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43814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人们每天都能听见各种声音,对声音可谓是非常熟悉了,但此时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等与声音有关的问题,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 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等不同。科学思维* 能根据声音的来源不同,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探究实践* 给听到的声音分类,并用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听到的声音。态度责任* 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教学重难点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难点给听到的声音分类,并运用科学词汇描述听到的声音。教学准备

2、教师准备PPT课件(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闪烁的小星星或其他一段乐曲的音频资料及其乐谱)、班级记录表等。学生准备录有各种声音的音频资料、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导入(3分钟)1 .同学们,刚才我们的教室里还是很热闹的,现在怎么安静下来了?(上课了)2 .你怎么知道上课了呀?(听到了铃声)3 .新学期的第一课即将开始了。让我们先用热烈的掌声为自己加加油吧!(学生鼓掌)4 .下课的吵闹声,上课的铃声,热烈的掌声我们身边到处充满着声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声音的奥秘吧!(板书课题)通过“听听声音”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声音,并对声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听声音(15分钟)活动

3、一:描述听到的声音。1.教师: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中,通常有高、低、强、弱(边说边演示)的不同。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悦耳来形容动听、好听的声音,用刺耳来形容难听或听着让人不舒服的声音。接下来,请大家试着描述听到的声音。2 .播放音频,引导学生说一说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并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科学词汇进行描述。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提炼,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二、听声音活动二:给听到的声音分类。1 .教师:请大家看看“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上面记录的都是我们刚才描述过的声音,你们能给这些声音分分类吗?2 .布置任务:给刚才听到的声音分类。(提示

4、学生按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分类)3 .小结:我们听到的声音中,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悦耳的、也有刺耳的,它们可以由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的世界可真奇妙啊!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倾听、感受周围的各种声音,学会辨认和描述听到的声音。三、回忆与交流(10分钟)1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知识呢?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知识呢?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吧!2 .学生将已经知道的知识和还想知道的知识记录在“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中,并和同组同学进行交流。3 .教师出示“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的班级记录表,组织学生汇报,将学生知道的和想要知道的关于声音的知识或问题分别记录下

5、来。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前概念、关注了声音的哪些内容,为本单元后面对声音各个问题的研究活动作铺垫。四、听乐曲(10分钟)L今天的学习任务大家完成得很不错,老师将一首闪烁的小星星送给大家,希望每个小朋友都像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教师出示曲谱,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哼唱)2 .让学生唱出乐曲中的音符,同时用手势比画出音符的高低(手掌向下向前伸出,随着音符的高低上下移动),并逐句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也可以让学生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乐曲中声音的变化。3 .教师小结: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体验。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逐一了解声音的奥秘。用音乐首尾呼应,利用课件播放闪烁的小星星,

6、让学生体验到声音发声的奇妙,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声音的探究欲。板书设计听听声音动物发出的高、低声音的分类自然界发出的声音的描述强、弱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悦耳、刺耳【教学反思】这节课中,一方面我用生活实际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各种声音出发,引导学生用心倾听各种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从而思考并提出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利用两个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一是让学生自己描述声音的特点,二是让学生对听到的声音分类,学生从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声音的变化。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课堂组织上还不够紧凑和老练,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和培养提高。在

7、播放闪烁的小星星时,由于自身专业的限制,对音乐音阶等知识了解较少,对上课有一定的影响。在以后的空余时间要多补充一些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面。第2课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在平时生活中他们关注的往往只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如敲打、碰撞、摩擦),而忽略了发声物体本身的变化,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能力。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各种发声物体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思维* 对比分析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尝试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8、探究实践* 在观察物体发声的活动中,能用简单图画、文字和动作来描述声音的振动状态。态度责任* 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难点能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观察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锣、竖笛等。学生准备鼓、钢尺、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音叉、几粒豆子或细沙、装有水的水槽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3分钟)L听听声音: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2 .

9、找出一些发声物体,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怎样的。3 .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在汇报时可以简单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有认知,至于这些认知是否正确,可以在接下来的活动中用实验验证。二、探索(20分钟)活动一:制造声音。1.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声音:出示音叉、橡皮筋、钢尺、鼓。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2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发出声音。3 .小组汇报,交流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4 .追问:现在你们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的想法还跟原来一样吗?5 .学生再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找相应的证据。1.让学生通过亲自实

10、践来揭示声音的本质是最好的办法。二、探索活动二:观察正在发声的物体。1.观察明显振动的物体。(1)教师利用橡皮筋、钢尺制造声音(弹拨橡皮筋、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同时出示记录单,请学生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2)小结: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称为振动。2 .观察振动不明显的物体。(1)音叉和鼓的振动现象不明显,有什么办法证明它们也在振动吗?(辅助材料:泡沫粒、装水的水槽、系线的乒乓球)(2)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放大音叉和鼓的振动现象。3 .播放音叉、橡皮筋、尺子、鼓在振动时慢动作的动图,提问:你能说说它们在发声时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吗?(都在振动)4 .再一次提出问题:通过刚才

11、的探究,现在能说一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2.通过几个探索活动,学生观察总结出这些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从而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三、研讨(10分钟)1 .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1)出示锣,师生合作演示:如果正在发声的锣停止振动,声音会怎么样?(声音会停止)(2)小结:看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2 .利用“振动产生声音”这个观点,你能猜测一下竖笛是靠什么振动产生声音的吗?让我们拿出一支竖笛,感受一下它是怎样产生声音的吧!引导学生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没有证据的观点不能轻易相信。四、拓展(5分钟)L教师

1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人类自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提出问题: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里?2.学生用手指轻轻按压喉咙处,同时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上传来的振动,从而认识声带振动发出声音。探究的过程由外部的宏观现象拓展到我们身体内部,将振动产生声音的知识进行迁移。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找到了什么证据?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教学反思】在教学课本中的四个实验时,有的物体振动现象明显,有的物体振动不明显,我进行了分组探究,学生也都感觉到了振动现象。但由于前概念的影响,在完成课本中的四个实验后,仍有少部分学生觉得是力(敲打、碰撞、拍打)产

13、生了声音。针对这一问题,我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感知锣发声的过程,停止敲击时,仍然有声音。这一实验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打、碰撞、拍打是产生声音的外在条件”。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虽然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声波”和“声音是通过波的形式传播的”等概念的理解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 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知道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不同。科学思维* 通过水波、声波的类比,概括出声音的传播方式。* 用列举和对比的方法,分析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

14、探究实践*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比较不同物体中声音的传播效果。* 描述声音传播的特征,并尝试研究声音在更多物体中的传播现象。态度责任*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难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对比实验中对条件的控制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玻璃罩中的闹铃实验装置。学生准备音叉、水槽、木质米尺、棉线、记录表、土电话材料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3分钟)L教师走到教室中间,敲击音叉并发出声音。然后提问:你们都听见声音了吗?声音又是怎样传到你耳朵里去的呢?这说明了什么

15、?2 .学生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解释。3 .教师: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且要靠物质传播。(板书课题)先让学生回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再引导学生去关注声音传播的问题。二、探索(20分钟)活动一:声音在空气中传播。1.出示“玻璃罩中的闹铃实验装置”(没有实验装置的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料),演示实验,并简要介绍。(1)师生小结传声路线图:闹铃一空气一玻璃一空气一耳朵。(2)打开抽气机,慢慢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学生仔细倾听闹钟声音的变化。(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听不见)(3)关闭抽气机,打开进气阀,再次倾听闹钟声音的变化。(又能重新听到声音)二、探索2.学生解释观察到的现象,确认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活动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1.教学课本中敲击桌面听声音的实验操作。提问:你认为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