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85577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这同陶渊明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一一世外桃源。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

2、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学习重难点1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3 .品味作品的语言。教学流程一、导引14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一一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当我们遇事不顺时,当我们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都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事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也是如此。他所处的时代黑暗动荡,自己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于是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去感受桃花源的那份神秘与美好。二、想像桃源之“美”在上节课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们感觉到

3、了桃花源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面对此景,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示例1: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示例2: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方法指导】在描绘美景的时候,不应当仅仅是翻译课文,还可以适当发挥合理化的想象,以细致的描写来打动别人。【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

4、祥和。三、理解桃源之“乐”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4)小孩(垂髯)“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四、评读桃源之“奇”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

5、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结合原文的句子回答。(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二(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五、品读主旨之“深”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

6、虚构?本文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一一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六、研读写法之“妙”延伸阅读桃花源诗,诗文对读,深入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贤者避其世。 伊人亦云逝。 来径遂芜废。 日入从所憩。 菽稷随时艺。 秋熟靡王税。【材料链接】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黄绮之商山,往迹浸复湮,

7、相命肆农耕,桑竹垂余阴,春蚕收长丝,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点拨】诗文对读,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诗比文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桃花源中的社会实况。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

8、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情恍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小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教学反思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在初一学段已经认识了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有差距。针对这种情况,应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预习,结合课下注释或其他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向青少年过渡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有待形成时期,应正确引导学生看待陶渊明的隐居与避世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