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研究.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79827 上传时间:2024-03-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伦理风险及其规避研究蔡连玉,伍纯(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引言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制度指的是以绩效工资制为核心的、以提高教师工作绩效产出为目标的系列规则组合。自实施以来,绩效管理一方面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乡村俱乐部式”管理导致的激励失灵问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教育共同体,但近年来,大学内部”表现主义指标竞赛”愈演愈烈,对论文发表、项目立项和科研获奖等“数字化卓越”的追求日益执著。1在高校形式性绩效高歌猛进的同时,教师个体工作行为偏离大学组织目标甚至学术行为失范,大学场域功利主义盛行等现象都在滋生蔓延。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当前

2、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制度本身伦理合理性不足相关。制度与伦理相依相生,制度是表层的行为规范,伦理是深层的内在依托,制度的哲学内涵和内在逻辑体现在其所隐含的伦理层面之上。2只有深入探讨制度背后蕴涵的伦理基础,对制度进行伦理考量和审视,才有可能从根源上找到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进而调整、完善和创新制度。因而用伦理审视我国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制度具有必要性。制度伦理所追求的是制度的伦理合理性,包含制度的内在伦理蕴涵即制度的价值诉求,以及制度的外在伦理效应两个维度。3当前学界对高校绩效管理制度的伦理研究尚不丰富,典型的如赵书松等探讨了绩效工资制对大学教师行为动机带来的伦理风险。4已有文献缺少基于高等教育事业自身独

3、特性的深入探究。对高等教育领域伦理风险规避的研究,多数论者着眼于个体伦理素养的培养,从整体上审视制度本身存在的伦理问题较少。譬如,张国认为重构高校教师职业伦理体系才能从根源化解职业伦理失范问题。5在政策实践层面,近年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在不断推进,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从各高校出台的绩效管理政策来看,其所呈现出来的共同缺失是现有绩效管理制度追求精细化管理与效率提升,忽视了建基于对制度内在价值属性考量挖掘之上的制度本身的价值引导与伦理规范。高校绩效管理制度应当具备伦理上的正当性,而当前理论与实践层面对绩效管理制度的伦理考量都不充分。本研究从伦理维度审视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绩

4、效管理制度的多重伦理风险,并对这些伦理风险进行归因分析,进而探究风险规避的路径,能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制度改进提供思想资源,有助于高校工作绩效的实质性提升,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一、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伦理风险的类型以高校教师个体为中心来考察可能形成的伦理关系,一般有教师与自我之间的自我伦理、教师在组织内部与同侪和学生之间的群体伦理、教师与社会之间的社会伦理之分。相应地,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制度所导致的伦理风险也有如上三种类型。(一)基于个体的自我伦理风险个体的自我伦理关涉的是个体与自我的关系。高校教师的自我伦理包括了对教师当下工作生活状况与未来专业成长两个维度的考量。在高校现有绩效管理制度下,严苛漫长的

5、入聘考核和“锦标赛制”职称评审等往往会造成教师强烈而持续的焦虑,落聘或高职低聘会造成教师自尊心受损,进而产生一系列过激反应,如自我否定、消沉抑郁、对事物看法偏激等。有研究显示,“内卷”的职称评定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大学教师产生心理压力与困惑的直接原因。6在部分学校,过大的科研工作量压力模糊了教师工作和生活的边界,身心得不到有效调整,职业幸福感低。7过重的工作业绩压力导致教师家庭与工作失衡,过度的脑力劳动使教师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的亚健康状态。另外,追求即时效应的绩效管理制度还会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真正有价值的科研产出需要长年的学术积累,现有绩效考评制度奖励的是产

6、出的速度和数量,科研产出的“明码标价”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师看重短期目标甚于长期旨趣。强度过大的短期量化科研考核导向忽视了人才成长规律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简单地用量化的学术产出数据去衡量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活力不仅不可靠,还会影响科研成果的质量。为了满足规定的科研任务、工作量要求和实现职称晋升,教师会在科研行为上偏离自己的学术兴趣,专业自主被扭曲,制造出更多应景的、易于发表的短平快式学术成果。这类成果往往品质不高,价值不大,解决现实问题乏力,对社会的贡献不足。经此专业成长路径,教师往往难以真正成长为学术精英。近年来,我国高校学术论文数量不断攀升,但是这对国家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关键技术和经济社会问

7、题的解决的实质性贡献仍然不足。绩效管理制度功利性的价值观导向,还诱发部分学术信念和能力不足的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例如,我国被国际期刊撤稿的数量高居不下,撤稿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学术造假、科研重复、伪造同行评审意见等不端行为。总之,过高的绩效指标及其“惩罚”机制使教师主要关注功利性目标的实现,对职业丧失了归属感,教师内在自我专业成长被遮蔽。8这些绩效管理所引发的问题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呈现出绩效管理制度对教师个体所带来的自我伦理风险。(二)组织内部的群体伦理风险1.同侪间非互惠导致人际偏差同侪间的伦理关系关涉的是个体与同事间的利益关系。高校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支持,实现知识

8、、思想、方法等资源的共享与增值,能显著提高教师工作的创造性,9还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热情,提高同侪间协作共事的效能。10当前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制度强调的是竞争性和非互惠性,教师专业合作的行为机制被打破,过度竞争容易破坏教师间的学术交往,导致职场人际偏差,主要表现为教师间合作意愿的下降及人际关系的破坏。11一方面,过度强调教师个人工作绩效考核诱致教师更加趋向自利,降低教师间协助与合作意向;另一方面,在团队合作中,科研成果的评估重个人轻整体,容易出现利益分配偏向骨干成员和学术带头人,而忽略对团队成员的合理评定与利益保障,使得科研团队建设出现了合作形式化、形聚神散情况,出现成员在团队中谋私利、相互提防、各

9、自为政现象。12过度刚性的绩效量化考核与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加剧了教师间功利化竞争,诸多考核中的利益分配取决于评价结果的相对位次,而不是绝对的绩效表现,这使合作共赢变成利益分配的零和博弈,个体的自利与狭隘被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隔阂会更明显,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蔓延就滋生了教师职场的人际偏差。2.师生间相互客体化与对象化教育伦理本性的基点之一在于良性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应作为相互依赖的共生性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语言和行为上平等交往、相互对话和教学相长。教师应遵循以学生利益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规范,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然而,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制度会导致高校师生间缺少伦理交往与关爱

10、,互为客体与对象,出现平淡化、物质化甚至工具化交往的倾向。教学绩效考核是高校教师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教学活动的影响因素复杂、教学成果难以清晰界定、教学效果存在长效性等原因,教学工作对教师自身的“回报率”低,所以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投入的内驱力不足。13如教师局限于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关注。相对而言,科研绩效度量更透明,“回报率”更高,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不可兼顾时,采取重科研轻教学的博弈策略更加符合教师作为“理性人”的选择,这样就客观上导致了教师教学投入低,师生关系平淡化,缺少关爱。另外,师生间的物质化倾向表现在部分师生在物质利益驱动下进行的合谋与交换

11、。14如在教学评价中,高校普遍把学生评教作为保障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倚重学生评价可能会导致评价过程中真实性和公平性的丧失。教师如果上课要求严格,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会做出“逆向选择”,选择对自己成长没有实质帮助而容易得高分的课程。而教师为了获得高分评价,在教学中可能会丧失原则而一味迎合学生,放低课程要求,打分变得宽松。高校现有的绩效管理制度把学生的选课和评教数据与教师的绩效分配和资源获取进行关联,师生之间就形成“各取所需”的利益关系,这对那些严格教学的教师不仅带来精神上的压力,也带来了物质上的影响。如此则高校师生间互为客体和对象,标准错位、师生关系功利化,基于利益交换为目的的师生关系失去了

12、责任与义务,使师生关系扭曲。15(三)面向公众的社会伦理风险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愈发紧密,尤其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愈加凸显,使得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由民间走向政府主导。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连接者,必定要承载着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多方面的社会责任。教师作为高校的主体应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公众的利益贡献智慧,教师社会服务职责囊括了以高深学问为基础的社会参与的多个方面。但是,在现有的高校绩效管理制度下,看到更多的是高校对教师参与绩效计分、市场化社会服务的鼓励。从逻辑上看,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我意志自主选择参与社会服务,然而因为现有的绩效管理制度框架,具有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无疑很难占用高

13、校教师的时间精力。高校教师对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不足,将社会服务视为可为可不为的责任,而所热衷的社会服务主要是可计算绩效工分的市场化的培训项目之类。譬如,教师热衷于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等,却不愿意且持续为公众写作,此其一。其二,现有绩效考核方式使得“见刊为准”成了科研活动的最终价值,这直接导致科研活动的公共价值、社会贡献难以彰显。其三,绩效管理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的边缘化,高校教师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也被弱化。其四,高校教师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职业地位和声望,往往被赋予较高的社会期望,成为社会道德伦理的楷模,拥有着较高的道德标准和无限理性,对整个社会思想观念、文化价

14、值、精神信念都有重要影响。因此,由绩效管理制度所诱发的高校教师行为失范和学术失范等,会对社会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上都是绩效管理所导致的高校教师面向公众的社会伦理风险。二、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伦理风险的归因整体观之,影响高校绩效管理运转有多重因素,分别为绩效管理的“标的”(教师工作绩效)、绩效管理的制度、绩效管理的对象和绩效管理的主体。这四个维度也就构成了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伦理风险归因分析的总体框架。(一)教师工作绩效评估具有复杂性企业所实施的绩效管理通常是制定一系列的规则,让员工可以获得明确的、即时的奖励和惩罚,这种迅速的奖惩回馈能不断地激励员工。即时奖惩更适合工作数量和工作成果容易即时量化的

15、、以获取利润为单一目的而存在的组织。而高校是以更理想化使命为导向的组织,源于工业生产的薪酬体系与高校教师的职业性质存在本质性冲突。高校教师工作过程中存在较多隐性、不易观察、难以计量的绩效,如教育影响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教师教育的工作效果具有滞后性,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以及学生的发展还受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努力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16教师培养学生所付出努力的绩效难以量化考核,但大多数学校按照“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的思路,以模糊为基本策略,并不追求结果如何“精准”,只着眼于显性指标,凡是不能纳入考核指标的东西都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由此带来搭便车现象。17科研成果的价值在质而不在量,真正有价值的科

16、研成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难以估量的,量化的数据和形式化的评价方式很难衡量知识创新程度。社会服务的范围更加广泛,高校教师在校外和校内除常规教学和科研之外利用自身优势所做的工作,应归入社会服务范畴,而社会服务可能带来的社会价值往往也是难以准确估量的。归根结底,教师工作绩效评估具有企业和商业领域难以比拟的复杂性。而现有的绩效管理使用的是以定量为主的方法来进行的事实判断,并由此做出绩效好坏的价值评价,过程进行简单化、形式化处理,评价依据往往只注意到形式性的显性绩效。这样的价值引导势必导致教师认识上的偏差,无法被量化的隐性付出及实质性绩效在教师工作效用函数中被忽视。教师忙于完成各种显性绩效指标而无法致力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学术研究的深耕,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奉献,甚至自身的专业成长。这些简单化的显性指标引导着教师工作行为,异化了基于理想使命和复杂工作的教师职业本质,对教师隐性付出考量的缺失,消耗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奉献精神。(二)绩效管理部分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