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小学校仪式教育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小学校仪式教育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小学校仪式教育研究秦一铭,李广,计宇(L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2.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吉林132022)仪式作为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之一,一直是文化的现实实践方式。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从古代的“礼制”到现代的“以德治国”,几千年来,利用礼仪、仪式来进行道德教育、行为养成被认为是生动有效的途径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是我国仪式教育根植的文化沃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研究仪式教育,能够为中小学校实施仪式教育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路径思考与现实借
2、鉴。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小学校仪式教育的应然取向我国仪式延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指纹”。仪式教育则是指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在特定场域中组织学生参与具有文化意蕴的行为方式与程序,促进学生认同传统文化、遵守行为规范、丰富情感体验、提升思想境界的教育活动。中小学校仪式教育应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教育理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区域仪式文化融合、学校个性打造与学生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发挥独特价值。(一)由“继承”走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小学校仪式教育,应在尊重与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诠释与合理化改造,力求不断革新中华优秀传统
3、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仪式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元素之一,具有“坚守一创新”的双面价值,即在重复旧的形式中注入新的内涵,产生新的社会功能2o如果中小学校不加思考地重复传统仪式的内容与形式,就会导致学校仪式教育长期停留在古板守旧与机械训诂层面。文化传承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只有通过创造性地继承和有继承地创造,才能使文化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得以统一3。因此,仪式教育应处理好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承的关系,汲取历史经验与理性智慧,在保持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特点不断创新与发展。第一,应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仪式文化精神。古代学校仪式教育中蕴涵着尊师重道、虚心向学、勤奋学
4、习等文化精神,学校应重新审视古代仪式文化精神在当今校园文化生活中的现实价值,合理筛选仪式教育中彰显的传统文化精神。第二,应持续完善传统文化中的仪式教育内容。仪式教育内容因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念、物质条件、风土人情等因素而呈现不同样态,学校应遵循仪式文化精神的价值引领,不断完善仪式教育内容。例如,释菜礼、束脩礼等古代学校仪式的程序较为复杂烦琐,可通过献茶、献花等仪式表达学子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感激之情。第三,应合理改造传统文化中的仪式教育形式。传统仪式教育中的某些形式与程序随着时代的发展已逐渐走向衰落,并被现代仪式教育所取代。学校仪式教育形式应根据时代需要与学生已有经验不断完善与改造。例如,古代释奠
5、礼中的三跪九拜之礼可采用鞠躬礼、拱手礼等仪式代替,以表达学生对至圣先师的崇敬。(二)由“适应”走向“融合”学校坐落于社区之中,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4。区域仪式文化中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与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引导着学校仪式文化的价值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小学校仪式教育强调中小学校要在了解并认同区域优秀文化的同时,根据学校历史文化特征有机融合区域仪式文化;如果学校忽视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一味对区域仪式文化特色进行适应性接受,就会导致学校在仪式教育中迷失文化方向。中小学校仪式教育在吸纳区域仪式文化时应关注如下三方面:第一,结合学校育人目标,严格筛选区域仪式的文化价值。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是展示社
6、区价值观的场合5。学校应充分了解区域仪式,依据学校育人目标导向对区域仪式的文化价值观进行严格筛选,确保仪式教育的正向育人功能。第二,立足学生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区域仪式的文化内涵。学校应全面了解学校历史文化与区域仪式文化,根据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深入挖掘区域仪式的文化内涵,找寻区域仪式文化与学校仪式教育的重叠区,实现学校仪式文化与区域仪式文化的共生发展。第三,依托区域仪式场所,共同建构仪式教育的文化场域。区域仪式活动中系统成型的仪式流程、宏大完备的仪式场所、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等均是学校仪式教育的宝贵资源。学校仪式教育应依托区域仪式场所,与区域专业人员共同建构仪式教育的文化场域,促进区域仪式文化与学
7、校仪式文化的融合,共同实现仪式教育的育人功能。(三)由“共性”走向“个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小学校仪式教育力求转变仪式教育的同质化问题,强调立足学校自身历史文化背景,打造学校个性化传统文化特色。如果学校不考虑本校现实情况,只将仪式教育理解为一套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与程序而进行机械模仿,就会导致仪式教育陷入“共性”的困境之中。学校仪式教育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呈现学校独有的文化风貌,成为学校文化的特殊“身份标识”6。这就要求学校在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区域仪式文化特色的同时,充分考虑本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建构具有学校个性特征的仪式教育。为此,需从如下方面寻求突破。第一,挖掘学校历史渊源,打
8、造校园仪式文化特色。校园仪式文化特色是仪式教育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典型标志。学校应在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区域仪式文化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并解读学校发展的历史文化渊源,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打造学校个性气质,全方位建构校园仪式文化特色。第二,明确学校教育理念,定制仪式教育目标。中小学校应在教育理念与仪式教育价值的统领下,结合育人目标与各学段学生认知发展特征,定制不同学段的仪式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第三,坚持守正创新原则,构建仪式教育内容。仪式是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7,承载着不同民族与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因此,仪式教育内容的构建应坚持“守正创新”原则
9、,既要遵循文化传统的规定,又要结合新时代特征、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历史文化传统进行适当调整与创造,构建具有学校个性特质的仪式教育内容。(四)由规约”走向“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小学校仪式教育,应注重将教师的外部监督转化为仪式教育的内在滋养,促进学生主动完善自身行为,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自觉蜕变。教师在仪式教育中扮演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角色,虽能履行“他者”身份的职责,却易于出现教师“自我”身份离场的现象,由此造成“教师缺席”的固化模式8。教师的外部规约与强制管理难以避免学生被动遵守秩序的现实困境,造成学生自觉意识不足、仪式行为不持久等问题。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感受仪式教育带来的文化滋养
10、与情感体验,明确自身作为引导者的身份属性,潜移默化地形塑学生日常行为、培养学生自觉意识。由“规约”走向“自觉”的仪式教育应注重如下三方面。首先,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强化学生自觉意识。学生的仪式行为始于模仿,学生在“复制”教师行为中记忆人物、事件、行为的图像以获得“实践性知识”,构成日后自觉遵守仪式化与社会性行为能力的基础9。教师应参与仪式教育的全过程,自觉遵守仪式秩序与行为规范,发挥自身榜样示范作用以提供正向引导。其次,讲解仪式行为内涵,增强学生价值认同。学生仪式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仪式行为背后蕴藏的深厚价值尚未理解,教师在进行仪式教育时应注重讲解仪式行为的内涵与意义,增强学生对仪式行为方
11、式的价值认同,促进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最后,持续举行仪式展演,培养学生日常惯习。仪式情境能够对学生的习惯性行为产生正向强化作用,使学生的身体表达反映在生活的常规性与惯习性之中,正如人类学家阿帕杜莱所言“通过仪式活动使之日常习俗化”10。仪式展演的持续举行能够强化学生规范仪式行为,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小学校仪式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的“礼制文化”创制于西周11。周代有“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12。五礼作为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延续至今,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进与发展不断丰富其含义与内容。学校传统仪式通常涉及“吉礼、宾礼、嘉礼”,通过显性仪表行为之
12、“礼”与隐性道德精神之“义”,引导学生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由此明确仪式教育深层次的精神境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吉礼:祭祀仪式与诚敬文化吉礼是连通个体与自然的祭祀礼仪,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礼有五经,莫重于祭J(礼记祭统)“祭”是“礼”的核心要素之一。古代学校的“吉礼”具体包括释奠礼、释菜礼、束脩礼等。现代学校“吉礼”通常包括祭奠先师孔子或古代先哲圣人所举行的祭祀仪式,如祭孔礼、祭扫礼等。祭祀仪式以“通神明之德”为精神内核,以协调“天人关系”为基本功能,通过古典乐曲的演奏、象征性文化符号的展示、祭祀程序的推演等仪式文化情境实现学生在意识与
13、精神层面与天地自然建立感通。“诚敬”是祭祀礼仪的基本规范,是祭祀者至高精神境界的心理反应,也是祭祀仪式力求实现的社会价值观。祭祀仪式中“感于神明”的人文精神赋予祭祀独特的神圣感,启发学生体悟到祭祀仪式是天人相通的基本法则与行为方式,指引学生以虔敬的心理状态遵守祭祀仪式的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在祭祀仪式中通过观摩仿古释奠礼表演、参加传统艺术表演、参与集体默哀等方式,能够深入体验精神感通的神圣场域、充分感受尊师重道与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从而增强传统文化归属感、涵养诚敬内在品质。(二)宾礼:交往仪式与敬慎文化宾礼是建构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交往礼仪,是个体之间联络情感、维系社会关系的主要方式。春秋之后“宾礼”
14、适用范围扩大,在主宾与师生之间广泛使用。在本研究中,“宾礼”是指学生与学校教师、校外宾客、家人、朋友等个体或群体之间相处时所施行的交往仪式,如拱手礼、鞠躬礼等。交往仪式是贯穿人生始终的基本礼仪,蕴含群己概念的辩证关系,要求学生以内在的德性涵养规约外在的道德实践,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敬”是交往仪式中应有态度与内在准则,是施礼者发自内心的情感寄托。礼记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交往仪式的核心要义是“慎独”,即诚心、敬畏、谨慎地施行礼仪,以内心之德导引自我举止符合礼仪规范,以高度自觉的心态践行礼仪行为,以规约自身礼仪行为建构自我主体价值。交往仪式能够引导学生以谦卑、平
15、和的心态面对社会伦理关系,明确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敬客人、友爱同学的应然之理。中小学校应结合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对交往仪式进行创造性发展,打造具有学校独特文化标识的仪式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之广泛应用交往仪式,从个体方式的文化表达中建构群体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群体凝聚力。(三)嘉礼:成长仪式与生命文化嘉礼是沟通个体与自我内心世界的成长礼仪,是个体对自我角色转变的认知与觉醒。周代嘉礼为饮食、婚冠、宾射、飨燕、服腌、贺庆六类,为亲睦兄弟、朋友、宾客与邦国万民的仪式,通常包括养老礼、视学礼、乡饮酒礼、相见礼等。现代嘉礼已扩充内容并扩大对象,包括就职、抚幼、婚礼、学礼、考试等。本研究中“嘉礼
16、”是指由学校举办的,庆祝学生走向人生新阶段的成长仪式,如开笔礼、毕业礼、成人礼等。成长仪式是学生面对自己人生阶段转换的重要节点,是对生命形态转折的自我感知与文化体验。中小学生处于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开始思考“我是谁”等诸多人生问题,逐渐受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成长仪式为学生提供具有文化秩序的社会情境,身临其境地体验成长仪式中具象化的生命文化,引导学生在时空穿梭中生发情感共鸣,唤起对学生自我生命价值的感性认知与精神意识的理性觉醒。这种省察能够促使学生正视自我身份属性的自然转变,感悟不同角色中所承担的责任使命,逐渐产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的文化意识。中小学校应对传统嘉礼进行发展性传承,既注重保留古代学礼的基本仪式流程,又注重传统乐曲与现代舞蹈的多样融合,在富有情绪渲染与秩序法则的成长仪式中唤醒学生感知生命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建构规范思想行为的自觉意识,从而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感恩思报、明确自我生命价值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