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郭嵩焘遭遇白郎宁-——关于晚清中西文学交往的一个问题.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38241 上传时间:2024-03-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郭嵩焘遭遇白郎宁-——关于晚清中西文学交往的一个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当郭嵩焘遭遇白郎宁-——关于晚清中西文学交往的一个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当郭嵩焘遭遇白郎宁-——关于晚清中西文学交往的一个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当郭嵩焘遭遇白郎宁-——关于晚清中西文学交往的一个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当郭嵩焘遭遇白郎宁-——关于晚清中西文学交往的一个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当郭嵩焘遭遇白郎宁-——关于晚清中西文学交往的一个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当郭嵩焘遭遇白郎宁-——关于晚清中西文学交往的一个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当郭嵩焘遭遇白郎宁-——关于晚清中西文学交往的一个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当郭嵩焘遭遇白郎宁-——关于晚清中西文学交往的一个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当郭嵩焘遭遇白郎宁-——关于晚清中西文学交往的一个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郭嵩焘遭遇白郎宁-——关于晚清中西文学交往的一个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郭嵩焘遭遇白郎宁-——关于晚清中西文学交往的一个问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当郭嵩煮遭遇白郎宁关于晚清中西文学交往的一个问题WhenGuoSongtaoEncounteredRobertBrowning:AnIssueConcerningLiteraryCommunicationinLateQing作者:尹德翔作者简介:尹德翔,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原文出处:文艺理论与批评(京)2011年第3期第62-68页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11年09期1878年4月18日,英国利兹水星报(LeedsMerCUry)刊载了一条轶事:新来本国的中国大使颇具文才,或许是马修普赖尔以来(利顿爵士一人除外)几个以诗知名的外交官之一。抵达本国不久,他就表达了一个愿望:与英国大

2、诗人们结识。因白郎宁比之于那位桂冠诗人更易见,也不那么清高(moreamanoftheworld),某一天人们就安排,让这两位相互接触。听说大使阁下也是一个诗人,互致问候以后,白郎宁表示,他想知道大使已经出版了多少作品。仅三、四卷而已,大使通过翻译回答。那么,白郎宁说,我没阁下那么有自制力,妄作太多了。大使阁下写哪种诗呀?田园的,幽默的,史诗的,还是什么?停顿了一会儿。最后翻译说,大使阁下认为,他的诗可形容为费解的(enigmatic)o那样的话,白郎宁回答说,我们之间就有深切的一致(deepestsympathybetweenus)T0这正是人们对我的诗的批评,我想这个批评也是恰当的。新来本

3、国的中国大使,指的就是晚清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煮。根据郭嵩煮日记,1877年3月7日晚,郭嵩森参加英国外相德尔比(EarIofDerby)夫人举办的茶会,男女聚者三百馀人。隔了一天,郭嵩煮写道:有类理爱觉敦者,约为茶会。五十馀岁老妪也,在德尔比茶会中一见。是日函约再下一次礼拜一至其茶会。3月19日(星期一),郭嵩煮又写道:爱觉敦夫人邀茶会,晤提督马尔铿、诗人白娄霖。这是郭嵩煮与白郎宁初次见面的来龙去脉,日记与报纸吻合,证明利兹水星报的报道不是空穴来风。郭嵩煮与白郎宁谈诗,这是中西文学交流史上富于戏剧性的场面,国内从不知晓。以诗人自居的中国大使,兴致勃勃地要引英国大诗人为同调,却在机智幽默、妙语迭出

4、的白郎宁面前变得哑火,这是有着促狭鬼习性的英国记者在拿中国大使寻开心,以博英国读者的一笑;这也是英国人讲给英国人听的故事,言外之意,中国的“诗人称不上诗人,英国的诗人才是诗人。郭嵩煮算不算诗人?清代以前,读书人作诗是普遍现象,不像在西方,诗人和演员类似,只是少数人的专能。因此在中国,会写诗的未必称得上诗人,要看具体情况。据郭嵩煮日记,他生平作诗多散佚,不自存录自三十六、七以前,岁常得诗数十首,而失佚为多”。咸丰丙辰(1856年)三十九岁时,郭嵩煮曾将保存的诗检录出来,厘为九卷,去世后刻印的养知书屋诗集,更是达到十五卷。钱锤书说,郭嵩煮的诗和古文不愧名家。写得多,又写得好,这样看来,在西方的意义

5、上,郭嵩煮也是一个诗人了,虽然他在晚清诗人中的地位不能和白郎宁在维多利亚诗人中的地位相提并论。但郭嵩煮自己,却未必愿意争诗人”的名头。养知书屋诗集自序云,予自三十六、七以来,遂废诗文之业。盖谓今之为诗文者,徒玩具耳,无当于身心,无裨于世教,君子固不屑为也。Ql)不屑于诗歌为什么还要去结识英国诗人呢?也许是对诗本不能忘情,以至于到了英国还常在梦里作诗;抑或想了解,西方人的诗是否与中国诗不同而更有意义?不管怎么说,郭嵩煮是诚心想了解诗人白郎宁的,白郎宁却没把诗人郭嵩煮放在眼里。看报上的文字,白郎宁对郭嵩煮,表面上惺惺相惜,骨子里却尖酸刻薄。说自己妄作多,又说自己不自制,实际是说自己才气盛,这种拐弯

6、抹角的自夸,以及话里有话的揶揄,从翻译那里,郭嵩煮能听懂多少呢?问郭嵩煮做的究竟是哪类诗?回想自己做过的那些古、近体诗,那些感时伤世、赠答唱和的五、七言诗,用西方文学的标准,不是田园的,也不是幽默的,更不是史诗的,简直什么都不是,郭嵩煮又能说什么呢?所谓费解,揣摩当时情景,大概郭嵩煮意指自己的诗很难跟白郎宁说清楚,而郭嵩煮的回答被白郎宁巧妙引用,(12)用一语双关的sympathy结束了一场尴尬的会面。利兹水星报的报道被贝尔法斯特的一家报纸转载时,加上了一个题目:一对诗人(13)对不成比例的诗人:一个是才气横溢的智番口演说家,一个是结结巴巴、辞不达意的乡下佬。遭遇英国诗人白郎宁,中国诗人郭嵩煮

7、失语”了。在晚清使臣中,郭富煮对“西学最热心,学习最刻苦,五六十万言的出使日记,就是明证。在以往的印象中,我们认为郭富煮主要关心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工商、政教、法律、新闻等社会制度,对文学艺术则不甚关心。现在看来,这个判断过于绝对了。郭嵩煮还是试图了解西方文学的。但是,由于语言不通,缺乏文化基础,西方文学对于他,远没有科学试验力瞬易于接受和理解。郭嵩煮后来又有两次见到白郎宁;(14)游苏格兰时,见到拜伦对卜鹿阿瀑布的题咏;在格拉斯哥,看到街头司各特的雕像;(15)在瑞士莱蒙湖,见到龙沙和拜伦的题咏。(16)这些,他都一笔带过,或止于记下诗人的名字而已。但是记下名字,已经表示郭嵩煮对西方诗人和文学

8、的关注,再进一步,则是E不为也,是不能也了。白郎宁对中国诗人大使的漫不经心的讥消,不仅是个人性格的问题,更是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热,到18世纪末发生了逆转。马夏尔尼使团访华归国后发表的一批文献,严重影响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好感。19世纪两次鸦片战争中,大清帝国之不堪一击,使耶稣会士为这个东方古国编织的五彩光环,片时消散。除了新教传教士发愿用福音拯救中国人和商人们关注对华贸易之外,一般人对中国的兴趣,已经一落千丈。而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评价,自感上当受骗之后,也从无限的好奇和憧憬,变为极端的鄙视。从商人受限制、传教士被驱逐、外交官遭凌辱的种种报告中,西方人早就知道中国的皇帝和人民把

9、他们看成野蛮人,现在,中国的落后、无能,西方的文明、进步,已经证实,轮到西方人带着报复的快感说,瞧,我们都是绅士,中国人才是真正的野蛮人呢!英国文豪德昆西在题为中国的小册子里说,耶稣会士之于中国人,好比魔法师普洛斯彼罗之于丑陋而凶顽的野人凯立班,只不过莎士比亚的凯立班踢一下就乖了,中国的凯立班却让一连串的普洛斯彼罗遭到迫害。(17)德昆西是对华战争的狂热支持者,鼓吹用武力教训”中国,但更多的西方人包括在华传教士,则不主张教训,而主张教育。教育意味着文化的等级差别。1871年1晔捷报(NorthChinaHerald)的一篇文章说,西方国家的责任,同时也是利益,就是要向中国人展示我们在道德和知识

10、上的优越,这是显而易见的。(18)西方人的优越感,是他们向中国输入文化的一个动力,但是,过度的优越感,又会阻障文化的输入。因为这里有一个悖论:中国人头脑和文化落后,是需要教育的;但是,中国人头脑和文化如此落后,配得上他们需要接受的教育吗?鸦片战争后几十年的时间里,西方人对中国人接触、学习西方文化,尤其是文学艺术这样高级的东西,总要带上几分怀疑,甚至轻蔑。不只郭嵩煮,晚清外交官许多人都有此遭遇。1866年,总理衙门派斌椿率同文馆学生随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赴欧洲游历,这是清政府派往西方的第一个考察团。为前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作传的笳臣(AIeXanderMiCh说,斌椿在英国时,参观了所有在西方人看来绝

11、妙的东西,但是,他欣赏不了科学的成就,就像某个到英国的南非祖鲁人,只能欣赏动物园里的大象,或某个苏格兰女人,在大英博物馆参观一圈之后,印象最深的却是大门口的垫子。Q9)四年以后,蒲安臣使团在两位中国使臣志刚、孙家谷率领下返回上海,北华捷报刊登评论分析两位使臣的收获,认为他们对西方的先进,尤其在物质的发达方面,将印象深刻,但同时又说:我们的不易感知的优势,诸如我们在文学、艺术、科学上的成就,我们的全部法律系统一使正义当道腐败摒迹,我们的财政系统、代议政府和极端重要的新闻自由,所有这些,以及其他从混乱无序中产生的可佩的进步,对两位使臣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领会的至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和科学,对这些

12、高人一等的人,这些继承了尧?口舜的光荣传统的人,只是小小不言的虚荣,需要它们做什么呢?(20)郭嵩煮到英国后不久,在文学基金会的酒会上,在主持者向其他国家的文学祝酒之后,代表其他国家发表演说,有人在体育时代(SportingTimeS)周刊上表示不屑:只能说几句让人笑死的洋泾浜英语的中国公使,配谈文学吗?(21)驻英法公使曾纪泽有一次参观伦敦皇家工艺馆,顺便听了几段哈姆莱特的朗诵,(22)地方绅士(TheCountyGentIeman)杂志表示好奇:”这位杰出的外交官会怎样想哈姆莱特、朗诵者和观众呢?只有那些能读到大使珍藏的、用塔型字(Pagoda-shapedCharaCterS)写就的日记

13、的人,才能知道。(23)笨拙(PUnCh)杂志提到T立中国大使,他讨好一个戏剧家说,自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每晚都看这个戏剧家写的一出戏,连续看上一千年!可惜这出戏恰恰是剧作家写得最乏味的。(24)有趣的是开心鬼(FUnnyfOlkS)杂志的一套漫画。漫画是根据一个传言做文章的,据说曾纪泽向英国剧院的经理们建议,派一个演出团到北京演出莎士比亚戏剧,经理们已经接受了这个建议。漫画家设想,若是这次演出最终不能实现,中国本土的剧团会不会组织起来,用他们的洋泾浜英语来表演西方戏剧呢?在开心鬼的漫画中,中国演员滑稽之至:头顶辫子,身着补服,姿态夸张,发音尤其可笑:把哈姆莱特见到父王鬼魂来临时说的Ang

14、elsandministersofgrace,defendus”说成,Angelsandmillstersofglacedefendeeus,把玛格丽特在花园与浮士德散步时的自言自语Helovesme-helovesmenot说成HeIoveeme,heIoveemenottee,10(25)中国人演出莎剧,已经难以想象;翻译莎士比亚,就更不可思议了。从郭嵩煮任驻英公使起,就传出中国人将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消息,十年后最耸动的传闻,则是中国皇帝已经颁旨,要将莎士比亚作品翻成中文,供王子们学习。北华捷报1888年9月的一篇文章中文的莎士比亚说,即使让同文馆教习丁魅良来翻译,也只能译出其培根的筋脉(

15、Vein),(26)而不能译出其肌肤(rind)。因为莎士比亚诗歌的出奇的想象力、深刻的洞察力与绕梁的音韵美,统统是汉语无法表达的:由笨拙的五个或七个音节组成一行的汉语诗,能传达出鲍西娅呼吁仁慈的庄严而流畅的意味吗?我们以为不能。号称中国诗歌的那种对仗,也许翻译民谣和回旋诗(rondeau)还差不多,要用到莎士比亚身上,唉!(27)丁髭良说,中国有自己的加里克与肯布尔,但没有希登斯或伯恩哈特,(28)最糟糕的是,从来没出过一个莎士比亚。没有几个戏有什么文学上的优点,而且,这些剧就像私生子?解,生也好,死也好,都是不被其作者承认的。对中国人来说,真正的莎士比亚是培根的理论,没什么不可思议”。(2

16、9)1890年2月,北华捷报又有一篇文章,讨论把什么样的西方文学翻给中国人好:真实的情况是(这也是各类传教差会应放在心上的),如此隔绝的一个文明,像我们在此发现的,在成功嫁接成熟的西方拥有的观念以前,需要特殊的准备。在中国能品味加尔文教与长老教的区别以前,或理解豪威尔斯更青睐简奥斯汀而非萨克雷的小说以前,必须从最初的东西开始,修奥古斯丁和薄伽丘的课。当我们的翻译出版公司组建以后,应该从早期意大利小说开始(也许需要做点删节),进至荷拉斯沃普尔喜欢的较简单的传奇。但一千零一夜一定是要第一批翻译的作品(十日谈以后)之一。如果这部小说(阿拉丁一定要排除)也没人看,我们就要做出结论:中国人的趣味不值得我们教育,别再梦想出版二十四套的Ss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