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和气压传动》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压和气压传动》课程标准.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液压和气压传动?课程标准课程编号:2130121总学时:84(其中实训学时:12)总学分:5.5一、课程定位?液压和气压传动?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根基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液压和气压元件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液压和气压基本回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本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阅读液压系统图能力和排除液压和气压系统故障能力。二、职业能力要求1.能较好的掌握各类液压和气压元件的功用、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2 .根据设备要求,合理选用液压元件和气压元件,并进展简单液压和气压传动装置验算。3 .具有初步的液压和气压传动系统调试和排除故障的能力。4 .具有阅读并分析典型液压和气压传动系统组
2、成、工作原理及特点的能力。三、学习目标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根基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到达以下要求:5 .专业能力目标(1)通过实物拆装可以锻炼学生的拆卸、装配能力,掌握元件各个部件之间的装配顺序、定位要求,部件的加工间隙、加工精度等知识;(2)具有检测,调试,维护常见机械设备液压系统的能力;(3)具有设计一般复杂程度的液压系统的综合能力;(4)参和诊断并排除工程机械常见的液压和气压故障的初步能力。6 .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习惯思维中解脱出来,引导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善于思考的
3、学习方法,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3)使学生具备在专业方面可持续开展的能力。14)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评定事物的能力。(5)使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诚信的和人交往沟通的能力。16)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创新设计意识。四、学习主要内容和教学模式本课程每周教学5课时,15周,共计75学时。主要学习内容的教学时间安排如下:1.学习内容学习工程1:液压传动根基知识认知(12学时)重点学习内容:(1)液压和气压传开工作原理和组成;(2)液压油的主要物理性质和选用;(3)液体静力学和动力学根基知识;(4)管路内压力损失的计算和孔口的流量公式。学习难点:(1)液压和气压传开工作原
4、理;(2)液压油的粘性;(3)液体静压力的计算;(4)流体力学三大定律;(5)管路内压力损失的计算。学习工程2:常用液压元件认知(24学时)重点学习内容:(1)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的工作原理和构造特点;(2)液压缸的类型、特点、应用和主要参数计算;(3)液压马达的类型、特点和应用;(4)液压控制阀的作用、要求、类型和工作原理;(5)液压辅助元件的作用和构造。学习难点: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参数计算;液压缸和液压马达的主要性能参数计算;液压控制阀的构造、工作原理、图形符号和应用;液压辅助元件的作用。学习工程3:液压基本回路认知(12学时)重点学习内容:方向控制回路的连接、回
5、路特点及应用;(2)压力控制回路的连接、回路特点及应用;(3)速度控制回路的连接、回路特点及应用;(4)多缸工作回路的连接、回路特点及应用。学习难点:各种控制回路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学习工程4:典型液压系统认知(6学时)重点学习内容:(1)液压系统的分析方法;(2)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3)数控车床液压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4)外圆磨床液压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5)塑料注塑成型机液压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6)汽车起重机液压传动系统;(7)液压传动系统故障分析。学习难点:典型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液压传动系统故障分析。学习工程5:气压传动知识(7学时)重点学习内容:(
6、1)气动元件的构造、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2)典型气动回路的工作原理、组成、分析和设计方法。学习难点:(1)气动元件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典型气动回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机动:期末考试(理论考试)(2学时)2.实践内容实践工程1:流体能量方程验证和雷诺实验(2学时);实践工程2: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的拆装(2学时);实践工程3:液压控制元件的拆装(2学时);实践工程4:溢流阀的多级调压回路(2学时);实践工程5:电磁阀和调速阀调速回路(2学时);实践工程6:液压多缸顺序动作回路(2学时)。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学过程中,首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先根据教
7、材讲解理论,再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生产实际问题讲解范例。这样使学生既理解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又体会到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还掌握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起到了良好的效果。(2)现场教学法:?液压和气压传动?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特别是回路局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利用液压系统综合实验台,演示在课堂介绍的液压系统实例,同时学生也能可以利用液压系统综合实验台验证自己设计的系统和回路,形成“边学边试的现场教学气氛和环境。(3)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液压元件拆装陈列室,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增加现场教学和现场拆装,增加学生对液压元件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深
8、奥的理论、构造变得生动、易懂。(4)多媒体技术教学: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使用电脑、多媒体等手段,使得一些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增大了课堂教学的授课知识量,提高了授课效率和质量。提倡自编或通过网络下载的flash动画、三维建模等方式,将平面的问题立体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易理解,更易承受,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过程,进一步的领会方法的核心思想。六、教师的基本要求1.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应具备以下相关知识、能力和资质:(1)具备高校教师资格;12)具备机械制图和识图、计算机二维绘图、计算机三维造型根基;(3)工艺装备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4)具备教学组织、管理
9、及协调能力。2.从事本课程教学的兼职教师,应具备以下资质:(1)具备5年以上产品制造技术经历(讲课);12)具备3年以上实践操作经历(实践教学指导)。七、教学条件的基本要求1.液压实训室一间拆装工具、液压元件库、实验台2台);2 .气动实训室一间拆装工具、气压元件库、实验台2台);3 .综合实训车间(生产制造部);4.具备校内工程实训中心、图书馆、多媒体教室、校外实训基地。八、考核标准和方式1.考核标准该门课程的考核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40%)和实训考核成绩(60%)两局部组成:、理论成绩1)平时成绩(40%):抛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的催促,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及素养,
10、使成绩评定公正合理,根据平时作业、考勤及课内设计情况评定成绩。2)考核成绩(60%):理论考试从试题库随机抽取,根据卷面情况评定成绩(一般为闭卷考试)。(2)实训成绩采用“考核评价过程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将考核评价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初步获得总结、反思及自我反响的能力。课程组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总评价相结合的过程评价法,将学生学习和工作态度、工作习惯、工作安全、团队协作等结合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学习和工作任务进展反思并进展改善的习惯。1)教师评价(60%):教师在授课或在学生实训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打分。2)自我评价+小组评价(40%)o2 .考核方式全
11、面考虑学生出勤、作业、提问等平时表现,采用笔试、实际操作相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为了客观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建设和完善?液压和气压传动?课程试题库并用于学生客观知识的考核。九、学习资源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视听光盘、教学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泼、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3 .注重网络课程的开发利用,如“模拟实验、“在线答疑、“要点提示等模块,让学生置身于网络实习平台中,积极自主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提高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基本职业能力提供有效途径。4 .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机械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
12、液压气动控制工学工程的完成及后续顶岗实习、专业实训和毕业设计中相关工程的需求,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开展和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5 .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专业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6 .建议本专业开放实训中心如液压技术综合实训室(液压综合实验台及配件、故障诊断系统等),完善气动技术实训室(气动实验台、元件库等)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的功能,实现教学和实训合一、教学和培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十、其他说明1.本课程要求适用的专业仅适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7 .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衔接关系本课程和其
13、它课程的关系表序号前期课程名称为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前I机械制图学生具有识图能力,为液压气动元件的构造、原理回路分析准备期2计算机绘图正确绘制元件、回路图的能力课3计算机应用根基具有应用计算机基本知识程4车工实训熟悉机床设备(含液压局部)5钳工实训为元件拆装、回路装调作准备后续课程名称需要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后1设备故障诊断和维修液压气动元件及回路在机床和数控机床中的装调、维护续2机电一体化概论液压气动局部在机电设备中的作用、安装调试课3零件加工工艺和装备缸体、阀类等元件在加工中的精度控制和工艺工装设计中液压气程动夹紧装置应用4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液压气动在工程机械液压气动系统中综合应用8 .本课程的课业训练要求每次课之后,都要布置一定的习题和练习,加强对课堂内容、基本概念的理解。适当的进展课堂练习以真正理解和稳固所学内容。课后作业量和学时比掌握在2:1。修订日期:2013年12月13日执笔:褚彩萍教研室:机械主任张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