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中医基础必记.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664974 上传时间:2024-11-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必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必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必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必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必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必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必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必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必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必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必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综合中医基础必记.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总论1 .中医学是发祥和成熟于中国,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2 .整体现念整体,即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3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4 .症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的主观异常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体征。5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6 .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祈、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

2、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7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同。8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1 .气(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木原。2 .精气学说(古代哲学)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3 .精(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精的基本概念有二:一

3、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木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4 .气化(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气化指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5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人类生命产生的本原。6 .神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一切生物及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7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8 .阴阳学说属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是以阴阳对立统一理论,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

4、观和方法沦。9 .阳化气指在阳的作用下,物质从有形蒸腾气化为无形的过程。10 .阴成形指在阴的作用下,物质由无形之气凝聚成有形之物的过程。11 .阴阳交感指明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12 .冲气指运动着的和谐之气。13 .阴阳对立对立:是指处于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相互斗争。阴阳对立,即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即阴阳制约。14 .阴阳消长指对立着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它们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着相对的平衡。15 .阴平阳秘即阴阳平秘。平,饱满之意;秘,即秘密、潜藏。阴平阳秘,即阴阳充盛,相互潜

5、藏而不外亢。16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即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依据,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立者的另一方单独存在。此外,还含有共同促进、共同衰退之意。也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17 .阴阳转化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18 .垂阴必阳指阴阳转化的机制。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谓阴气过共,可以向对立面阳的方面转化。19 .重阳必阴指阴阳转化的机制。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比的条件。谓阳气过共,可以向对立面阴的方面转化。20 .阳

6、胜则阴病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21 .阴胜则阳病阴,指阴寒;阳,指阳气。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而出现各种阳气个足的病证。22 .阳病治阴阴偏衰产生的虚热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阴)。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阳病治阴。23 .阴病治阳阳偏衰产生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阴病治阳。24 .阴中求阳治疗阳虚证时,在补阳剂中,适当佐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25 .阳中求阴治疗阴虚证时,在补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26 .阴损及阳当阴精亏损到一定程度时,就

7、会累及阳气,使阳气生化无源。导致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27 .阳损及阴当阳气虑损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累及阴精,使阴精化生不足.导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28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29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30 .五液汗、涕、泪、涎、噬五种液体。31 .五色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32 .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个感觉器官。33 .五体机体的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组织。34 .五志怒、喜、思、忧、恐五种情志变化。35 .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36 .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

8、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37 .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事物必须有克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38 .相乘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39 .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40 .五行学说属古代哲学范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41 .木日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树木树干能屈能伸、向上向外舒展的状态。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42 .火曰炎上炎,热也;上,向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

9、、向上升腾的特点。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43 .土爰稼稽春种曰稼,秋收曰稿。“稼稿”,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44 .金曰从革从,由也;革,变革。“从革”,即说明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革土生金)。金之质地沉垂,且常用于杀戮,因而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45 .水曰润下润,滋润:下,下行。“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滋润、向下、寒凉、闭藏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46 .母病及子是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传变。疾病的传变由

10、母脏传及子脏,谓之母病及子。47 .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是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传变。疾病的传变由于脏传及母脏,称为子病犯母。48 .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因补母能令子实(母能生子),故虚则补其母。49 .实则泻其子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因泻子能令母虚(子盗母气),故实则泻其子。50 .滋水涵木即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51 .益火补土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虚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52

11、.培土生金即用补脾益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主要用于肺气虚弱或肺脾两虚之证。53 .金水相生亦称滋养肺肾法。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故补肺阴即可以滋肾阴。肾阴是五脏之阴的根本,滋肾阴又可以达到补肺阴的目的。故金水互生以治疗两脏之阴虚。54 .抑强扶弱是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抑强”主要用于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抑其强者,则弱者功能自然易于恢复。“扶弱”主要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助弱者,加强其力量,可以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55 .抑木扶土是疏肝与健脾相结合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治法,乂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56 .培土制水是以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

12、聚为病的一种治法,乂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57 .佐金平木是辅佐肺金以制肝木的一种治法。此法适用于肺虚无力制肝而肝旺者。58 .泻南补北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第二章藏象1 .藏象即人体内在脏腑的形象及其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2 .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3 .心主血脉指心气与脉气相通,心具有生血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营养全身的作用。4 .心藏神指心具有主宰脏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主精神意

13、识、思维活动的作用。又称心主神志。5 .神在人体,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6 .心在体合脉心脏与脉管相连,心脉之气相通,在心气的推动下,二者相互配合以完成血液的正常运行。7 .心之华在面华,光彩之意。即心的精气的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8 .心在液为汗因心主神志,精神情志而引起的出汗与心直接相关;汗为律液所化,津血同源,血汗同源,心主血,放称汗为心之液。9 .心开窍于舌乂称舌为心之苗。心之本脉系舌根,心之气血通于舌,舌主味觉和言语的功能赖心主血脉及心神的荣养和支配,故称。10 .心在志为喜喜是以心之气血为

14、物质基础,经心气之气化作用而表现于外的一种情感反映。心气有余则喜笑不休,心气虚则易悲忧,故称。11 .华盖指肺。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故称。12 .娇脏指肺。肺通过口鼻和皮毛宜接与外界相通;且肺朝百脉,他脏之邪可通过经脉传至于肺;而肺叶娇嫩,为清虚之体,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称。13 .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均由肺所主持,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14 .肺主呼吸之气指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吸清排浊,吐故纳新,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15 .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尤其是宗气)和调节气机的作用。16 .肺主通调水道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15、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远行和排泄具有疏通调节作用,乂称“肺主行水”。17 .肺为水之上源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使水液经肺气推动而下输于肾,故称。18 .肺朝百脉即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会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布到全身。19 .脉主治节指肺通过治理调节气机而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20 .肺性清肃清肃,即清洁、肃清。指肺具有肃清其本身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洁净、通畅的特性,是保证肺气宜降运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21 .肺在体合皮指肺宣散卫气和津液温润皮肤;皮肤之汗孔可随肺气宣肃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助肺司呼吸之功能。22 .肺之华在毛肺输布精气,充养于皮肤之毛发,故其精气盛衰、功能强健与否可从毛发之荣枯反映出来。23 .气门即汗孔。因汗孔有随肺气的宣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作用,故称。24 .鬼门即汗孔。鬼,古通魄,肺藏魄,肺气通于皮毛,汗从皮肤而出。称魄汗。汗孔则称为鬼门。25 .玄府是汗液排泄的孔道,又称气门、汗孔。因其细微幽玄不可见,故称。26 .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为呼吸气出入之通道,其通气与嗅觉必赖肺气的和利,故称。27 .肺在液为涕涕为肺之阴津所化,赖肺气宣发至鼻窍,以润鼻,肺气敛肃使涕不外流,故称。28 .肺在志为悲忧悲为肺之精气气化而表现于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