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抗瓦剌保北京再造明帝国的悲壮人生〔23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谦抗瓦剌保北京再造明帝国的悲壮人生〔236〕.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于谦抗瓦剌,保北京,再造明帝国的悲壮人生(236)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1、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土木之变;3、北京保卫战;4、夺门之变。出处:明史于谦传。参资:古诗文网石灰吟赏析。于谦画像二、志存高远,年少有为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犷人。明朝名臣、军事家、政治家。他抗击瓦剌、保卫北京、再造明帝国,是著名的汉民族英雄,同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于谦出身官宦之家,曾祖父于九思任杭州路大总管,祖父于文明任工部主事,父亲于延昭隐居钱旷,终生不仕。于谦家学渊源,天资夙成,机敏睿智,刻苦好学,自小就崇拜南宋名相文天祥。他在读书时,一直把文相的画像悬于座
2、位侧,作为学习榜样,时时警觉,念念不忘,培养自己的功名进取心和爱国之志,立志要做文相一样的忠烈名人。于谦12岁时,参观过一座石灰窑。他对石灰的一系列制作流程,包括如何在深山开采石灰石,再如何装进窑洞用烈火燃烧,继之又浸渍冷水,然后,青黑色的石灰石才能变成白色的石灰粉,进行了全程观察、深入思考,最后将心得体会,提炼为石灰吟,作为座右铭。在这首诗中,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抒发胸中的浩然之气,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崇高理想。于谦在学生时代,志存高远,勤奋刻苦,学业精进,又精明强干,俊伟大气,已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才了。永乐19年(1421年),他登科入仕,从24岁到60岁,至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
3、辟,为官37年,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五帝,走完了勇于担当、品格高尚的悲壮一生。三、宣判汉王罪,巡按晋豫,为官清廉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于谦为御史,随宣帝御驾亲征。汉王无力抵抗,出城投降,帝令御史判罪,他大义凛然,色厉词严,叛王伏地战栗,连称罪该万死。宣帝大悦,拘捕叛王,收兵回京。两袖清风塑像宣德5年,宣帝任于谦兵部右侍郎、巡按晋豫。他轻装驱马,遍走辖区,考察官吏,体恤民情,治水修堤,植树设亭,屯田戍边。他恩威并施,为官清廉,吏民和谐,社会安宁,生产发展,辖区大治。正统年间,英宗朱祈镇年幼,托孤老臣“三杨”去世后,他宠信内臣,导致宦官专政。宦官王振,恃宠
4、纳贿,胡作非为,众臣晋见皇上,也要贿银千两,才得款待引见。而于谦却甩甩袖子,正气凛然地说:“清风两袖朝天子,免得闾阎话短长。”王振遂指使人弹劾他,诬告他晋升不得而心生怨恨,将他逮捕入狱,并判处死刑。后来,晋豫吏民上书,并伏阙请愿,又有数位藩王求情,他才获释出狱,仍复任为兵部右侍郎、巡按晋豫。他上敬天子,下恤百姓,兢兢业业,默默巡按,坚守这一岗位,前后长达19年之久。土木之变四、土木之变后,保卫北京,严守大明国都正统14年(1449年),北元瓦剌的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怂恿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邙楚随征,于谦被招入京,以兵部右侍郎身份,主持兵部事务。由于王振恃宠弄权,强行指挥亲征大军,他随心所欲,迂回百
5、里,贻误战机,导致在土木堡战役中,陷入敌人重兵埋伏,又水源被断,粮草不济,邙垫等50多名重臣战死疆场,士兵死伤过半,余皆逃散失踪,尸横遍野,血流成河,6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将士义愤,砍死王振。这就是“土木之变二当时,土木之变,“君出虏入”,而京师空虚,朝野震恐。在这国难当头之际,朝廷研究战守方略时,于谦临危不惧,力排众议,怒斥妥协,反对迁都,主张保卫北京,请调两京后备军、沿海备倭军、各府运粮军,急速驰援北京,紧紧守住大明国都,以避免重蹈“靖康之变”致使北宋灭亡的覆辙。于是,于谦升兵部尚书,领受全权,主持防务。他整饬兵备,狠抓要害。首先,组织好北京保卫战。他亲自督师,严肃军纪,将督兵
6、T,兵丁督将,兵将抱团,军民一心,誓死守卫京都九门,又列兵22万于九门之外,有效抗击也先侵略军。同时,铲除王振宦官死党、加强朝廷内部团结;又敌军将至,国不可无主,而英宗长子年仅3岁,不能立事,遂率众臣拥立监国的邮王朱祈钮为帝,是为代宗,而遥立英宗为太上皇,完善领导体系,稳住国本。紧接着,当也先挟持太上皇、赚破紫荆关、直逼北京时,北京城固若金汤,严阵待敌,也先无空可钻,只好邀约谈判,索取资材赎金,交换太上皇,可是他得了赎金,又不放人,继续攻城。这时,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由,剑拔弩张,谨守城防,死不开关;并且,又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奇袭敌军,三战三捷,毙敌万余,也先的弟弟也被打死,大量地消耗
7、了入侵的也先势力。面对于谦的战守措施,也先处于谈也不成,打又失利的尴尬境地,他知道什么目的也达不到了,又听说大明勤王部队正在征途,马上就要从各地赶来,害怕归路被截断,只好又挟持着太上皇,急匆匆地向西撤退。而于谦则率兵跟踪追击,一直撵到居庸关外,才撤军回来。也先终于败回,北京解围了。在这场北京保卫战中,于谦英勇无畏,运筹帷幄,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决胜疆场,退敌塞外,粉碎了也先企图以太上皇为人质赚开京门、灭亡大明的阴谋,稳定了北京的局势,拯救了大明帝国。北京保卫战五、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于谦受戮一年之后,也先见明朝安然无事,要把太上皇送回,可是,代宗不高兴。于谦说:“帝位已定,不再更改;赶快接回他
8、,只是情理上的事。万一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J代宗马上说:“听你的,听你的!”太上皇被接回来,完全是于谦的功劳。至于他一回来,代宗马上以安全为由,把他囚禁在南宫,那是他皇家兄弟俩的事,于谦就无能为力了。景泰8年(1457年),代宗病危,而他独子也已夭折,眼看皇位又要回到太上皇英宗之手了。可是,石亨、徐有贞心怀异图,却多此一举,急切地砸开南宫大门,接出太上皇英宗,复辟帝位,同时,废除代宗、仍为邮王;十多天后,废帝邮王朱祈钮病逝。这就是所谓“夺门之变”,也称“南宫复辟”。石亨、徐有贞功成名就之后,诬告于谦谋立外藩之子,罪当斩首。英宗知道,保卫大明,于谦功莫大焉,杀之于心不忍。石亨又把谋立代宗之事
9、,添油加醋,搬将出来,以挑拨离间;徐有贞还冷冷地说:“不杀于谦,复辟之事,就师出无名了J英宗沉默良久,才决定处死于谦。于谦被杀时,万民哽咽,阴霾沉沉,人神俱泣,天地同悲。面对屠刀,他手捋银须,气宇轩昂,吟诗一首,以表绝命心志。这首诗,就是他少年时写下的、抒发胸中浩然之气、表达自己人生理想的那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J诗语铿锵,慷慨悲壮,百姓闻声,伏地痛哭,连刽子手也泪流满面,久久不忍落刀。可悲可叹啊!一代忠烈,为大明江山、为百姓福祗,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他的贡献、能力和威望,成了他必死的原因。他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弘治年,宪宗为他平反复官赐祭;
10、万历年,神宗为他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一生,大义凛然、勇于担当的忠烈事迹,他品格高尚、粉身碎骨的悲壮人生,令人感叹,催人深思,给后人留下了沉重的历史话题。“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六、石灰吟是诗人忠烈精神的真实写照于谦的代表作石灰吟,是诗人12岁时创作的励志诗,也是诗人60岁时在刑场吟诵的绝命诗。这首千古名诗,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当代年年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人人都会背诵。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篇末点题的结构方式,卒章显志,直接抒情,表达了自己一生追求的光明磊落襟怀,和高洁清白人格,因此,这首诗既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座右铭,也
11、是诗人忠烈贤良精神的真实写照。诗人在前三句,描写制作石灰的全过程,并寄寓意。首句,用“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石的不易,又象征培养人才的艰难;次句,用“若等闲”来形容烈火燃烧石灰石的情形,又象征志士仁人经受严峻考验,从容不迫,等闲视之的大无畏精神;第三句,用“浑不怕”,形容石灰石被煨烧得“粉身碎骨”的结果,又寄寓志士仁人不怕牺牲的高洁清白人格。诗人在最后一句,篇末点题,卒章显志,以石灰自喻,直接抒情,立志要做纯洁清白、人格高尚的人。如果,全诗离开了这句的点题显志,那么,前三句的寓意都将不复存在,全诗仅仅成了制作石灰的实录,也就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了,由此可见,篇末点题,意义重大,可谓以一句而带动全
12、诗,让全诗句句都闪耀出比喻意义的光辉。联系诗人一生的功业与遭遇,无论是怒斥叛王、默默巡按,还是“君出虏入、排异主战”而“建社稷大功”,以及在英宗复辟后被诬杀的遭遇,等等,在这首诗中,我们都可以明白地看出,句句都凝聚着诗人的满腔热血,处处都是诗人悲壮人生和高洁品格的真实写照。诗如其人,人如其诗,其诗其人,都可与日月争辉。这首诗用篇末点题、卒章显志的结构形式,明示以拟人化修辞手法,赋予石灰以人的思想感情,从而,通过赞美石灰,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人生理想:愿为国家“粉身碎骨”的牺牲精神,以及“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品格。这首诗,语言通俗如话,语意深邃明白,技法非常高超,意象特别鲜明,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堪为千古绝唱。陈存选2024、02、25石灰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