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四下六单元《芦花鞋》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四下六单元《芦花鞋》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统编四下六单元芦花鞋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 .能初步感受课文中的美好与苦难。2 .对“成长”有新的感悟,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3 .激发青铜葵花的阅读兴趣。教学重点:1 .能初步感受课文中的美好与苦难。2 .对“成长”有新的感悟,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教学难点:激发青铜葵花的阅读兴趣。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芦花鞋,上节课我们已经为课文的四个部分列出了小标题,请一个同学汇报。长课文的学习,我们用列小标题的方式,就能快速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解读文中的苦难与美好1.话题引领,直入主题。这篇课文选自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在这本书的内容简介上有这样一句话:作
2、品写尽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写尽美好,将美好写到极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芦花鞋,感受作者笔下的苦难与美好。2 .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带给你美好或苦难感受的句子,并试着用关键词作批注。(板书:美好苦难)3 .小组内交流(PPT出示:和小组同学分享你的批注;适当地修改、完善你的批注)4 .全班交流分享,体会美好与苦难之间的关系。(预设:美好的三个层次:芦花鞋的好看、家庭氛围的温馨、青铜品质的美好;苦难的两个层次:天气的寒冷、家庭的贫穷。)聚焦第4段,抓住“收入”与“亮堂堂”,明确美好与苦难的关系一一美好中蕴藏着苦难。聚焦青铜的品质,师生配合情境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青铜赤脚走在雪地上,感受
3、到针刺般的寒冷、刺骨的寒冷,可青铜却笑了笑,为什么?(生交流,PPT出示:苦难中孕育着美好)补充原文,感受珍贵、美好的兄妹之情。三、感悟成长,推荐阅读1.前后呼应,点明“成长”主题出示代后记中的片段:每一个时代的人,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非是从今天才开始的。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小结:青铜坚持顶风冒雪去卖芦花鞋时,他就在苦难中经历了成长。(板书:成长)2 .思辨探讨在课文结尾,“他的赤脚踏过积雪时,溅起了一蓬蓬雪屑”你读出的是苦难还是美好?3 .联系生活,正确面对苦难我们生活中一定不全是美好,遇到苦难时,你会怎么办呢?4 .猜故事,激发阅读兴趣在小说青铜葵花里成长
4、的故事还在继续,结合目录猜一猜,青铜和葵花他们还会发生什么?小结:这些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答案就去书中寻找吧,课后请大家继续走进青铜葵花,在阅读中再去经历一次不一样的成长吧!(板书:勾画树形)相信你们的成长之树一定会枝繁叶茂!板书设计二教学反思:口一、立足课型,略而有得芦花鞋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并且是篇幅较长的略读课文。因此,我将这一课的教学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将前两篇课文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运用,着力解决字词问题和列出小标题。第二课时结合学习提示中“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引入小说青铜葵花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形成对整本书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兴趣。略读课文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
5、途径,也是拓宽学生知识的纽带和桥梁。本节课以感受作者笔下的“苦难”与“美好”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品味、交流文中印象最深的内容,感悟人物的美好与苦难,感悟他们至纯至美的人性美。课堂上,我把时间留给孩子,让孩子从细节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最后从课本走向生活,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契合单元人文主题一一成长,将语文生活化。二、一课一得,长文短教对于芦花鞋一文,可供教学的点有很多,但对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并对青铜葵花整本书阅读后,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感受课文中的“美好”与“苦难”,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经历了初次试讲后,我发现学生印象深刻的
6、内容大略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正好可以用青铜葵花作品简介中的一句高度概括:“作品写尽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写尽美好,将美好写到极致。”于是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直接用书评引出本节课的主线一一感受作者笔下的“苦难”与“美好”。整堂课的目标和环节简单明确,即学生交流感受文字中的“苦难”和“美好”后,感悟成长,最后指向青铜葵花的整书阅读。对于长文的“短教”,要使教学指向明晰,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力图“一课一得”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三、学生主体,教师引导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体价值,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芦花鞋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等,创设良好的探究学习
7、氛围与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对课文最后一段“他的赤脚踏过积雪时,溅起了一蓬蓬雪屑”我设计了开放性的思辨环节:“说说你从这一句中读出的是美好还是苦难?”孩子们在前面的交流中已经对苦难和美好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在这一环节就能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理解。此时我评价语不做对错之分,要求孩子们言之有理即可。语文学科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老师应该牢牢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当然在这堂课的设计与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于作家语言的品读不到位,课堂上的朗读环节较少,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学生时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等。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庆幸我们能跟着学生在课堂中不断成长,不断收获,不断去弥补这种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