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节庆火热蕴含乡村振兴密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节庆火热蕴含乡村振兴密码.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乡土节庆火热蕴含乡村振兴密码“村晚”“村游”“村超”“村购”“村播”“欣欣向龙”的乡村经济为欢度2024年春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亮色。相关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国日均消费规模同比增长36%,特别是一些不太具有知名度的县乡镇地区的增速抢眼。返乡聚会、下乡探店、反向旅游不断推动假日经济增长向基层下沉,各地方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抢占春节红利、助推乡村经济。例如,春节假期,湖北省相关职能部门指导全省各地开展了2024年“游购乡村、欢聚荆楚”“大地情深、乡村村晚”“荆彩非遗、点燃生活”等乡村文旅系列活动;浙江省长兴县新川村乡村住宿、餐饮、购物和文旅活动一时火爆异常,一房难求、一桌难求、一座难求成了龙年
2、春节的新景象。别开生面的假日乡村经济,折射出城乡融合发展的蓬勃气象,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的生动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稳定提升、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6%;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9:1,连续14年呈缩小态势。亮眼的成绩单里蕴含着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密码。我国深入推进承包地和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城乡失衡发展的格局,充分激发乡村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发
3、展乡村经济的关键在于突出产业特色。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各地涌现了一批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典型发展模式。总结其经验,一是技术能人带领致富,许多村庄的特色产业依托技术能人引领示范,通过技术“传帮带”促进高效推广,带来农业增产和农户增收。二是产业融合全链造富,如浙江桐乡桂花村瞄准“桂花经济”,以“自愿、依法、有偿、规范”为原则开展土地预流转,建品牌、拓销路,形成了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道路。三是跨村联动抱团增富,一些产业相通、优势互补的地区打破村际地域界线,让分散的经济资源集中
4、起来、连片成面,发挥跨村联动带来的规模效应、分工效应和互补效应,做大“蛋糕让乡村经济从“一枝独秀”转变为“百花齐放”。发展乡村经济的前提在于擦亮生态底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动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的重要途径。以“两山”理念为根本遵循,各地探索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协同推进的发展模式。一是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整体性、立体化开发生态空间资源,以交通区位、禀赋条件、发展程度为依据,差异化实施生态空间规划和资源开发,让自然与人文、城市与乡村美美与共。二是聚焦生态环境优势,提升生态价值转化市场化水平,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古村落+”“
5、文化+”“数字+”等生态产业,撬动多元资本扩大生态产业影响力。三是依托优越人居环境,构建发展美丽经济共生系统,通过保持乡村风貌原生性和鲜活性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城镇化和人才回流,提升乡村的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休闲服务水平聚集人气。发展乡村经济的保障在于提升融合成色。近来,多地召开“新春第一会”,将城乡融合列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作为促进城乡融合的龙头工程,“千万工程”是塑造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实践源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关键要全方位耦合城乡要素、产业、空间和资源体系。以人为核心激发乡村活力,以城乡联动的户籍和产权制度改革促进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破解人才、资金、技术下乡难题。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提升承载能力,通过对地域系统的科学规划挖掘乡村多重功能,增强县城以点带面辐射能力和城市群、都市圈带动效能。以创新经济培育产业动力,通过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新型主体、发展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农业全产业链薄弱环节实施延链、补链、壮链、强链工程,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资源合力,以各项公共服务资源统筹、标准统一和制度并轨为抓手扭转公共资源的城市倾向,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