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八下第三单元第12课 教案《诗经》二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八下第三单元第12课 教案《诗经》二首.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课题12.诗经二首课型讲读课学习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4 .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5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学习重点1 .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学习难点1 .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2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学习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2课时主备教师使用教师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二次备
2、课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
3、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 .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睢鸠(jjiu)一种水鸟。窈窕(ydotio):文静美好的样子。逑(q越):配偶。存莱(Xing):一种可食的水草。寤寐(Wime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笔(m6o):挑选。2 .学生自
4、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3 .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4 .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1 .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2 .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3 .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在把握全诗的文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试背全诗。1 .提问:大家会发现本文很容易背诵为什么?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
5、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同时多媒体显示: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
6、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2 .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多媒体显示: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天以“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起
7、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六、试背全诗七、布置作业1 .大声朗读,背诵全诗。2 .预习兼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百家争鸣悟兼葭O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课题:这首在水一方是琼瑶根据诗经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成的。他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首诗大家知道吗?(兼葭)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兼葭。二、介绍有关诗经的知识三、朗读兼葭,整体感知1 .师配乐朗读兼葭。2 .学生自由朗读兼葭,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3 .低声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
8、在水一方,在背景音乐中,单独叫学生读,体会意境。四、品读兼葭,重在鉴赏1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疏通文意,理解诗歌的内容。有难点,可以互相讨论。2 .所以用一句话来说,这首诗写了一个追求者在兼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所爱之人的情景。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白露秋霜图一一舒缓、平正(美好,生机,岁月静好)秋水伊人图一一美好、爱慕艰难困阻图一一急切、执着寻而不得图一一失望、惆怅3 .除了画面美之外,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同学们看我投影的诗,只看左半部分。(兼葭苍苍,兼葭萋萋,兼葭采采。)
9、每段除了首句变化了两个字,剩余部分都一样,这种写法叫什么呢?复沓)用在整首诗的各个章节,我们叫重章叠句.我们再来看诗的右半部分。也有一样的地方,如“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抵。宛在水中让O三节诗歌结构都非常相似。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感,这就是重章叠句的魅力。好,现在,我们再读一遍这首诗。4 .既然是写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那么文章开头是不是直接写了追求的过程呢?(不是,首句写的是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为什么不直接写?兼葭和热恋者所要追求的爱人又有什么关系?提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写雎鸠鸟是为什么?对,这就是“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10、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茂盛的兼葭,洁白的晨露,盈盈秋水,共同渲染了凄美深远、萧瑟、朦胧迷离、凄凉哀婉的氛围。凄清的景色与追求者寻访未果的惆怅的心情浑然一体,也就是说萧瑟的秋景正是主人公怅惘心情的外化。5 .诗中除了追求者还有一位人物一一伊人。第一小组伊人在哪,给追求者的感觉如何?第二小组追求者在哪?追求者是怎样追寻伊人的?第三小组追求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师:追求的结果可能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可能是“相忘于江湖”,让这些随缘吧,重要的是追求者追寻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6 .小结(1)景:朦胧(梦幻惆怅)(2)人:朦胧(缥缈迷离可望而不可及)伊人(3)情:
11、朦胧(剪不断理还乱)追求者总之,整首诗歌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7 .谁来挑战名家的朗读,请一同学有感情地朗读(配乐)这首诗。读得情真意切,意味深长。五、百家争鸣悟兼葭请思考:追求者炽热追寻的“伊人”仅仅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吗,还能不能有其他的理解?“伊人”到底是谁,而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个伊人一一是她?是他?是知音?是恋人?是贤者?是隐士?是理想、功业、前途等,不一而足。可见,兼葭不仅是一首爱情恋曲,更是一阙追求者的颂歌。结束语:同学们,我们心中的伊人,我们心中的理想,也处在在水一方。尽管路漫漫,我们仍要上下求索,尽管目标处在千里之外,我们仍需无声黑白。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行走在求索的路上,去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六、布置作业1 .兼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兼葭的诗句。2 .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板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