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求》载“王商止讹”典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求》载“王商止讹”典故.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蒙求载“王商止讹”典故一、典故及其语义典故:王商止讹。语义:原指西汉名臣王商止息谣言,稳定社会,安定民心的故事。后用以表示谣言止于智者,歌颂临危不惊,沉稳善断的有主见的人。(汉丞相王商)出处:1、东汉,班固汉书王商传,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蹦,老弱呼号,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全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日:“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平和,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数称其议。2、唐
2、李瀚蒙求,桓谭非谶,王商止讹。二、王商年少入仕,成帝丞相王商(?一前25年),西汉成帝时丞相,琢郡蠡吾人,字子威。宣帝二舅王武之子,嗣位乐昌侯。宣帝时,年少入仕为郎,以小表叔身份,官任太子中庶子,主持东宫事务,陪伴辅佐失恃太子刘爽。王商,英俊魁伟,仪表堂堂,壮美出众,非同常人,甚得家族遗传基因,颇有其姑王翁须颜值。史载公元前25年,成帝时,复娶昭君的匈奴王,复株累单于赴京朝觐,在未央宫拜见天子,丞相王商坐旁陪同。当单于参拜到丞相时,王商依礼站起来,离开席位,和他交谈,单于仰首,才看清丞相。他见丞相体魄健硕,庄严大方,气场慑人,恭恭敬敬地倒退着,仰视答话,非常敬畏。事后,皇上称赞说:“王丞相,伟
3、丈夫,真不愧我大汉丞相!”王商,行为端正,品德高尚,口碑甚佳,吏民景仰,都认为他,品行可以勉励群臣,仁义可以淳化风俗,肃敬厚敦,是正义和忠厚的化身。(王昭君画像)元帝刘爽时,任右将军、光禄大夫,以外戚重臣辅佐朝政,拥护与扶助太子刘鹫,深得元帝信赖,太子尊敬。成帝刘瞥时,改任左将军。前29年,丞相匡衡免职,王商继任,为相五年。其时,成帝大舅王凤,任大司马大将军,行为骄纵,专权横行。他因王商正派,工作认真,朝议时,又常不阿附他,十分憎恶,甚至不惜攻讦。成帝也无奈,都是亲戚,只好两边捂着护着。王商当丞相期间,受理过王凤姻亲、琅珊郡太守杨彤渎职案件,王凤说情,王商不理,奏请免职。于是,王凤搜集王商家内
4、秘事,弹劾反击。而成帝则认为,这些都是私密事,清官也难断,就没放心上。先前,王太后曾经召见王商,询问他的女儿,想纳为皇妃。可是,当时女儿病了,他便以实相告,没有让女儿进宫。这时候,他遭攻讦,皇上却宽容他,他心存感激,同时,皇上正富于春秋,又还没有后嗣,于是,他通过皇上新宠李婕妤,让待嫁的女儿进宫,献纳为皇妃。他心想,你王凤是皇上大舅,而我却是皇上老岳父,你怎奈何我?可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很苍凉。不久,发生一件大事:日蚀出现了!那时候,没有科学的天文地理知识,面对大自然伟力、神奥天象,人们恐惧颤栗,认为是阴阳失调,生生地把自然现象,硬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日蚀、地震、山崩、洪水,都看成
5、是上天示警,警告朝廷做得不好,不是皇上做了错事,就是宰辅违法乱纪,扰乱天和,触怒神灵。人们当然不敢归罪皇上,说他如何昏庸萎靡,耽于酒色,致使外戚专权,国势日衰。于是,王凤认为除掉政敌机会到了,便纠集太中大夫张匡,拉拢皇上近臣史丹,连连奏章,弹劾王商,一致指出,上天示警,罪在丞相。他们揭发王商,为相五年,没听说他,有诚恳的劝诫、良好的计谋,却只有他,不忠的行为、邪行的歪道。他家有不德,人有罪愆,职责衰退,恶行彰明。他们还揭发,当初,王太后欲纳王商女为妃,他以女有疾不奉诏,如今,却主动献女为妃,实为居心叵测。古有吕不韦献赵姬于秦王、春申君送李环给楚王的故事,现有王商遭弹劾,心怀怨恨而献女,奸诈机谋
6、无法揣测,实在有损皇上大德,当是为九鼎断足、社稷倾覆的征兆。于是,他们做出结论:如不惩办王商,堵塞奸邪之路,那么日蚀还将频现,天下将面临无法防止的灾祸。左将军史丹,是王商的儿女亲家,为女儿事,最近刚与王商反目,他受王凤拉拢,也趁火打劫,呈上奏章:王商位列三公,爵封列侯,为天子之师,却不遵法制扶主,谄媚以托私欲,邪道以扰朝政,为臣不忠,欺主不仁,应为死罪。他的奏章,虽然空话连篇,但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制造了舆论,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成帝敬重不商,也知张匡他们阴险,可是又昏庸无比,禁不住王凤催迫,仍下诏书:有人告发,王商为臣不忠,家有罪愆,不思悔过,反而心怀怨恨,朕很伤心,但不忍交官法办,赦
7、免王商罪过,收回丞相印信。罢相的第三天,王商怒火攻心,旧疾发作,呕血不止,而滥然长逝。死后,仍赐恶谥戾侯。王凤还指使人,要求撤销王商封地,成帝不许,让其长子王安继承乐昌侯爵位。王商死后,仍有日蚀、地震,有人上书,为王商鸣冤叫屈。可是,王凤一手遮天,他扣下了奏章,还把他们都除掉了。(汉成帝和皇后赵飞燕姐妹)三、“王商止讹”典故本事成帝建始三年(前30)秋,京畿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大雨连天,道路积水。这一天,京城百姓,突如其来,无故相惊,大家疯狂传言,说是洪水马上来临,将要淹没京城;百姓惊恐,仓皇逃避,胡乱奔跑,拥挤践踏,老人呼叫,小孩哭喊,长安城内,一片混乱。成帝亲临前殿,主持御前会议,商讨应
8、急措施。大将军王凤,轻信谣言,率先发言,提出对策,他说:洪水将至,应紧急避祸,我的安排是,有限的船只,专供太后、皇上,以及后妃专用;官吏、市民一律登上城墙,躲避洪水。大臣们纷纷表态,一致同意王凤的提议。当时,只有左将军王商,独自一人,力排众议,他说:“自古以来,最没有德政的国家,也没有洪水淹没城郭的事。如今,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凭什么会有突发洪水,一天就能淹没都城呢?这一定是路途传闻,闾巷谣言,大家以讹传讹,无翼而飞,三人成虎罢了。陛下,万分不可轻信谣言,把讹传当成事实,我们应当纠察乱局,静观其变,断然不可让百姓去上城墙,以免制造更大的恐慌。”皇上认为王商说的有理,就未作避
9、水安排,而派员纠察,疏导堵塞,舒缓局面。不久,城中逐渐安定下来。经查证,果然是以讹传讹,谣言惊心,信以为真。于是,皇上多次夸赞王商,说他临事善断,冷静止讹,是有主见的人。而皇上每次夸赞,王凤都感到脸上发烧,像是抽他的脸,他深悔卤莽,大为惭愧,对比之下,也产生了对王商的忌恨,以致变成仇恨。因此,也可以说,为了“止讹”,王商竟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蒙书蒙求)四、“王商止讹”载入蒙求“王商止讹”典故,自古以来,家喻户晓,因为它载入著名蒙书蒙求。蒙求书名,取自易经:“童蒙求我”,意为,蒙童求教于我。开宗明义,这是蒙书。蒙求作者,唐朝李瀚,也称李氏蒙求。蒙求编法,四言一句,每句一典,两句对偶,整齐压韵。
10、蒙求内容,采录592个典故。大部分是历史人物典故,也有一些传说人物典故。蒙求特点,整齐压韵,便于诵读,既能用以识字,又可学习典故。蒙求发行量很大,注释本也很多。蒙求问世以后,各类蒙书迭出,有续编,也有摹本,都采用蒙求的编法和名称,形成“蒙求”体裁,影响极其深远,在蒙学教育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蒙求书中,“王商止讹”与“桓谭非谶。两句对偶。“王商止讹”,我们已知,是讲西汉名臣王商,在重大的社会事件中,冷静善断,正确决策,制止谣言的故事。跟王商相对应的桓谭呢?他“非谶”又是怎么一回事?桓谭(前23-56年),西汉末、东汉初人,著名哲学家、经学家、音乐家,是大学者扬雄的忘年交。东汉光武帝是著名君主
11、,不过他相当迷信,非常相信谶(ch6n),朝廷事务也靠谶决断。所谓谶,就是迷信的人,指将要应验的预言、征兆,跟占卜、拍卦是一类的迷信,以某种卜具所示的征兆,如卦的(淮北市桓谭公园的塑像)桓谭是光武帝的掌乐大夫、给事中。一天,皇上想做一件事,询问桓谭:“吾欲(以)谶决之,如何?”桓谭默然良久,说:“臣不读谶。”问其故,桓谭说:“谶言怪诞,不符合五经学说。皇上大怒,说:“桓谭诽谤圣贤,无法无天,拿下斩之。桓谭叩首流血,哀求很久,皇上才放过他,但贬为六安郡丞。这时,桓谭70多岁了,年老体弱,赴任途中,就气闷胸涨,吐血而逝。一代英杰,为否定谶言,反对迷信,献出了生命。由此可见,蒙求作者李瀚,把王商与桓谭并列,将“止讹”与“非谶”同论,是因为他俩都是先知先觉的人,在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并影响着一代代后学者健康成长。陈存选202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