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喉痹【耳鼻咽喉科知识】.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78794 上传时间:2024-03-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热喉痹【耳鼻咽喉科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风热喉痹【耳鼻咽喉科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风热喉痹【耳鼻咽喉科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风热喉痹【耳鼻咽喉科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风热喉痹【耳鼻咽喉科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风热喉痹【耳鼻咽喉科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热喉痹【耳鼻咽喉科知识】.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风热喉痹一、病名定义I、定义:由于风热邪毒而致的喉痹,称为。以咽部红肿疼痛为主要特点,相当于急性单纯性咽炎。2、喉痹的定义: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之意。说明咽喉疾病多因闭塞不通引起。古人把一切出现咽喉肿痛,汤水难下,呼吸不利等症状的咽喉疾病统称为喉痹。范围较广,如喉痈、乳蛾、白喉等。病机主要是因为内外邪毒结聚气滞血瘀,经脉痹阻引起。为了有利于今后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规范临床辩证,本节所讨论的专指咽部红肿疼痛较轻的咽喉疾病。相当于急性咽炎。发病原因有外感风热、风寒及阴虚等,这节只讲风热喉痹。3、秋冬季及冬春之交多见,飞沫、食物、直接接触传染。二、病因病机与风热乳

2、蛾大致相同,内因多为肺脾胃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多这为风热邪毒侵犯,热毒循经上攻,以致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而发病。1、风热袭肺咽喉为肺胃的门户,为肺系所属,风热外邪侵入,咽喉首当其冲,邪毒循肺系而犯于肺,肺卫蕴热,邪热上炎,咽喉为内外热毒所灼,则红肿疼痛,此时,邪在卫表,病情较轻,以肺经之热为主。2、邪毒传里,肺胃热盛若平时过食辛辣炙之品,脾胃功能失调,热毒蕴积,湿热内酿,复因邪热壅盛传里,或复感外邪,内外邪毒交结,火毒蒸腾,上灼咽喉,其势凶猛,咽喉为火毒湿热所蒸灼,脉络痹阻,则出现红肿疼痛加剧。诸病源侯论“喉咽者,脾胃之侯,气所上下,脾胃有热,热气上冲,则咽喉肿痛”,指出脾胃热盛与风热邪毒结于喉间

3、的关系。总之,病在咽喉,根在肺胃;盖病虽由外发,而以风邪统之;病起外而根于内,内外相引,上客咽喉,外束卫表,故咽喉与卫表之症并作。:病因:病毒与细菌,尤其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另外,物理化学因素如高温、粉尘、烟雾和刺激性气体,也可引起,多伴急性鼻炎,因向下蔓延引起,:病机:急性单纯性咽炎为咽部粘膜与粘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咽部的淋巴组织亦常被侵及,多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常为其它各种传染病的前驱症状。三、临床表现1、自觉症状:起病较急,初起咽部干燥灼热,继而疼痛,吞咽进食咳嗽时更为明显,全身症状较轻,如发热恶寒、头痛、四肢酸软等。2、检查:口咽部与鼻咽粘膜充血肿胀,腭弓、悬壅垂水肿,咽后壁淋巴滤

4、泡及咽侧索变可红肿增生,下颌L肿大,并有压痛,严重者,会厌及杓会厌裳也可发生水肿。四、诊断要点根据病史、症状(咽痛)及体征(红肿增生),本病诊断并不难,但要鉴别:1、风热乳蛾:均有咽喉红肿疼痛的症状,介风热喉痹的病变部位在喉底(咽部),乳蛾则在喉核;风热乳蛾者,一定有风热喉痹,而风热喉痹则不一定有风热乳蛾。“凡红肿无形为痹,有形为蛾”。2、麻疹:早期口腔粘膜有麻疹斑及眼结膜炎等症状。前驱期亦可出现咽痛,但咽部粘膜红肿干燥,软腭上可出现小红点,(即麻疹斑)。早期口腔粘膜上可发现疹点及眼红流泪等症状。3、猩红热:乙链引起,咽峡炎+皮疹。早期即出现恶寒高热,咽部红肿疼痛,检查:咽部弥漫性深红色充血,

5、重者有脓性分泌物或伪膜形成,T是杨梅舌及典型的皮疹,最早见于腋下、腹股沟与颈部,24h内发遍全身,疹为弥漫性,很细,但脸上无疹。五、辩证论治:(一)、风热外袭,肺经有热1、主证局部:咽部微红、微肿、微痛,干燥灼热,吞咽不利,检查:咽部粘膜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侧索,下颌L。全身:发热恶寒,头痛咳嗽有痰,舌质略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2、治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用疏风清热汤O以肺热盛为主;银翘散心风热盛为主。二方均治疗风热在表的咽喉病。也可用六味汤喉科秘旨加双花、连翘、牛劳子、赤芍等。双花、连翘、赤芍清其邪热荆芥、防风、僵蚕、薄荷疏散风热以畅气机牛秀子一利咽化痰桔梗、生草散结解毒。共行辛凉

6、解表之效。焦树德经验:用银翘散作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咽炎、麻疹初起发热等,屡获良效。方药如下:银花12克,连翘12克,桔梗6克,薄荷5克,生甘草3克,荆芥9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炒黄苓10克,大青叶10克,射干10克。身有汗而热不退者,加生石膏35克(先下),知母10克,天花粉12克;头痛项强者加葛根15-20克,羌活9克,银花改为18-25克。桑菊饮:治疗春秋季外感引起的咳嗽,急性咽炎。春季时感受外邪,常加春气上升,体内阳气初动再兼风为阳邪,而化为温热之症。秋季,人体内一般尚有暑夏内热泪盈眶,此时秋风初燥,最易伤人,人感其邪,从体内之热而化热,成为温燥束肺,又感受外邪,引

7、起外感咳嗽温燥证。此症状多见咽喉发痒,或有咳嗽,痰不易出,或咽干呛咳无痰,身无在热,口干喉燥,饮水不能解。桑叶9克、菊花9克、杏仁9克、南沙参6克、桔梗6克、连翘6-9克、薄荷3-6克(后下)、荆芥6-9克、天花粉9克、枇杷叶12克、鲜芦根15克、梨皮1个、苏子6克。第一、二、三天每日服药3次,(两日服药3剂),以后每日1剂。咳嗽重者,要去天花粉、连翘、加紫苑15克、川贝9克,苏子改为9克。舌苔厚者可加炒莱瓶子9克。妹咽炎合剂:薄荷6g野菊Iog草河车IOg山豆根6g玄参Iog甘草3g一七厘散口服,另一半可喷在咽后壁上曲若阳盛体质的人,病情较重,可用普济消毒饮,以清热解毒,疏风消肿,祛痰利咽。

8、苓、连、连翘清泄上焦邪热薄荷、牛子、僵蚕、柴胡、升麻疏散风热玄参、马勃、板兰、桔梗、甘草清解咽喉肿痛,通滞消肿。底甘桔汤,首见于伤寒论,其后,政法准绳等书把之做为热证喉痹的基本方药。大多数医家赞成,少数人反对,认为喉证乃火毒上攻所致,须降气泻火,而甘草补中而不泻火,越补火越旺,病更重,桔梗引药上行,必也引火上行,造成喉间壅塞,加重病情。但在临床中,用得很多,主要是灵活应用,配伍荆芥、防风、连翘、竹茹等清热之品。(一)邪毒传里,肺胃热盛1、主证:局部:咽痛加剧,吞咽困难,痰涎多言语艰涩,咽喉阻塞,侧索红肿9耳疼,颈痛,检查见悬壅垂肿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下颌L肿大,压痛。全身:发热较高,口干喜

9、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还可耳鸣,耳痛,舌红苔黄,脉洪数,主要为胃腑热盛的表现。2、治疗:泄热解毒,利咽消肿,用清咽利膈汤,荆防薄、双花翘、苓连桅、桔玄、生大黄、玄明粉。要加入清热化痰药。以清除痰热,开结利咽。药如瓜篓、前胡、百部、射干、桔梗、杏仁、天竺黄等,壮热口渴者加生石膏、知母。所以除痰清热是治疗喉痹的重要措施。关于清热的药物,景岳全书中记载,“火症喉痹,凡肝胆之火盛者,宜以芍药、桅子、龙胆草为主,阳明胃火盛者,宜以生石膏为主,若大便秘结不通,则宜加入大黄、芒硝之属,通其便而火自降。”P桃核承气汤治疗肺胃热盛47例,平均治愈时间2.8天桃仁12g桂枝12g大黄粉(冲)8g芒硝(后下)IOg

10、牛夕12g射干IOg桔梗12g胖大海8g生草8g0丁甘仁经验.喉痹,虽发病原因不同,但均离不开火热之邪,实火宜清,治以寒凉;火郁发之,佐以辛散。丁氏治疗重在用寒凉药清火,以消肿退热,稍佐以辛散药宣发,以散结定痛,所当注意的是,寒凉药用量宜两倍于辛散药,不重用寒凉药则上升之火不能下降,而不轻用辛散药,则结于喉部之火不能散开。妙在重用寒凉,轻用辛散,寒凉中有辛散则寒凉不致内闭;辛散中有寒凉药,则辛散不致反助火威,寒凉药总在2钱左右,辛散药总在几分,另外,配合外用冰硼散或西瓜霜,少商放血,大蒜泥外敷阳溪穴,经12h左右,必有泡发起,喉中火毒外移,肿痛可减轻。姜葱水煎半小时,薰洗腿足,火毒下行,喉痛可

11、轻。寒凉药:苓、连、桅、大黄、玄参、双花、连翘辛散药:荆芥、防风、(辛温)桑叶、菊花薄荷、牛劳子(辛凉)诊治体会临床诊治须掌握四点:1、急病急治,治不宜迟,迟则贻误病情。2、祛邪务尽,不留后患,否则反易转化为慢性喉病。3、因势利导,表邪从表解,汗之可也,里让热则清之,痰则化之。4、临证权衡,随病之轻重而疗之,表证偏重,应用七分表药,三分里药;里证偏重,则用七分里药三分表药,表里同治,解表不忘清热,清热不忘解表。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解表不可大发其汗,汗多则伤阴,宜徐徐汗透为止。* 清热不可过早,不可过多使用苦寒之品,若病情需要,亦宜中病即止。过剂反伤下气,致病难康复。* 风热邪毒,易耗伤阴液,

12、若病过二日,又宜加入一、二味养阴清热之品,固护阴液。*风热炽盛,既易伤阴,又易导致里结,宜通之。古谓“六腑以通为用”,腑通而邪无留居之地,而下泄,其病自愈。未进而结者,治宜清热降火,导热下行,保持大便通畅,务必使热毒下泄为宜。至于虚火喉痹急性发作之证,只要病机相同,归入以上各型,对证选方,同样有效。不过一般慢性病人,体质较弱,既有邪实的一面,以有正虚的一面,治当兼顾表证不可过汗,在主方中加入一、二、味扶正之品。更应注意解表及清热药不可大剂重剂,也不可久用。治疗:抗病毒药,配合抗菌素。局部口含。六、并发症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七、小结风热喉痹,症见咽部红肿疼痛,初起轻微,逐渐加剧,且干燥灼热,吞咽不利。舌千周质红,脉数。即急性咽炎,与古代的“喉痹”泛泛而论有所不同。初起为肺经风热,以肺卫表证为主,继而发展,表现则以胃腑热盛为主,治疗基本同风热乳蛾,但应注意临床上进行鉴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