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笔记.docx(8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先秦、秦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脉经:晋代王叔和
2、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3)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
3、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4)近代和现代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人是一个有机整体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辨证:
4、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论治: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症”、病“证”的区别联系: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
5、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精气学说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机:指气的运动。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二.阴阳学说(1)概念阴阳:是
6、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的基本特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阴阳的属性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相关性阴阳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的可分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性。(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指阴阳二
7、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阴阳的消长平衡消,即减少;长,即增加阴阳消长是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的事物可发转化为属阴的事
8、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O(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三.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各自的特性:木的特性:生长、柔和、曲直火的特性;温热、上升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金的特性:沉降、肃杀、收敛水的特性:滋泗、下行、寒凉、闭藏事物的五行归类归类的方法:a.取象比类法:找出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特有征象,然后进行比较,将相互类似的事物归成一类。如;东方与木:日出东方,东方乃太阳升起的地方,木有升发特性。故东方归属木。b.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某事物的特性(或五行归属),推测联系与已知事物有较为密切的事物,然后归纳在一起。已知肝属木,由于肝合胆,
9、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与目。因此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常见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相生:a.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滋生、助长和促进关系。b.相生顺序:木T火T土T金T水T木C.相生之间的关系母子关系五行的相克a.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依次克制,制约的关系。b.相克顺序:木(克)T土(克)T水(克)T火(克)一金C.相克之间的关系“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二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a.生中有制:水生木,木生火,水克火b.制中有生: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相乘、相侮解释
10、疾病的某些病理现象a.五行的相乘b.五行相侮C.五行母子相及:(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一 .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之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二 .人体之精的代谢(一)精的生成1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因为它与生俱来,故谓之“先天之精”。2 .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物,由脾胃等脏腑吸收水谷中的精华物质所产生,故又称“水谷之精、水谷之精以与津液相融合的液态形式由脾气转输到全
11、身各脏腑五体官窍,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谓之“后天之精二(二)精的贮藏与施泄1.精的贮藏人体之精分藏于脏腑,但主要藏于肾中。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分比例的不同。3 .精的施泄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一是分藏于各脏赚之中,滋润、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三 .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四 .人体之精的分类从来源上说,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从分布部位上说,有各脏腑之精;从特殊功能上说,有生殖之精。第二节气一 .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
12、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 .人体之气的生成(一)生成之源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以及由肺肾吸纳的自然界的清气。(二)相关脏腑功能人体之气的生成虽然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但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2 .脾胃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胃司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为水谷之气而布散全身,成为人体
13、之气的主要来源。3 .肺为生气之主肺主呼吸之气,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人体之气的生成及代谢。肺又主司宗气的生成。宗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一)气的运动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作气机。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3气机调畅的概念: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4气运动的意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5.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五脏: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
14、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六腑:以降为顺。总体是降,降中寓升。脏腑之间的关系: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心肾相交。(4)某一脏腑:其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体,如肺之宣发肃降、小肠之分清别浊等等。总之,脏腑之气的运动,在生理状态下体现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和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规律。(二汽化1.气化的概念:人体气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2.气化的形式:人体气化的基本形式是:人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包括精微物质与能量
15、之间的相互转化)举例。四、人体之气的分类(一)人体之气(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1.元气(1)基本含义内经称为“真气”,难经又称“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2)生成与分布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生理功能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4)征象元气旺盛,则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正常,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协调,身体健康、活力旺盛,延年益寿;元气衰弱,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减弱或失调,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甚至夭折。2 .宗气基本含义又名“大气”、“动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