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包村干部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乡镇包村干部的调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县乡镇包村干部的调研报告乡镇包村干部是乡党委政府位于乡村工作最前沿的干部队伍,处于群众工作的第一线,身负着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使命,是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的“窗口”。在执行县委县政府方针政策,履行党委政府职能等方面起着具有“先锋队”的重要作用。近期,作者深入*县*乡采取查阅资料、座谈交流和实地了解等方式,对乡镇包村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一、乡镇包村干部现状分析(一)目前包村干部组成结构。1、乡镇组织基本状况。*乡下属19个行政村,包村干部共31人,其中包村领导12人,包村干部19人。45岁到60岁人员13人,占总体的41.9%;30到45岁人员8人,占总体
2、的25.8%,30岁以下10人,占总体的32.3%。乡镇干部存在缺员、空编现象,“一人站所”现象普遍。包村干部高龄化问题明显,出现断层现象。2、目前乡镇包村干部结构。第一类是参加工作时间不久的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工作知识面广、文化层次高,有着强烈的进取心,但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工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二类是50岁上下的老干部。这一群体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但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思想滞后,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第三类是事业编干部。此类干部数量众多,占乡镇干部的主体。因为编制问题,个人发展空间不足,往往会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消极应对。第四类是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工作变动性大,稳定性差,乡镇
3、工作作为解决就业的过渡性平台,想法设法谋求调动。实际工作中较少长时间驻村。3、包村干部文化层次。*乡包村干部包括大学本科学历的4人,仅占12.9%,专科学历的15人占48.4虬中专学历的12人占38.7%,知识面层次高低不齐。包村干部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层次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五年来*乡通过招录公务员、选调生、村官新增人员7人,3人被县直单位借调。(二)乡镇包村干部思想及作风现状:目前,*县*乡包村干部队伍精神面貌总体是积极向上的,能够适应当前各项工作的要求,但工作现状并不乐观。1、工作作风不实,驻村流于形式。乡镇包村干部工作包括签订各种“责任状”,承担各种“责任人”任务,要完成领导布置的
4、各项“中心”工作。随着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改善,村干部以及村民普遍反映包村干部下村次数少,时间短。一部分包村干部把下村工作为主变成“坐镇指挥”和“遥控管理”;调研工作走马观花、浮在表面多,扑下身子、解剖麻雀少;存在“走读”现象,驻村干部不住村,开展工作满足于当“邮递员”、传话筒、遥控器,干部找群众了解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少,群众出现问题找干部难。部分包村干部开展工作过于依赖村干部,甚至由村干部“牵着鼻子走”,包村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2、服务意识不强,为民办事不够。少数干部没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执行群众路线,不作为不担当,“只求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下村往往是“身下心不下”,深入基层时间短,
5、程度浅。真正倾听群众呼声较少,关心群众疾苦不够,作用仅仅停留在传传话、送送信、填填表上;不重实效重包装,做功不强唱功好,做的不多说的多。3、综治信访难度大,矛盾纠纷调处不及时。乡镇处于行政层级的最底层,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完成辖区内信访稳定任务。包村干部本应在化解矛盾、促进农村稳定工作中起到“减压阀”和“缓冲器”的作用,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治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形成“非访”、“越级访工目前,各个群体组织串联,活动频繁。极少数群众“信访不信法”,认为“小闹小得,大闹大得”。导致乡镇信访维稳矛盾多,压力大,难以寻找工作抓手。包村干部处在维稳工作第一线,直接面对行政村内重点群
6、体、重点时段、重点人员形成的巨大维稳压力。在“严防死守”的要求下,乡镇包村领导、包村干部对信访问题缺乏根本解决办法,造成自身精神和工作双重压力。4、工作效率不高,工作原则性差。部分乡镇干部由于思想观念、能力、政策水平、生活环境、驾驭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办事拖拉、推诿扯皮、工作效率低下,群众眼中事难办“真有其事”。熟人办事容易、群众办事较难。一些干部办事讲关系,存在“优亲厚友”思想,遇到矛盾往下压,遇到困难绕道走,承诺的事情不兑现,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二、乡镇包村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包村干部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1、部分干部自我要求不够高。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牢骚多
7、抱怨多、闯劲小真招少;遇到问题往外推、向上报;没有意识到乡村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没有意识到政府工作从管理向服务转化,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化,从取到予转化的新常态。少数干部思想观念陈旧,“等靠要”思想较浓,习惯当旁观者、“评论员”,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很少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甚至认为包村工作是“兼职二本部门站所工作是“本职。2、干群关系不密切。部分乡镇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也不愿到农村去,缺乏经常性的走访、经常性的联系。与自己所包村村干部多,群众接触少,甚至害怕群众,很少深入到群众之中;新形势新情况下,群众工作方法不掌握,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能及时发现和了解群众中的
8、矛盾和问题,致使部分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和化解,小事成大事,增加了解决的难度,群众意见很大。3、涉农业务能力不强。第一,涉农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到乡镇工作的人员,一线指导农村工作的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第二,乡镇包村干部对党在农村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农村实用技术掌握程度不够,技术水平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包村干部管理制度上的原因。1、激励机制不完善。包村工作任务繁杂、责任重大,但是相应的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适用性不足,推行力度不够,不能起到调动包村干部积极性,形成不了充满活力,目标一致,与组织价值观相符的乡镇包村干部队伍。导致一些包村干部产生消极应付思想,认为包村工作“干与不干一个样,干
9、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影响包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2、交流机制不完善。包村干部大都是乡镇一般干部,在同一乡镇、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较长,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减退,工作方法老化僵化,习惯于使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3、考核机制不完善。首先,乡镇考核工作定性多、定量少,以干部之间民主测评为依据,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次,各村面积大小不同、居住人口不同,存在维稳、环保、土地纠纷等不同问题,包村干部工作方法与工作任务不同,包村工作考核难度极大。在强大的问责压力下,部分乡村干部存在“少干少错,多干多错”的消极应付思想。三、对策及建议(一)加强包村干部教育1、提高包村干部思想认识,增强抓作风建设的
10、自觉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招,持久抓、见长效。将“两学一做”教育面向全体包村干部开展,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包村干部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2、严守工作纪律,履职奉献担当有为。包村干部要认真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乡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增强大局意识和纪律意识,切实提高执行力,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研究乡村新情况,解决乡村新问题,不断推动包村工作向前发展。包村干部要在攻坚克难上狠下功夫,敢于直面困难、正视矛盾,努力打开工作局面;要忠于职守,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禁止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不准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不得弄虚作假、谎报实情、搞形
11、式主义。3、强化乡镇包村干部涉农知识培训,提升服务三农能力。多措并举,加强积极开展乡镇工作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通过加强涉农知识的培训,切实提升干部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从而确保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落实乡镇干部培训经费,加强乡镇干部涉农业务知识培训。努力提高乡镇干部能力和素质。(二)健全包村工作机制。乡镇包村干部队伍建设要想有成效、获长效,必须要实行科学的管理,要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在工作机制制度创新上下硬功夫。1、强化激励机制。包村干部多层次的结构构成及不平衡的工作能力,做到“因人而异”,人尽其才,扬长避短,以激励其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于工作出色的包村干部进行适当的精神奖励及物
12、质奖励,如开展“十佳包村干部”评选活动,而对工作相对落后的干部进行谈心交流,更好地形成“能上能下”、“干好干坏”不一样的良好氛围。2、完善交流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一般干部的流转机制,对长期在同一乡镇、地域工作的包村干部实行异地交流或岗位交流。建立干部交流制度,形成奋发向上,克难进取的良好工作氛围,激活包村干部队伍活力。3、健全考核制度。考核要确保公开、公正、公平。要制定出硬性的考核内容,从村民代表、镇干部和镇领导三个层面加强对包村干部的考核,并从新农村建设、村务财务党务公开、信访稳定、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捆绑式考核,必要时采用“一票否决”机制,以提高包村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或采取集中考核的方式进行,由各村将考核材料统一上交乡镇党委集中考核。4、建立包村干部监督制度。乡镇建立有效的包村干部督查制度,设立包村干部监督考核记录,安排专人对包村干部下村情况进行督查。要推行包村干部佩证上岗和去向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要在各村设立包村干部办公室,公开包村干部的工作职责、去向安排及联系电话、照片等,便于群众进行监督。5、强化乡镇下属站所政务公开制度。积极落实便民为民服务措施,增强乡镇干部工作透明度,落实推行“首问负责制”和“日清日结制”限时办结制,让老百姓办事“最多跑一次二6、建立乡镇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增加农村办公经费财政预算,确保乡镇干部下得去、呆得住、干的好、流得动。强化督导检查考核,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