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研讨发言】做好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提质这篇大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心组研讨发言】做好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提质这篇大文章.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心组研讨发言】做好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提质这篇大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面向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高职院校亟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匹配性。在此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创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与国家战略需要、产业技术发展等方面联系密切,我们要在促进学生就业的基础上,紧跟新时代国家对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为社会发展培养
2、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双创教育是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重磅文件和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在相关政策文件指导下,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断深入,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整体越来越趋于系统化。但是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学习认知存在偏差、其他课程与双创联动较少、考核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科学化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创新创业课程的质量提升。与此同时,随着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有了越来越多的参与主体,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协同
3、合作。尤其是在实践环节中引入政府和企业等主体,虽然一方面确实更好地促进了课程教学成果向实践转化,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性循环。但另一方面,在教学实施中多主体协同合作也极易产生各种弊病,导致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无序化和碎片化。高职院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在理论课程内容建构、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资源发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要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统筹性和整体性,构建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使双创教育更多更好地惠及高职学生。凸显思政功能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是衡量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舆论场中的一些热点
4、话题同样也是很多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及时融入思政教育,以正确导向引导青年学生,意义十分重要。具体来看,从教育的本质属性而言,教书与育人同样重要;从人才培养角度分析,国家不仅需要高职学生具备专业技能,更需要他们成为信念坚定、立场鲜明、勇于创新、善于创造,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由此,双创教育提质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让优秀的职业精神成为高职教育的鲜明底色。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正视高职学生的群体特征,既要通过双创课程培养出与现有岗位高度匹配的人才,又要通过思政教育培养职业精神以激发学生对劳动活动的认同感,为他们在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真正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推动普惠式双
5、创教育培养优质人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并引发了制造业革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到来之际,我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但审视当下,我国高端制造业人才供需矛盾一直存在,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另一方面,一线制造业技术人员人才缺口却日渐凸显,产业工人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技术技能不足、职业精神弱化、流失率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推动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将双创能力培养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挖掘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双创元素,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他们适应行业升级的能力和本领;要从助
6、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出发,从打造分学科分类别双创实践育人体系、增加不同专业个性化双创选修课程开设、满足多层次学生要求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赋能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优化措施完善制度创新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在产教融合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特点和行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重心,使学科建设和行业需求精准衔接。双创教育也要符合高职办学的规律和特点,不断优化相关措施。一是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侧重点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制定学分制计划。二是打造一支专业的双创课程教师队伍,建立定期培训和下企业制度
7、,提升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三是突破传统的结课评价模式,将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成果引入课程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深化校企合作,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话语权以调动企业积极性,可以聘请企业核心岗位人才到学校担任双创导师,与学校共享技术资源、文化资源,达到产教融合、共同育人的目标。此外,还可以结合挑战杯、“互联网+”等比赛,在搭建好校企合作平台、做大做强产业孵化基地建设上狠下功夫。只有不断优化措施、完善制度创新,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推动双创教育的发展;也只有通过院校、企业、社会等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更加科学、全面、公正的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管理体系,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