂膀、哺育、滋长。“臂膀”是个名词,是喻体的形态,“臂膀”前面的修饰词是“千万条”、“铁的”,伸出“臂膀”往往能够形成一种守护感,“千万条”和“铁的”,更有力地说明守护之周全、之有力。“哺育”,意思是喂养、培育,“哺
12、”这个字本义是指喂不会取食的幼儿,我们通常会由这个动作联想到“母亲”。“滋长”,形容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与“哺育”关联在一起,就是通过哺育,使事物有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生长过程。我们结合这几个词所具有的特点,判断第三层中诗人把“黄河”比作了“母亲”,兼具了哺育和守护的作用。第一层:黄河摇篮第二层:黄河一屏障第三层:黄河一母亲确定了三个喻体之后,我们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三个喻体来形容黄河呢?“摇篮”是供婴儿睡觉的器具,是一个温柔温暖的喻体,把黄河比作摇篮,除了告诉我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更借这个喻体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深沉的依恋。“屏障”是有遮蔽保卫功能的,“屏障”
13、的特点是强健有力,给人安全和庇佑。诗人把黄河比作屏障,是满怀崇敬和赞颂的。第三层中的“母亲”形象是能温柔细心地哺育,又能强有力地守护,这个形象涵盖了“摇篮”和“屏障”所具有的含义,在情感的内蕴上更丰厚、情感的表达上更有力,表达了对养育我们守护我们的黄河母亲深厚的爱与赞颂。通过对三个喻体的把握,我们发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脉络,那是一个崇敬之感赞颂之情逐步攀升的过程。这首诗中,这三个喻体使黄河有了情感有了温度,作者热烈的颂扬也有了依托。在朗读第二部分“颂黄河”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体会这种情感逐渐浓烈、逐渐厚重的过程。(2)在阅读“望黄河”“颂黄河”这两部分时,我们会发现“颂黄河”这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感
14、叹句,如“啊!黄河!”回环往复出现了三次,对抒情对象“黄河”直接表达了赞叹之情,三句短短9个字,竟用了6个感叹号,足以显见情感之炽烈。又比如层次三:PPT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脍。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层次三后半段尤其是结尾两个感叹句重复出现,这是因为诗人在诗歌的结尾对“我们”这个群体发出了殷切的希望。黄河有着伟大坚强的精神,在这样的精神下孕育而生的民族也会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我们民族的精神也必将在黄河的哺育之下发扬滋长。这种伟大坚强,是黄河的精神,更是我们
15、民族的精神。诗歌结尾反复使用感叹句,正是为了更充分地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可见,叹号的使用使诗人的情感更外显更炽热。我们在第二部分的品读中,通过对喻体的把握以及感叹句、感叹号的揣度,来体会诗人情感的走向。4 .梳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关联再联系“望黄河”和“颂黄河”这两部分,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诗人情感的发展?首先,两个部分中对黄河的指称采用了不同的人称,第一部分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而第二部分改用第二人称“你”,第二人称在表达上更亲切,表达情感更能打动人。从第三人称到第二人称,是情感浓度逐渐叠加的过程,有了第一部分对黄河的情感的铺垫,第二部分中的情感才得以更为厚重地表达。其次,两个部分的情感落脚点不同,第一部分是为了赞颂黄河精神,而第二部分则从黄河精神进一步延伸到民族精神,从赞颂黄河进一步延伸到激励中华儿女。第二部分的情感延伸是建立在第一部分对黄河精神充分深入的描写赞颂的基础上的,没有“望黄河”时对黄河的描写,“颂黄河”中的抒情就难以纵深延展。5 .梳理朗诵词和歌词的关联理解了歌词部分后,我们再来思考,朗诵词与歌词部分有什么关联呢?请同学们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