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明|集古字和集联(附海量名家精彩集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薛元明|集古字和集联(附海量名家精彩集联).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薛元明I集古字和集联(附海量名家精彩集联)2023-01-2501:12古籍文I薛元明米芾自叙帖老米有一段众所周知的话:“余初学先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这段话引用频率极高,结合米芾的成就来看,既非虚夸,亦无炫耀,不过是以自负的口气说了一些大实话。他确实这样做的,最后也成功了。换个角度来思考老米的话
2、,其实还有两种可能,一是故弄玄虚,说了不做,话到嘴边留半句,或左右相顾而言其他,看起来很神秘;二是做了没有4 .二藏-望故后 太宗攵、率j 律旄寺H门以 /-L袈4右将滓 M闻二,依诗修M 笈裁J金K得 担澹案 为伤的走 J览天播把,篇晟结果,关键是否实现“融”,郑板桥的书法就是夹生饭。所谓融通,通而后能融,融而后能通。王铎所运用的乃老米之法,也是“集古字”,只不过不像老米说的非常明白。王铎平生留下来的法帖,其中有很多字形,有的似二王,有的似鲁公,有的似山谷,有的似米芾,不似又似、似又非似,学以致用、吐故纳新,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相比米芾来说,不但在尺幅形式上拓展,在字形大小上拓展,在墨法上拓
3、展,关键是理念的拓展。王铎有些临摹二王的作品,完全是几个帖本贯通起来,有脱漏字额在所不惜,可以说是一种“无内容形式”,走的更远。怀仁集王圣教序集字在书法中很常见,可区分为两种:一种自己“集古字”,书家临摹一家一家地过,就是最原始的“集古字”,米芾、王铎等人依此途径而成功;一是集他人字,就是通常所说的“集字”,如怀仁集圣教序,千百年来为书人所仰慕和取法。王羲之的书法竟然通过这种方式得以进一步保留和发展,有点匪夷所思。集王圣教序中所选单字不相连属,皆法帖中较为中正平和者。虽以行草书为主,然已绝无风流蕴藉之态,因为行草书的流动性被严格地限制于单字之内。文字重新进行摆布,获得了整体上的协调。另外,还有
4、一件非常伟大的集字作品一一千字文。不但成为中国社会启蒙读物,亦是历代书家所喜爱的书写内容。千字文最初所集就是王字,现在已有各种书体,蔚然大观,成了一个庞大“体系”。秋收冬藏m成箴律落 ? -. 秋收右林坎芟蟀另 M我雨露皓4霜 周位去冷、治而玄德玄4 14 - il - JIFbr f LliHLIi ,v/,rr金生7买出冏 金 a7k茶上 喝陶4 &M1侏李叔同集始平公联不独于此,有的时候一着不慎,很可能会闹笑话。某一次,我见过“毛泽东遗物展”,六个字的展标竟然是集“毛体”!令人错愕。另有偏于提供的某出版社所出天地放翁陆游传一书,封面“陆游”用的是文徵明的字,写成“陆遁”,只能无语。“作家
5、”也可能没有文化,和过去的文人不完全对等。陆游虽然墨迹不多,签名还是可以找到的。出版社的质量令人堪忧。-W猊J%? 兔山除陵粉 F |I , Itl;. I 3:r: 由小兄出 闰黜坐杳蚓衢 生小休小也铸 什也彼可樨人囱附出 夫#非暴 入海淡M 可漆 ,t李力 可以Wl作家出版社陆游传陆游跋北齐校书图中的签名集字是临摹过程一个不可缺的环节。甚至可以说,集字在今天的应用更为广泛,所依靠的已不是人力,而是计算机。现在这中集字类型的碑帖已经有点泛滥成灾了。但凡古人集字,都有一个熟悉再熟悉的过程,现在这个过程尽可能地加以省略,以求最快的速度。这是书法家很难成功的原因。欲速则不达。计算机对书法的影响不可
6、避免,但不能完全能取代,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就如同电视对于京剧,电视的出现让京剧几乎陷于绝境,但最终也是电视救活了京剧。事物之间总是带有复杂辩证的道理。时下碑帖资料的发掘和出版令人眼花缭乱,这是好事情,但是好事情也会变成坏事情,看花了眼,就想尽一切办法缩短时间,然而,有些过程永远都不能省略。“集古字”的过程本质是发挥人力的作用。“力”包含脑力、心力、智力、能力等,是必须要发挥作用的。不管技术如何先进,电脑始终无法取代人脑。无论技术何等发达,人类活着依赖的仍是米面水油。这就说明,世界始终有不变的基本规律。劳斯莱斯之所以成为世界品牌,原因就在于每一个零部件都是手工生产,每一辆都是独一无二的。书法依靠
7、书写来完成,是手工性,形式制作、拼贴是工艺性,一字之差,霄壤之别,关键在于一种“专注”,将全部心力注入碑帖中。今天数以百计、千计的集字作品,无论怎样都不可能超过怀仁集王圣教序,原因就在于此。做学问的人常会提到“呕心沥血”一词,其实在思考、研究的过程中,反复推敲,真的会有呕吐之感。经过反复比照的过程,直至个人的精魂熔铸其中。持久的魅力来自于个人的专注力。马公愚集诏版联但另一方面,愈是精深的文化内涵,愈是蕴藏在日常现象之中,愈是不能仅仅从表象来判断。就好比对书法乐在其中者,并不觉得苦和累,感受到的是轻松愉快、赏心悦目,所以有时反倒是旁观者迷而当局者清。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要学会举重若轻
8、。最典型的就是“对对子”,上至达官贵人、皇帝宰辅,下至黎民百姓、布衣黔首,雅老懿少、僧尼俗道,皆能一试身手。要说简单确实简单,要说高深就有多高深。书法亦然,简单到一支笔一张纸,复杂到几千年的时间里数不清的人将毕生的光阴放入其中。这样的道理无处不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筷子,贵重者如黄金象牙,轻贱者如树枝麦秸,最基本的原理不变。要学会抓住核心的部分、本质的部分、菁华的部分。八大对联对联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集字”,要营造出呼应关系非常难。八大有一件对联,令人印象深刻,跌宕多姿而能浑然一体。王铎多字竖幅作品常见,不断营造各种对比,而平生对联仅一二,可见拿捏难度大之所在。对联既能彰显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
9、,也是一种考察学问的基本办法。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难以想象。楹联是汉字文化的高度凝练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类型全世界皆有,惟独楹联是中国特产。楹联当中有一种“集联”形式,从历代碑帖中撷取若干字,打乱既有的顺序进行重组,要求符合对联的平仄要求。可以说,集联是一种“以古为新”的形式,能够看出中国文化的再生性。历代碑碣法帖成千上万,集联不计其数。到了清代,更是被发扬光大。因“文字狱”苛政的关系,很多文人只有钻进训诂考据的圈子,将心智沉浸在故纸堆中,时逢碑帖大量发掘,研习之风大兴,访帖、拓帖、
10、习帖、考据、题跋、揣摩成一时之风尚。学者土子竭力鼓吹,达官硕儒推波助澜,浸淫日久,对碑帖中的文字烂熟于心,这些综合素养极高的学者在创作楹联之时,将所研习的文字集成联语,形成书法与楹联合璧的集联珍品。石鼓文、张迁碑、石门颂、诏版、峰山石刻等家喻户晓的名碑由前贤撰成数以百计、千计的对联,锦上添花、妙合无垠。旗号成八尊&鹰吴昌硕集石鼓文联对于书家而言,集联既是一种巩固强化的形式,也是一种自出新意的方法。比如吴昌硕,一生临摹书写最多的莫过于石鼓文对联。吴昌硕成就了石鼓文,石鼓文成就了吴昌硕。集石鼓联成为个人标志。集联有两种基本要求,一是文翰,二是笔墨,“翰墨”二字相连,现在存在脱节、片面的情况,有墨无
11、文。故而在对联和旧体诗中出现大量硬伤,有的在形式上看起来很像对联,比如“图书馆中查资料,动物园里看猴子。”也注意到了对仗、平仄之类,但不是对联,还算不上“无情对”,因为缺少关联性和文化含量。当代因为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集联无数,因为文化含金量减退,只是“凑数”而已。集联必须是对碑帖中的字形、字义了如指掌,否则很难得心应手。,洗阳一够陈鸿寿集礼器碑宋代以后,曾出现大量的集句形式,将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的不同的名句结合,读起来不逊于原诗之意,甚至别开生面。王安石和文天祥都是集句的高手。历代皆有沿袭。清徐渭仁有对联:“才子旧称何水部,能文独见沈尚书。”上联出韩朝寄徐州郑使君诗:“江城五
12、马楚云边,不羡雍容画省年。才子旧称何水部,使君还继谢临川。”下联为韩的寄令狐尚书中句子:“立身荣贵复何如,龙节红旗从板舆。妙略多推霍骤骑,能文独见沈尚书。”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面对属下所要求的不臣之心,冷静判断,帝王霸业可能称雄一时,唯有圣贤能万世不朽。写了一件对联表明个人心迹:“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上联是苏轼的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诗:“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花间石室可容车,流苏宝盖窥灵宇。”下联是王安石的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姜亮夫所著恩师录陈寅恪先
13、生中曾有集联:“今日不知明日事,他生未卜此生休。”上联出自宋李殿函赠友人诗:“今日不知明日事,人情反复似车轮。我今自是漂萍客,更向长亭作主人。”下联出自李商隐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凡此种种,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再生性特征,博涉融通而后自化。丁佛言集张迁碑联卢肇宜发亶大附能文台里沈为害迷枯331鲁临摹集字先要入古,而后进行解构和重组,必须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做到自然天成,否则会有斧凿之痕。集联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方法。对联亦庄亦谐、雅俗共赏,既可相约同好、应酬往来,也能自娱自乐、孤芳自赏。曾经看到一则典故,于右任、郭沫若、吴南轩三人曾一起到北温泉议事,时值酷暑,吴想购买西瓜止渴,于右任对郭、吴说,适才得一下联,“游北温泉,吃西瓜,吴南轩作东”。郭、吴二人苦思而不得下联,后来于右任回家途中来了灵感,”到上清寺,请下车,于右任朝左。”可谓妙趣横生、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