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区关于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做好2024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密云区关于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做好2024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密云区关于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做好2024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一、起草过程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和市级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密云实际拟定了密云区关于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做好2024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起草过程中,我局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充分沟通,成稿后分别征求了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委、区规自分局、区财政局、区文旅局、区园林绿化局等39个部门和17
2、个镇意见,共收到反馈意见25条,其中采纳23条,未采纳意见均与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我局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了本实施方案。二、主要内容该实施方案分为五大部分,共22大项具体工作任务。第一部分: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1 .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高标准完成市级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等生产任务指标。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全区粮食平均单产达到378公斤以上,各镇粮食平均单产不低于2022年水平。进一步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在科技、种业和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上深度挖掘。强化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推广,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低产提升田,建成一批高产高效示范田。2
3、 .抓好“菜篮子”生产供给。鼓励引导种植主体扩大绿色优质蔬菜生产,蔬菜年产量稳定在19万吨以上。打造河南寨镇、巨各庄镇、十里堡镇、西田各庄镇四个蔬菜规模提升群,辐射带动全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老旧设施改造升级,围绕宜机化耕作、智能化生产、信息化控制,建设一批现代化设施农业园区。落实生猪产能调控责任。3 .加强耕地保护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全面落实“田长制”,毫不松懈抓好耕地“非农化”长效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强化“摞荒地”整治利用。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健全新增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强化复耕复垦耕地质量提升,确保复耕土
4、地应种尽种。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内建成1.45万亩。4 .强化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健全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加快预警体系、应急能力建设,强化高温干旱、暴雨洪涝、暴雪冰冻等极端天气预报预警和农情综合监测,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健全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体系。大力推广农业政策性保险,增强灾后恢复生产能力。第二部分: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持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5 .加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北京市西红柿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建设,西红柿种植规模达3500亩,形成一批西红柿种植专业村、产销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办好2024年国际蜂联首届亚洲养蜂大会和中国蜂业博
5、览会。推进“密云特色农业”区域品牌战略,争创“北京优农”品牌。做好密云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太师屯镇农业产业强镇建设。6 .强化农业科技赋能。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持续开展玉米、鲍鱼、蜜蜂等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好玉米籽种科技示范园等农业科技创新阵地,推进北京聚盛源养殖场国家级鲍鱼良种场申报工作,加快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项目建设。深化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7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绿色有机农产品年产量达到2.6万吨。新增国家级生态农场1家、市级生态农场10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6、持续开展密云水库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科学增加净水鱼类数量,有效维护水生态平衡。提升农业综合执法能力,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秩序。8 .促进“农文体旅”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特色文化旅游休闲示范区建设,高标准编制四条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发展带专项规划。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办好密云国际生态马拉松、冰雪季等特色活动,促进农旅、体旅融合发展。聚力特色乡镇建设,发展研学游、露营经济、星空经济等新业态。持续打造“云水之家”特色精品民宿品牌,推进“百宿兴村二9 .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优化农村商业布局,提升乡村消费便利度。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推进直播电商基地建设,推广订单农业
7、。推进农产品加工设施改造提升,支持净菜、鲜切菜发展。重点打造“密云水库鱼”、蔬菜初加工、休闲农业伴手礼开发等特色产业项目。第三部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10扎实推进“百千工程”建设。集中力量打造密云区溪翁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发挥全市首批“百千工程”示范村带动作用,加强提升村建设。全力推进“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深化河南寨镇圣水头村等7个镇10个试点村建设。加快推进密云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持续推进“五兴乡村”建设。11 .高标准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年内改造提升农村户厕200座。有序推动农村地区15个示范村、99个达标村(
8、居)生活垃圾分类创建工作,推进厨余垃圾与农林废弃物就地就近协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十百千”创建工作。12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收官,推动30处山区村庄供水站标准化改造,完成25个村庄污水治理,建设30.29公里“美丽乡村路:完善“煤改电”区、镇、村三级运维体系,巩固“无煤化”成果。深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成果。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推进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13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湿地保护规划。高标准实施12万亩山区森林健康经营项目,加强雾灵山、云蒙山、云峰山等自然保护区建设。高标准筹
9、办2024生态文明密云论坛。做好“中国天然氧吧”复审工作。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第四部分: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全面激发乡村发展活力14 .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壮大发展,大力培育、引进能充分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合作社和企业。充分发挥西红柿、蜂产业、农业电商联社的作用,强化农业资源整合,提高市场竞争力。持续推广“农户+合作社+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业务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15 .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领办创办服务实体等多种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对
10、年经营性收入不足50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来源全面摸底,指导镇村提前谋划产业发展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实施动态管理。深化1+9+N组团式帮扶协作”机制,持续开展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专项行动。定期监测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情况,确保不出现“返薄”村。16 ,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入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导向。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4500名,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释放农村“三块地”活力,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拓展农民转移性收入。17 .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
11、后再延长30年的各项前期工作,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制度。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和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加强农村宅基地及建房审批规范管理,全面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切实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第五部分: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水平18 .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领航工程”,选树一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做好为基层减负工作。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农
12、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19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等活动。办好2024年农民丰收节、农民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开展农村特色体育活动,支持“村晚”等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挖掘我区特色资源,打造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文化示范村、民俗文化振兴村、生态农耕文化体验村。20 .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乡村人才发展战略,持续完善高素质人才引进机制,深化与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实习基地、专家顾问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开展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乡镇党政正职集中轮训和农村“两委”干部
13、全覆盖培训。21 .全面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推广“说法评理”平台,持续深化接诉即办、“每月一题”,用好“热线+网格”为民服务模式,破解一批农村地区高频共性问题。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学法用法示范户。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22 .强化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乡村振兴领域资金、基础设施和产业用地保障,创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产品,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完善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机制,强化统筹意识,制定实施支持乡村振兴的配套措施。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对标中央、市级相关要求,积极谋划项目,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