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武宣县:四化联动兴产业精准发力强支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来宾市武宣县:四化联动兴产业精准发力强支撑.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来宾市武宣县:四化联动兴产业精准发力强支撑武宣县又称仙城,地处广西中部,来宾市东南部,耕地面积90.26万亩,下辖9镇1乡,142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武宣县是广西区定贫困县,全县“十三五”时期有建档立卡贫困村45个、贫困户17096户、贫困人口69838人。2020年初全县尚有贫困村5个。为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摘帽硬仗,该县立足本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和鲜明的产业优势特点,精准施策、定向发力,通过“产业集成规模化、资金管理精细化、产品销售多元化、干群参与全员化”举措,大力推动农业产业项目落地见效,为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又可持续脱贫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产业集成规模化,
2、着力破解效益不高问题(一)完善产业规划武宣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保障。结合“十三五”农业结构调整规划,以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品质量提升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为引领,以建设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三大示范基地为突破口,把产业扶贫作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根本保障。(二)选准优势产业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坚持“稳粮、保蔗、优果、增菌、扩茶、提畜牧、抓特色”的思路,选定优质稻、糖料蔗、柑橘、猪、鸡及枝、花生大豆为县级“5+2”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由各村选定“3+1”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发展林下
3、经济,培育休闲观光、生态循环等新型农业,实施果蔬、甘蔗、畜牧、林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商等九大产业扶贫工程,构建起“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扶贫集群。(三)创新生产模式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生产模式,培育发展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促进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有效对接,全县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6.86%。其中,全县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组587家,家庭农场132家,142个行政村全部成立村民合作社,10个乡镇创建144个产业扶贫开发示范基地(园),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24人,实现每个贫困村有5名以上
4、创业致富带头人。比如,东乡镇风沿村通过“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全村种植红心柚1万亩,吸收68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覆盖率达100%,“风沿柚获”示范区获认定为第五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二、资金管理精细化,着力破解帮扶不准问题(一)以奖代补帮扶针对分散发展种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筛选适合本地发展、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分类制定扶持补助标准,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增收脱贫。其中每户最高可获以奖代补产业扶持资金1万元,全县累计安排产业奖补资金1亿多元,扶持贫困户发展种植8743户34927人,共计45282.06亩;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7287户25504人。2020年安排财政扶
5、持资金4412.16万元发展农业产业,覆盖贫困户12000多户。(二)贴息贷款帮扶针对有劳力和技术的贫困户,给予3万一5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帮助他们发展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等。2017年以来,全县2253户贫困户利用小额信贷资金9403万元,入股合作社或自主发展甘蔗、柑橘、猪、牛等种养产业实现稳定脱贫。(三)入股分红帮扶针对没有技术、无劳力的贫困户及收入不稳定的贫困户,引导他们利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合作和委托经营,从企业经营的收益中获得股金分红、利润分成。比如,金鸡乡赖山村海康生猪养殖场与正大集团合作,采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方式,与02户贫困户签订7年入股协议,贫困户前3年每年分红收益
6、4000元、后4年每年分红收益2000元。2016年以来,全县按照每户L5万元扶贫产业资金吸纳贫困户入股企业(合作社)分红共有23家,受益贫困户2104户。三、产品销售多元化,着力破解渠道不畅问题(一)线上与线下联网积极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引进悦农湾、颐高公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90个以上电商服务站(点)。成立贫困村“第一书记产业联盟”孵化基地和党建促脱贫农产品展销中心,发展村邮乐购站点50个,以“互联网+”现代农业方式主动对接市场,构建“县级物流运营中心+乡级体验店+村级终端”的电商物流体系。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全县培育各类电商服务点88家,实现45个贫困村全覆盖,2017年以来网上
7、销售农产品1720万元多元,2020年16月电商企业开展线上线下销售扶贫产品754万元。12家农产品企业推广使用农业区域品牌“武仙味”推广。(二)企业与基地联营选准产业基础牢、发展前景好的糖料蔗、柑橘和生猪、肉牛等项目,作为扶贫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保底收购种植基地和养殖小区农产品,打消群众销售忧虑。目前,全县建成144个产业扶贫示范园区,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0余家,覆盖贫困群众6500多户。比如,武宣镇引进八仙菇公司建立云耳生产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吸纳贫困户入股分红,并由公司保底价收购产品,实现了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二(三)外引与内拓联动举办丰收节、仙城文化艺
8、术节、壮族三月三等系列休闲乡村旅游活动,销售武宣的特色农产品。特别是下莲塘村依托古庄园,大力发展油葵种植,打造乡村旅游,将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融合,每年吸引区内外游客超过4万人次。四、干群参与全员化,着力破解动力不足问题(一)全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建立“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制度,全县126个部门、10个乡镇及区直、市直定点帮扶单位共5880名干部与贫困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下派847名工作队员驻村开展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领导和部门挂钩帮扶,每个贫困户都有干部结对帮扶,做到帮扶不漏一户一人、不脱贫不脱钩。(二)全员享受扶持政策根据武宣县九大产业扶贫方案
9、规定,全县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或委托企业经营的,享受产业扶持资金L5万元/户,自主发展产业的,最高可享受产业扶持资金1万元/户。另外,对有贷款意愿、有一定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提供5万元以下、期限3年以内的扶贫小额信贷,用于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项目。(三)全程跟踪指导服务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联系人主动帮助贫困户申请贷款,指导贫困户选择产业发展项目,为贫困户提供市场信息,协助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服务、产业扶贫项目验收等工作,千方百计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自治区党校派驻桐岭镇和律村第一书记李永楷,探索“党支部+党员+贫困户+合作社”模式,打造哈密瓜种植和生猪养殖循环生
10、产基地,荣获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2019年,产业基地260亩哈密瓜实现营收135万元,入股贫困户户均增收L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创收84.8万元。五、主要经验启示(一)产业扶贫关键是精准一是产业选择要精准,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各区域资源优势规划布局产业,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多产联动。二是产业扶贫对象必须精准瞄准贫困户,措施必须精准落实到贫困户,效益必须精准体现到贫困户。(二)产业扶贫的途径在龙头带动要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贫困户,实现合作组织对贫困户全覆盖。(三)产业扶贫的前提是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贫困户增收脱贫,只有贫困户全员参与,这一目标才有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