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六国论》抓“六要”.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29199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六国论》抓“六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16《六国论》抓“六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六国论》抓“六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六国论》抓“六要”.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六国论抓“六要”六国论是一篇史学论文,主要论述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以古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像六国论这样的经典文言文,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抓住六个方面的内容。一、要抓文言语基的梳理与积累。经典文言贵在经典一一语言经典、框架经典、特点经典。对于文言语言,虽不能面面俱到,也要有所侧重。根据教材内容,有重点地突破几个常用实词和虚词,探究古今异义词,突破一两个文言句式,经过讲解归纳,摸索它的一般应用规律。在讲六国论一文时,我就决定突破十个实词,一个虚词,复习巩固一个文言句式,并在讲解中把这些重点突破的实词、虚词、句式放在黑板醒目的位置,

2、联系旧知识,不断巩固加深。这十个实词是:兵、率、得、亡、与、终、判、始、速、视。这篇文章中“以”字用法是有代表性的,全文共用了12个“以”字,当介词用的10个,当连词用的2个。本文古今异义词较多,有“至于颠覆、其实百倍、思厥先祖父、可谓智力孤危、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斯用兵之效也。被动句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日削月割。重点句子翻译时关注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尤其是省略句)。二、抓课文诵读与名句背诵。首先要读准字音: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次之要会停顿,会断句,不要读破句子,如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3、秦也;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再要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如:破灭之道也(肯定判断)“齐亦不免矣”中,“矣”有讽刺意。还要多读熟读,典范著作要能够熟读成诵。三、抓文章的论证层次与结构。本文观点鲜明,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第二段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第三段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从

4、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2、3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在第四段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以此同史实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中,认清孰是孰非。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作者又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最后一段点明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四、抓文章的论证方法。本文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法,论证严密,文笔犀利,很有说服力。

5、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举出具体史实,充分论述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一形象的比喻,雄辩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本文多角度进行对比,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将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对比:“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对比.对比论证法的使用,可以使观点更加鲜明,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五、抓史论的特点。文章前三段是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最后两段是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六国灭

6、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其次,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类似的文章还有阿房宫赋过秦论等。六、抓“文”与“言”的关系处理。根据我的经验,最好把两者科学地结合起来操作。要动脑筋,找到两者比较好的切入点。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施教者通过对几个关键字,几个关键句式的把握,把中心、层次、结构讲研得清清楚楚,我把它称作“以言促文”。还有人在教学中反其意用之,即在探究文章内容、文学特征、文化熏陶时,自然地联系起文章中的文言知识,使学生终身难忘。以此类推,学习经典散文,可从这“六要”入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眼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