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62728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1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重难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时空框架】22)年-H581年1618年-H907年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开始租调制三省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自主预习】1.概括察举制与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选官标准以及历史意义。2、归纳三省六部制的职能、特点、影响。3、概括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的内容与作用4、总结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主要内容,并用唯物史观评价两税法。5、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和选必一的内容,列举隋唐时期进行的制度创新并简要说明其作用。【预习自测】1、公元833年,尚书省曾

2、因“虫旱相因,恐致灾荒”而宣布取消第二年的春闱(春季的省试及殿试);但后来唐文宗念在各地举子们积极备考、立志报国的实际情形,下诏恢免次年春闱,只是将考期推迟了一个月。这一现象反映出科举制()A,实现了社会公正B.具有社会导向功能C.建立了文官政治D.杜绝了官本位思想2、唐开元年间,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A.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B.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C.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D.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3、公元780年,杨炎

3、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一举措()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4、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预习反馈】【课堂过程】一、选官制度材料一:科举

4、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上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彳句私舞弊之限制。材料二:十六至十八世纪,来华传教的传教士在回国后把科举制度介绍到了西方,十六世纪末的时候,欧洲人就已经对科举制度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了,他们对于这项制度倍加赞赏。伏尔泰曾说:“中国的官职由那些通过考试及第的人担任,中国由这些人治理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牛津大学教授纽曼也说过:“中国行政制度是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思考: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相比,说明科举制度

5、的历史进步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哪些合理内核?并说明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探究一:简要梳我E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朝代制度途径标准选官权西周至春秋春秋战国秦两汉魏晋隋唐至明清思考:1、通过表格,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2、以国家治理的视角分析说明选官制度的重要性。二、三省六部制 探究二: mJS M(BV)大夫 MBBB ),少尉“产 洎内史HRMB -e露 泉正事 太仆ls S中电 MMn汉朝:中外朝制起草诏令IMl东汉尚书台,I 、,I 、尚书台) 【知三公,忡台邮C尚宫省T负责执行封驳审议Q皇帝隋唐:三省六部制表示

6、上下隶属关系 一表示政令下达程序尚3省IZ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思考:1、从中朝到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二结合汉至唐中枢机构的发展趋势,如何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三、赋税制度材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田租)粟二石,其调(户税)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指国家无需征发力役)则收其腐(以纳绢、布代力役),每日三尺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贵族官僚可免除力役)。”,摘自唐六典尚书户部材料二:唐朝鼎扇时期部分地区户 口统计表754年唐朝后期部分地区户口统 计表807年如图

7、是唐朝不同时期户口数统计表材料三: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藉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唐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思考:1、根据所学,梳理魏晋到隋唐赋税制度的变化2、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的租庸调制在赋税征收和力役征发上的规定。3、在政事堂会议中,宰相杨炎针对当前户口变化,想推行赋税改革,请你根据材料二三为他准备一份提纲。(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当堂自测】1、西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

8、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B.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2、唐公主之子刘得仁,出入考场三十年而无功名,尝自言道:“外家虽是帝,当路且无亲。”唐宗室子弟李洞,在昭宗时屡次应考却榜上无名,于是写下“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的伤感诗句。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A.导致士庶矛盾尖锐B.受学以致用原则制约C.相对客观公平公正D.有利于选拔才学之士3、唐朝中后期,看重文章词华的进士科地位超越了明经科,许多寒庶子弟因而置身高官,而一些擅长儒家旧学经术的山东土族“转成孤寒之族”。由此可知,唐朝中后期(A.儒家思想受到佛

9、道冲击B.选官取士标准不够合理C.土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断D.科举制有助于阶层流动4、唐会要记载,开元三年六月,玄宗下诏,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唐玄宗的做法旨在()A.提高地方官员地位B.增强官员执政能力C.实现地方吏治清明D.促进官僚队伍流动5、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基础上,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主要由皇帝亲自主持集体商议,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变()A.加强了皇帝独裁权力B.提高了尚书

10、省的地位C.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D.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6、两税法是古代中国税制史上的重大改革,标志着古代税收从以“税人”为核心转向以“税地”为核心。推动这一转变最重要的因素是()A.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B.安史之乱使百姓大量成为流民C.“履亩而税”理想的贯彻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租佃制发展【课后巩固】1 .(2022湖南高考3)据下表可知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2、(2021江苏高考3

11、)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3、(2020山东高考)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学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4、(2018全国

12、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鸳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5、(2021重庆高考3)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李国通”判字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农民经济负担减轻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C.官员特殊权益消失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6. (2023济宁一模)780年,唐政府开始实行“两税法”,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统一规定夏税

13、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929年,后唐明宗首次改进两税法,规定辖区南部黄淮地区夏税自五月十五起征,八月初一纳足;最北部地区自六月十日起征,九月纳足。这一调整有利于()A.简化税收程序B.减轻农户负担C.增加政府收入D.发展商品经济7. (2021北京高考-2)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Ii is门下真富#姓什.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A.B.C.D.8、(2023山东济南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朝后期中央财税问题材料一是岁(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

14、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上之,总计天下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县千四百五十三。其凤翔、廊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外,每岁赋税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一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材料二唐朝地方建制与财政划分(810年)据英崔瑞德剑侨中国隋唐史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唐朝的中央财税征收状况进行解读。参考答案【预习自测】BDCB【当堂自测】DCDBCD【课后巩固】ABDCDBD8. 状况:在唐代后期,江淮八道(或:浙东、浙西等八道:东南地区:南方地区)成为中央财赋倚重的核心区域。原因:从北方社会形势和原有财税征收格局变化角度分析。如:安史之乱导致北方地区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由于薄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部分原来中央财赋倚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断绝对中央的贡赋;其余部分地区不定期填纳贡赋;国家盐铁税的征调受到严重影响。从南方社会形势和江淮地区特殊地位角度分析。如:江海地区未遭战季直接破坏,经济发展较快,国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淮地区为国家直接控制区域;地接运河,南北交通便利。从财税状况折射出唐朝统治走向衰落的角度作答。如:中央集权的削弱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