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昶双重始祖身份略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昶双重始祖身份略论.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网上发出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中国楹联学会申报的楹联习俗和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申报的南音榜上有名。关于楹联与南音,其间有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没有注意到,那就是楹联始祖与南音始祖竟然被尊为同人,即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孟昶(919-965),初名孟仁赞,字保元,祖籍邢州龙岗,生于太原。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后蜀末代皇帝。明德元年(934),孟知样去世,孟昶即位。他诛杀了恃功骄横的大将李仁罕,满朝慑服,乂攻取秦、凤、阶、成四州。在位三十二年,适逢中原多故,境内少有战事,经济发展。广政二十七年(964),赵匡胤派王全斌等伐蜀。次年,孟昶降宋
2、,被俘至京师,拜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秦国公。旋卒,追赠尚书令、楚王,谥号“恭孝”。史书关于孟的记载很少,但是楹联界与南音界不约而同地尊一个亡国之君为始祖,这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且笔者尚未发现有人将楹联始祖与南音始祖结合起来研究,现就有关问题论述之。一、孟昶楹联始祖身份之形成楹联,又称对联、对子。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孟昶奉为楹联之始祖,之前各类资料没有进行明确的分析,现笔者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将其形成过程做个梳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对联,作者即为孟昶。孟昶创作史上第一副对联,故他被认为是对联始祖。梁章钳在楹联丛话开篇即云:尝闻纪文达师
3、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联最古。按蜀祷机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1)(清)梁章钳:楹联丛话,白化文、李鼎霞点校,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楹联丛编第册,第305页。楹联在清代臻于鼎盛,楹联丛话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部联话著作,故后世多依梁之说。然而,梁章钳对自己的看法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在提出孟所作楹帖之极舆的同时,又心存疑虑地说:“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2)(清)梁章钳:楹联丛话,白化文、李鼎霞点校,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楹联丛编第册,第305页。不过很多人却忽略了这句话。其实,纪内另有说法,阅
4、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载:门联唐末已有之,蜀辛寅逊为孟昶题桃符新年纳余庆,品节号长春二语是也。”(3)(清纪啊:阅微草堂笔记,天津占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37页。看来纪老先生认为是辛作,而非孟作也。我们再来看几部宋代书籍的记载:蜀桥机蜀末亡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工。昶命笔自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贺长春。”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长春乃太祖诞圣节名也,其符合如此。(4)(宋)张唐英:蜀祷机,王文才、王炎校笺,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458页。茅亭客话蜀主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俾愿“元亨利正”四字。时伪太子善书札,选本宫策熟府桃符亲自感日:“天垂余庆、地接长
5、春”八字,以为词翰之美也。(5)(宋)黄休复:茅亭客话,赵维国整理,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洛中纪异录孟蜀于宫城近侧,置一策勋府,时昶之子尝居之。昶以岁末自书桃符云:“天降余庆,圣祚长春。桔拜受,置于寝门之左右。(6)王河、真理:宋代佚著辑考,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杨文公谈苑伪蜀学士作桃符,孟昶学士辛寅逊题桃符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也。(7)王河、真理:宋代佚著辑考,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元代编纂的宋史也记载了孟超题桃符之事,内容与蜀祷机记载几乎一致。(8)(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881页。综上所述,有
6、几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第一,最早的“余庆,长春”联,到底是指天垂余庆,地接长春”还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特别应注意,蜀梅机本来记载的是“贺长春,而非“号长春”。从古至今很多人(包括梁章钳)都将原联引述错了。第二,作者应是孟昶、辛寅逊,还是孟昶之子孟?蜀祷机为北宋蜀籍人士张唐英的早年著述,完稿于宋仁宗嘉祐年间(1023-1063),写定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距后蜀灭亡仅有百年,内容为前、后蜀两朝八十来年史实之记录,可谓两蜀专史现存之唯一著作。作者张唐英本是四川新津人,熟悉蜀中学故。茅亭客话洛中纪异录杨文公谈苑的内容往往采摭于正史、别集、野史、笔记、类书、诗话等,并不能保证
7、所有内容都是确切的史实,但它们都是宋人的作品,离后蜀时间很近。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属正史,明显参照了蜀桥机不过阅读这些书可得出个结论,当时后蜀宫廷中有新春到来之际,题词于桃符之习俗,这也使后世公认春联起源于后蜀之桃符。第三,虽蜀祷机是正史,但联后所说的“蜀平,朝廷以吕馀庆知成都,长春乃太祖诞圣节名也,其符合如此”应该是附会之说。早在宋太祖即位时(960)已经明令定其生日为“长春节”。宋代官员为了附会宋人取蜀合乎天命符诚,不惜特别加工,宣扬余庆、长春11联。不过正是这种宣扬,使孟作第一联之事广为流传。宋代悬挂桃符己很普遍,王安石元日诗中的“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明证。除宋史外,在元代和明代的书籍中
8、,笔者尚未发现有关记载孟昶作联之说。明代开始,桃符上的文字与神像分离,春联用红纸书写。所以根据春联的逐渐兴盛来推断,从宋至明肯定有不少文人知道孟昶新春书桃符一事。到了清代,楹联的创作达到空前的普及。制澜通俗编时序等皆谈到孟昶题写桃符,后世春联起源于桃符,只是没有指明孟昶之联就是史上第一联。之后因楹联丛话中开篇所教,使“余庆,长春联为史上第一联,孟昶为楹联之始祖之说正式确立起来。民国延续了清代楹联繁荣之局面。现存的大量民国对联书籍中,有不少孟作第联之说。如蔡东藩中国传统联对作法、吕舜祥楹联作法、秦同培撰联指南、向义论联杂缀、金铁庵撰联百日通、龙毓峻联语谱例、陈方铺楹联新话。顺便提下,当今联界普遍
9、认为楹联起源于唐代。对偶是种古老的汉语修辞方式。同时,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它的音节结构和谐对称。梁朝沈约等人创四声八病之说,诗体逐渐发展到五律、七律。再到唐代,平仄理论完整建立起来,并普遍运用。对联源于近体诗,从律诗中的额联或颈联原样摘出来便是一副对联。对联除了具有文学性,还具有民俗性、实用性等特点。最早的楹联虽不产生于后蜀,但春联这种民俗性、实用性很强的对联起源于桃符,应该把最早出现春联的时间定为五代后蜀时期,孟昶也可以称为春联始祖。二、孟昶南音始祖身份之形成南音,也称南乐、弦管、南管,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历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
10、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它用泉州古语演唱,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南音界尊崇孟昶为祖师,南音爱好者自称1郎君子弟”,是非常独特的行业祖师信仰。南音馆阁都悬挂有“郎君爷神像或摆放其雕像,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和八月十二,举行隆重的“祭郎君仪式。关于孟昶被奉为南音始祖的原因,学术界主要有三方面看法。第一,孟昶与其妃子花蕊夫人皆好音乐文辞。袁静芳认为,孟昶与花荔夫人知音律,善填词,喜欢曲子词音乐。当时,蜀地集中了许多文人词客。燕乐杂曲,也称曲子,是一种词调歌曲,也是当时的时兴歌曲。后世南音推崇他为始祖,正是折射了泉州南音的形成,与晚唐、五代曲子词文化不可
11、分割的历史渊源。(9)袁静芳:对泉州南音历史源流的几点思考,两岸论弦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5页。相传孟昶曾作有洞仙歌。苏轼洞仙歌序云:“仆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日大热,蜀主与花笈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词,朱具能记之。”(10)(宋)苏轼:洞仙歌序苏轼文集,顾之川校点,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327页。孟的卫尉大臣赵崇祚编的花间集,收录曲子词五百首,是唯一传世的燕乐歌词集。成都有得天独厚的温和气候与宜人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成都地区的商业在前后蜀时期持续繁荣,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在孟昶的倡导下,西川地区音乐十分繁荣。第二,昔
12、之泉州等地多是中原地区民众南迁入闽后融合而成的移民社会。后蜀降宋后,孟昶夫妇被押往汴京,其精心培养的乐工,一部分人被遴选进入宋初建立的教坊,占教坊总编制的三分之一,成为传承盛唐和五代音乐的中坚力量。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南宋朝廷在严峻的局势下,进行了战略疏散,将管理皇族宗室事务的“南外宗正司”和宗室人员迁徙到远离宋金前线的泉州。一同迁徙的还有大量教坊人员,其中就有部分蜀地宫廷乐师。蜀地音乐在他们的传承下,在南音中保留了下来,使得南音带有西蜀宫廷音乐的色彩。何昌林认为,南音与南戏的音乐声腔始同源的;以南唐为中心的五代诃调歌曲的进步发展,便是南戏音乐唱腔的直接原料。(11)何昌林:福建南音源
13、流试探,泉州南音艺术,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另外,花茂夫人宫词中有些语言,也遗存在泉州方言中,而且往往被认为是土语,如月头”外头等。可以说泉州方言中包含了一定数量的蜀地方言。(12)郑国权:泉州南音界崇奉后蜀主孟昶为乐神之谜,音乐探索2005年第3期,第712页。第三,历代一些文人笔记小说中记载孟昶被花芨夫人假托为张仙,后又被宋太祖御赐为郎君大仙,孟昶从而由人变为神。温叟词话记载:蜀主孟昶,尝纳徐巨璋女,拜贵妃,别号花惹夫人,复名慧妃。迨蜀亡,太祖闻花弦名,命别将护送到京。旋召入宫,纳之。因昶美丰仪,喜猎,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夫人心尝忆昶,悒悒不敢言,私绘昶像以祠。复佯言于
14、众日:“奉此神者,多子。”适宋祖见而问之,日:此何神耶?”夫人亦托前者,讳其姓Fr张仙以对。帝闻之,即焚香拜祝,传闻后果生子。乃敕封为“郎君大仙”,特赐春秋二祭。(13)(清)欧阳直卿:温叟词话,泉州历史档案馆内部史料,第6367页。温叟词话和花芨之宫词一样,其作者及产生时间问题,学术界尚有讨论,本文不做专门论述。明人陆深金台纪闻有记述孟昶演变为二郎神的文字。清人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贤奕,与金台纪闻基本相同,然记之略详:二郎神衣黄弹射拥猎犬,实蜀之王孟昶像也。宋艺祖平蜀,得花蕊夫人,奉昶小像于宫中。艺祖怪问,对日:“此灌口二郎神也。乞灵者辄应。”因命传于京帅,令供奉。盖不忘昶,以报
15、之也。人以二郎挟弹者即张仙,误也。二郎乃诡词,张仙乃苏老泉所梦仙挟二弹,以为诞子之兆,因奉之,果得轼、辙二子。(14)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56页。这又涉及孟昶与张仙、二郎神两者形象融合的问题。二郎神、张仙的传说比花蕊夫人诈称孟昶为张仙的故事更早。陈志勇指出,清初之前,戏曲行业一直崇奉二郎神为戏神,是民间信仰系统中诸神参与、作用的产物。二郎神信仰涉及赵昱、梓渔帝君、李冰之子李二郎等人,而因孟昶喜爱弹弓、蹴鞠、管弦等“游戏”,是二郎神被奉为戏神的关键因素。(15)陈志勇:戏曲行业“二郎神”信仰的生成与消歇,民族艺术2015年第3期,第123127页。张仙乂称送子张仙,是中国民间供奉的吉祥神,传说是能够赐给世人儿女后嗣的道教男性神祇,类似于送子娘娘、鬼子母神。中国民间祟尚多子多福,重视传宗接代,把有无子嗣继承家业看作个家庭兴衰的标志,因此对送子神灵格外信奉。礼记吕氏春秋讲求生男孩就要悬弧矢,又祀高校之礼。后人或按其意图,辗转变张仙为送子之神。因张仙挟弹之弹与诞同音,暗含“诞生”之意,又有花荔夫人将“挟弹图说为张仙图,两者混一的故事,所以成为张仙的孟昶就被看作专管人间送子的诞生之神。从南音界角度讲,孟昶与张仙、二郎神形象的融合,使之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