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池:古代文人到成都的“打卡”圣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摩诃池:古代文人到成都的“打卡”圣地.docx(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摩丽也:古代文到成都的打卡圣地“画舸轻桃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不辞不为青春醉,只恐莺花也怪人。在晚唐诗人、名将高薪的笔耦下,一首残春遗兴绘尽摩诃池上春光。一千多年后,曾在成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摩诃池早已化为一幡楼宇建筑,惟有诗词还鲜活如初。如今,本多见于史料中的文化景观摩诃池,随着成都考古发掘的进步深入,其神秘面纱逐一被揭开。日前,成都考古工作队在东华门遗址发掘的摩诃池苑,建筑年代从隋唐至两宋,延续600余年。出土文物包括大量的陶瓷器皿和建筑构件,基本展现了摩河池东岸带的建筑格局面貌。“此前在成都第三人民医院综合楼工地上发现了摩诃池的西北边界。而本次东华门遗址的发掘,能较清楚地掌握摩诃池东南和
2、东侧的边缘线。”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副研究员张雪芬介绍,对于摩诃池的具体位置,如今乂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北至羊市街、西玉龙街,西至东城根街一线,东至东华门街。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的摩诃池最大面积约1200亩,相当于110余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与今日的杭州西湖面积不相上下。在摩河池畔,两条宽约米的鹅卵石小径格外惹眼。大小匀耦的鹅卵石铺就成花朵形状,里里外外共六层。据现场考古人员介绍,这些碎石小径出自宋代,当时这里极可能是湖畔的休闲纳凉区。小径一旁更有一处唐代观景庭院。庭院内分别有两口水井,根据考古学上的“打破关系”,小水井自然融入周围环境,为庭院同一时期所凿,而大水井则是宋代所凿。两口水井主要用于
3、当时的达官贵人交茶煮酒。摩诃池畔,闲庭信步,烹茶煮酒一局棋,云淡风清,听叶落无声”之景可见一斑。实际上,在摩诃池形成初期,面积只有500亩,为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杨秀所筑。唐人卢求在成都记中记载:“隋蜀王秀取土筑广此城,因为池。”公元586年,镇守成都的蜀王杨秀打算就地取土扩建成都子城,于是在城中心便自然形成了一个人工湖,当时有名西域僧人云游至此,见该湖中波澜壮阔之景,认为此中必有龙,于是说了句“摩诃宫毗罗:在梵语中,“摩诃为大,“宫毗罗”为龙,人工湖由此得名“摩诃池工为游宴取乐,杨秀特地命人将摩诃池附近的东城楼改建为散花楼。唐代中叶后,该池与散花楼声名鹊起,成为城中一大胜景,引得过往文人墨客纷纷
4、驻足“打卡工“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公元721年,21岁的李白登临散花楼,诗兴大发,挥笔写下名诗登锦城散花楼O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摩诃池便不再对外开放,而是成为皇家园林。后蜀孟昶在位时,摩河池还承载了其与花蕊夫人的一段段良缘佳话。为博美人一笑,孟昶特地命人在池旁广植牡丹。蓉城夏夜微凉,孟昶携花蕊夫人一同赏花、游园、泛舟或许是深感岁月难求,孟昶便即兴为其作一首玉楼春:1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而在花舞夫人的诗中,也不乏对摩诃池的吟诵。宫词中,她形容摩诃池上“长似江南好风景M水心楼殿盛蓬莱”。湖景延续数百年后,到了两宋时期,摩诃池的水源枯竭,范围逐渐缩减,却依旧魅力不减,惹来众多文人墨客垂青。陆游曾来此避暑、纳凉,并写了首夏日过摩诃池:乌帽翩翩自纪轻,摩诃池上试闲行。淙潺野水鸣空苑,寂历斜阳下废城。纵辔迎凉看马影,袖鞭寻句听蝉声。白头散吏元无事,却为兴亡一怆情。”秋天里的摩诃池,杜甫在广德二年秋所写的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里,记录下当时在摩河池的情景:“湍驶风醒酒,船回雾起堤。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低。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明洪武十五年,蜀王朱椿营建蜀王府,填池以做基础。呜呼哀哉!明末清初,蜀王府毁于战乱,摩诃池苑从此仅见于史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