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服饰的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服饰的探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唐朝服饰的探究前言本文主要从服饰变化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唐朝服饰文化。从隋朝发展到唐朝,中国古代服装款式也步入鼎盛状态,经济增长、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与外来往的频繁等等都使服装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盛况,尤其表现在服装的色彩、图案等方面。在永泰公主墓东壁画中,绘了一名梳着高髻、肩披红帛、露胸的女子,她上面穿着一件黄色细袖短衫,腰间别着一个红色腰带,下身穿着一件绿色长裙,拖曳在地上的长裙宛如一片水花,美丽非常。这无不凸显出唐朝女性的优美造型,也令观赏者对“粉胸半掩疑喑雪”等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1唐朝服饰的演变服饰是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完善,因此用服饰的变化来分析朝代文化
2、,可以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另外,服饰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及精神面貌,而不同时代的服饰又有着不同的风尚。1.1 翻领胡服在唐朝,胡服并没有被准确地定义,除了国内的鲜卑、吐蕃等民族服饰外,中亚等国外服饰也被囊括在胡服范国内。胡服较为广泛地出现在唐朝的早中晚三期的图像和壁画中,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当时官员身穿的翻领胡服。从诸如步辇图之类的唐朝初期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唐朝初期的官员大多仍沿袭隋朝旧例,身穿圆领过膝桐衫,脚穿黑皮靴,头戴向脑后翻折的头巾。1.2 幢头幢头的出现对之后朝代的服装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后来取代了男子平时戴的冠帽和巾子,在唐宋明时期流传出的画
3、像中,经常能看到幢头的影子。通过观察男子佩戴的摸头样式,甚至能够知晓其所处的大概的时代背景和身份地位。在蟆头出现初期,它是用软布头巾包制而成的。后来,随着人们对美观实用度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便在蟆头的额部插入片木片用来定型。在唐朝中后期,为了更好地塑型而方便穿脱,官员们在蟆头脚上又插入各种造型的铁丝或大小各异的木片。到晚唐时,社会秩序开始变得混乱不堪,为了行动便捷,官员们又在楔头当中缝入衬纸或者软铜片,使得楔头更加的实用方便。1.3 襦裙唐朝的女性经常会身穿襦裙,而襦裙也经历了很多种演变过程。在唐朝之初,襦裙的样式和造型直接继承了尚存有北朝气息的隋朝服饰,因此初唐女性的着装均是飘逸、纤细而灵动的
4、穿衣风格。直至唐朝中后期,人们一改之前对飘逸、纤细、灵动的服饰风格的喜爱,而转变为对女性体型丰满圆润的爱慕。所以襦裙也受到大众审美的影响发生了演变,裙褶越来越多,从而为躯体提供更宽阔的空间,裙腰的位置也得到提高,山原来的腰部改到了腋下部位。从永泰公主墓壁画九人宫女图中不难看出,其画中的女性所穿的内裙甚至都难以遮掩住胸膈,再结合时现在考古挖掘出的古墓壁画和随葬陶俑的研究可以得知,在唐朝,慢束罗裙半遮胸”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唐朝的裙子的种类繁多,在唐诗和描述唐朝的历史和小说中有诸多相关记载,例如石榴裙、珍珠裙、白鸟裙、翡翠裙等等各种裙类描述数不胜数,而石榴裙更是其中之最。服饰的另一大演变便发生于唐
5、朝的冠服制度,唐朝官员和皇家成员在出席大婚、服丧、祭祀、参拜等场合时身上所穿的礼服便是冠服,在封建社会里,冠服制度即象征权力等级,其受儒家阶级伦理思想的影响颇多。2唐朝服饰的特点唐朝女性服饰雍容华贵,装饰物也繁杂需丽。唐朝服装有三大特点:披帛袒领大袖襦裙装、女扮男装、穿胡服。襦裙装一般是上衣为短襦或者衫,下身穿长裙,佩戴披帛,加半臂。唐朝女子的襦裙装具有一定的特色,女子一般是短襦,长裙的裙腰在腋下处,用绸带系住。女着男装主要是因为唐朝女性思想比较开放。根据新唐书中记载,唐中宗时期,后宫佳丽戴胡帽,穿着男性的服饰和靴子。由此可见,唐朝时期女子穿男性的服装是合情合理的,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下,也体
6、现出唐朝的思想开放。唐朝时期经济发达,丝绸之路”的兴起也使得唐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有着许多的商旅往来,因此唐朝服饰也深受西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1。唐朝女性装束的前领11可以开很低。当时唐人对外交往频繁,胡风盛行,因此思想比较开放。短褐的领口具有多种样式,如方形、圆形、鸡心形等,尤其到了盛唐时期,更是以袒胸装领口为风尚。襦装服饰的配饰一般有半臂和披帛,半臂与现在的短衫相似,披帛是由帐子演变而来的,于双臂披下,有一种飘带的感觉,具有一定的美感。唐宋女性衣装,从画作到实物,绝不保守,但是慢束罗裙半裸胸”并非常人就能装扮。在唐朝,开胸衫只对于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开放,永泰公主能够半裸胸,而歌女只有在取悦
7、统治阶级官员时才被允许半裸胸,民间女子是禁止半裸胸的2。襦裙服:汉族女子经常穿着襦裙服,襦裙服就是一种上身着短襦、下身着长裙的样式。经历盛世洗礼后,唐朝女子襦裙装已被充分完善,加上半臂,身佩披帛,其襦裙装被称为唐朝乃至中国服饰史上最耀眼的存在。至此,唐女的祷、裙等上衣遍布于每个阶层。杜甫“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白居易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欧阳炯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中不难得出,唐朝女子穿着襦、衫已经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并且她们对于红色系最为喜爱,再以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作为装饰,外观更是惊世绝伦。半臂
8、:其又名日“半袖”,它是由魏晋的上襦演变而来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特点为袖长及肘、身长及腰,经常罩在衫襦外面。中国隋唐时期的半臂也有很多种样式,例如翻领、套头、对襟或者直接无领样式。其先是流行于隋朝宫廷内的内官、女史,到了唐朝初期则流传更广,不只是穿着不限男女,而且还被选入宫廷常服系列,在民间也得到普及,其原因可能与初唐时期服饰大多为窄型相关。在唐朝永泰公主墓壁画中,便有一位仪仗队中的宫女,梳着螺鬓,一件半臂罩在衣裙外。褶子:又名绰子。这是根据半臂和中单改造而来的一种上衣,它将半臂的袖子和卜.襟加长,开始于唐朝,流行于宋元明时期,在明朝还演变出现披风。褶子是男女都可穿着的
9、,各个阶级的妇女都会穿褶子,而且可以将其当做常服、常礼服来穿,而男性往往不会把褶子露在外面,而将其作为便服或衬于礼服内。根据使用方式、地点、时间的改变,褶子的形式也会随之进行改变。宋朝的稍子是长袖、长身、腋下开胯,也就是衣服前襟和后襟不会缝合在一起,但是在它的背后与腋卜.会缀有带子。女式大袖衫:女式大袖衫是唐朝女服的代表之一,“大袖衫”原本指的是宽衣大袖的式样,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男性所穿的宽松袖衫,可谓玉树风流、潇洒倜傥。到了南朝,从统治阶级官员到民间百姓都喜欢穿大袖衫,其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而本文所谈论的大袖衫特指唐朝女子的特宽大袖礼服,它相比于平时的宽袖外衣还要宽大,可披可系于常服中衣外
10、,极为飘逸大气,这也散发出唐朝时期恢弘、繁华的文化气息,反映出唐朝独特开放的审美特点。女式大袖衫也正是如今女性梦寐以求的超宽超大的仙女衣”的灵感原型。据说,女式大袖衫的兴起受胡服的宽窄的影响很大。唐朝的国家实力强盛、对外贸易频繁,胡服随之流入了中原,然而如果对胡服不加以限制,就有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迷失自我的可能。即使是像大唐这样的实力强大且极具文化自信的国家,仍然有人担心无底线地跟随胡风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大和二年五月丁亥日,唐文宗一道圣旨降下,宣告从即日起,只要到了召对之日,便禁止人们插着钗梳出门,更不能穿短窄袖衫上街。谈到女式大袖衫,唐朝画家周昉的名作簪花仕女图当仁不让,这幅画
11、描述了六位贵族妇女,她们身着光鲜亮丽的大袖衫,浓妆淡抹,身穿低胸长裙,好不窈窕,六人的风采被作家周昉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纱衣透体和肌肤的描写更是体现出了画家对于勾线和颜色的掌握的高超技术,生动具象地描绘出了一幅仕女们神态轻松地戏犬、漫步、赏花、捻蝶的悠闲惬意画面。作者对六人脸上的妆容描基得则更加细致入微,峨眉晕染,一抹腮红,且六人的妆容打扮皆不相同,用六种画法分别表现出六人的不同形态,突出周昉作画技艺的高深3。3唐朝服饰的规范在远古时期,原始社会就开始进行服饰规范,然而因为年代久远无法得到具体的文字考证或记叙。根据出土的陶器或洞穴内的图画猜测,原始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定规模的祭祀着装习俗4
12、。关于唐朝服饰的规范由来虽然无从考证,但可以推测其由来于祭祀参拜较为合理。说文解字也载:礼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中能够判断出前人认为礼和鬼神祭奠脱不开干系,而服饰正是伦理观念在礼俗活动中的重要载体,结合时代的翁求进而生出了很多规范,礼俗活动服饰规范发展到唐朝也已十分精细,姑嫁和丧葬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服饰规范。3.1 婚礼中的服饰规范作为嘉礼类型的喜庆活动之一一婚嫁,从唐会要记载的容宗太极元年,左思郎唐绍上表曰:士庶亲迎之礼,备诸六礼”可以看出唐朝时期汉族婚礼以周礼内已经成型的婚嫁礼仪作为基础,并经过纳采、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妇见礼六道程序,完成整个婚嫁流程。女方在纳采、纳吉时均不必出面,当进
13、入到纳征时才需要女方亲自出面,在此期间需要女方正式确认婚姻缔结,并且在此之后女主必须“戴缕”以表明自己心有所属,归入男方家庭。3.2 丧葬礼中的服饰规范古代丧服分为五类,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缠麻,其分类依据是和死者的亲密关系。在礼记当中上杀、下杀、旁杀”的描述也帮助我们区分了不同亲属所穿的不同丧服规格。4结论唐朝社会文化环境开放,服装设计思路中充满着外来文化,也使得唐朝服饰内容丰富多彩,形成了不断自我创新的文化基础。衣帽装扮和着装礼仪随着社会要求和职业要求不断变化着,当然在这之中也有一定的人文色彩。唐朝服饰发生了诸多演变,直至呈现出越来越规范的体系,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丰厚的历史经验和深厚的文化蕴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将深远悠久的服装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