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融入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融入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融入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摘要:家国情怀浓缩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源泉,是思政育人的宝贵财富。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融入家国情怀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铸牢民族凝聚力、锤炼时代担当意识。本文在分析家国情怀价值意蕴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需要,从强化体系构建,实现教学内容一体化;优化教学创新,实现教学流程一体化;重视师资建设,促进教师队伍一体化三个方面,提出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融入家国情怀的具体策略。关键词:思政课;家国情怀;价值意蕴;一体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民族复兴离不开高素质人才,而家国情怀是人才培育的核心内容,将其与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相融合,既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人才战略的本质要求。通过研究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的家国情怀培育,将家国情怀贯穿融入思政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构建系统、完整、连贯的教育体系,有助于各学校培育有情怀、有理想、有温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一、相关理论概念(一)思政课一体化思政课一体化是突破大、中、小学的空间局限,构建一体化、系统化思政课程的重要方式,目的在于提升思政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连贯性,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推进强国建设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
3、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政教育关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育,具有发展性、渐进式特点,需要持续用力,要在大、中、小学统筹推进,而构建一体化体系,则是促进各阶段思政教育统筹结合的重要手段,能够实现各学段思政课之间的横向互补和纵向衔接,助力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二)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民族精粹,是爱国主义与文化传承的有效融合,与个体、家庭、国家息息相关。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解读家国情怀:第一,个体层面。孟子曰:“天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个体是家庭、国家形成的根源,个人情感影响家庭情况,家庭情况影响民族情怀,因此通过个体仁爱之情的培育可以营造良好的
4、社会环境;第二,家庭层面。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单位,“家和万事兴”充分说明家庭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第三,国家层面。“有国才有家,国昌民则胜”,国家为家庭、个体营造了良好环境,国家情怀始终影响着家庭、个人的情怀。总体来看,在不同时期家国情怀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同,在古代家国情怀更多地体现为个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近代中国支离破碎,受到西方列强瓜分,家国情怀主要表现为救亡图存;新时期的中国,和平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家国情怀主要表现为坚持党的领导,关心社会发展,关心家庭成员,对中华民族具有较高的认同感等。总之,家国情怀是由家庭、国家、个体聚合组成,个体仁爱促使家庭幸福美满,且对社会长治久
5、安作用显著,国家繁荣则为家庭、个体提供了更为广阔发展空间,三者相互融合、命运与共。二、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融入家国情怀的价值意蕴家国情怀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持久的历史情愫,其在学生的认知、实践中逐渐形成。将家国情怀融入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文化自信,帮助其铸牢民族凝聚力、锤炼时代担当意识。(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的自信,是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在推动民族发展、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是社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泉。思政一体化视角下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对增强其文化自信意义深远。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
6、时期对其开展家国情怀教育,能够根植爱国情怀,使之从小树立坚定的爱国精神,将小我融入大我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对其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借助先进的事例和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激发他们勇闯敢干的精神,使之直观看到革命英雄的伟大,体会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自信的提升;大学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通过对他们开展思政教育,并强化家国情怀培育,能够引导其从更高的层面思考自我与国家的关系,始终坚定国家立场,并学会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帮助其持续提升文化自信。(二)铸牢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是热爱祖国、追求“中国梦”、拥护党的
7、领导等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将家国情怀与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相结合,能够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对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民族共同体意志、弘扬民族精神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在家国情怀培育中,将“党史”知识融入其中,能够帮助各年级学生学习党的历史,深刻感知党的不易,铸牢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通过家国情怀培育,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拓展,引导其自觉将自我放在国家乃至世界大潮中去考量和思考,做好长远规划,更好地为民族做贡献,不断汇聚民族力量。(三)锤炼时代担当意识新的百年目标奋斗之际,将家国情怀融入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还有利于学生锤炼时代担当意识。例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借助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真实的
8、事件激励学生,能够帮助其更深刻地认识家国情怀,自觉将小家之情与大国之爱紧密融合在一起,激发使命担当;对于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在思政教育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国家发展与自身成长的关系,明白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主动为国家做贡献,自觉担当时代责任,为中华民族复兴续写新篇章。三、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一)强化体系构建,实现教学内容一体化1 .以“目标体系”强化政治认同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在确立家国情怀培育总体目标时要高屋建瓶,遵循“立德树人”的育人准则,激励学生自觉参与到家国情怀践行当中。在具体的家国情怀教学目标设定当中,要把握好各学段的学生特征,提高学生对家国情
9、怀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针对小学阶段,要注重家国情怀的启蒙教育,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何为家国情怀,如何践行家国情怀,初步树立家国情怀的意识;针对中学阶段,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牢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使命感;针对大学阶段,重点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感,提升学生认知理念,鼓励其将家国情怀与自我日常行动结合起来,做到努力工作,爱岗敬业,维护国家安全、民族统一,做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此外,要注重各阶段家国情怀目标体系的连贯,使整体目标符合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认知习惯和思想发展状况。2 .以“课程体系”延展认知维度与文化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不同的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加
10、多元、究杂、分散,这就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家国情怀素材,构建系统性的教材体系,以不断延展学生的认知维度,增强家国情怀的培育成效。具体要对不同阶段的思政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统筹布局,尤其是在内容选择方面,要进行实证调研,把握各阶段学生的行为特征、阅读习惯、思维特征,使家国情怀培育在循序渐进中得以展开。例如,小学生的思维相对较为分散,对连贯性事例的学习相对较为吃力,对此就可以构建专项家国情怀教育课程,开展专题教学,开设民族精神英雄人物共同体意识等课程,使学生在专项学习中深刻理解家国情怀,并坚定爱国理念;中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学习更倾向于事例性的研讨性教学,因此可以在保持原有思政教育课程
11、的基础上开设家国情怀事例集家国同构等课程,与思政课程穿插融合,每周安排两个课时的上课时间,由专业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研讨性学习中不断提升家国情怀的深度和广度;大学生对思政学习往往追求个性,且他们即将走入社会从事工作,因此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开设XX专业工匠精神教育党史教学幸福职业人等课程,使之通过系统的学习树立浓厚的家国情怀。(二)优化教学创新,实现教学流程一体化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家国情怀的培育不能固步自封,而要学会创新,根据各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搭建新颖的教学场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与兴趣。1.创新教学形式以往教师们在思政课教学中往往习惯于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以单纯地说教
12、方式渗透知识内容,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效率较低。对此,要努力创新教学模式,以有吸引力、有活力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课堂教学提供坚实保障。具体来看,在小学阶段可以多运用多媒体、探究式教育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直观看到家国情怀有关的内容,并通过探究学习,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将这种情怀根植于内心。同时,还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其他各科目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进行实践探究。并定期在学校开展以爱国教育为主的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等,内容选择方面要以当地红色文化、爱国名人等为主,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实现情感共鸣。在中学阶段,要多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校园网络平台等途径布置与家国情
13、怀相关的预习任务,并通过后台数据的分析,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和认知水平,就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制定课程设计方案;在课中,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以小组学习方式展开讨论,教师则做好课堂引导和方向把控,让学生成为思政课堂学习的主体,自觉认识、理解、深化爱国情怀;在课后,则运用网络方式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借助网络系统进行答题、练习等,实现学习过程的无纸化,更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此外,还要注重趣味性、时代性内容的渗透,将“建国大业、十月革命”等影视作品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并组织学生到当地的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开展以家乡变化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利用这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针对高校学生,要发挥“学
14、堂在线、雨课堂”等教学工具的优势,利用电脑、手机等工具开展课堂随机测试,掌握学生对家国情怀等知识的理解状况,也可以推荐一些自主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要着重提高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同感,将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当中,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当地老革命参与学校思政教学活动,以构建特色思政教学体系,打造“大思政”教学格局。总之,要积极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爱国情感。3 .创新教学环境及评价机制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还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评价机制,学校要自觉改善教学环境,健全评价机制。从内部设施来讲,
15、要积极营造以思政教育、家国情怀为主的教学环境,在教室中设立马列主义名人墙、名人名言、文化宣传墙等,打造文化氛围;从思政课堂布局来讲,要转变传统的模式,设置圆形会议桌、U型会议室等,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并在这种氛围中开展探讨性、竞赛式学习,比如举办以“红色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爱国教育”为主的知识竞赛等;从成果检验来讲,要构建多维评价模式,通过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途径提高评价的科学合理性,更好把握家国情怀的培育状况,并根据检验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三)注重师资建设,促进教师队伍一体化1 .以思政委员会为引领,塑造教师交流平台不同层次的思政教师教学水平和对家国情怀的认知
16、理解都不相同,这就要构建教师交流平台,通过交流平台推动思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形成一体化教师队伍。第一,实现管理协同。要注重顶层设计,地方可以构建统一的思政教学体系和交流平台,做好各阶段学校思政教师的统一管理,通过成立思政委员会引导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推动区域范围内思政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要利用思政委员会强化家国情怀教育工作,帮助教师们明确教学责任,积极落实教学任务。思政委员会要紧跟国家思政教育政策,利用平台开展与家国情怀相关的专题教育,明确各院校思政教育的职责,通过教学活动选拔一批具有示范性、代表性的优秀案例和教师代表,做好汇总、研判工作。第二,促进科研协同。科研成果是教师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们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对知识内容进行全方位地撰写、分析、搜集、整理等,进而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思政委员会应定期在平台中发起以家国情怀培育为主题的科研项目,引导各学段思政教师借助项目拓展自我能力、增加知识建构,并在交流中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