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学教学大纲.Z-K-刖三传染病病种多,分布广,易于流行,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群。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在临床课中占较大比重。其教学目的是: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通过授课和实习,使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传染病治疗、预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并能对传染病的研究方向有一定认识。同时适当介绍传染病研究的前沿问题和最新进展,拓宽学生的认识视野。第六版传染病学遵循五年制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努力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力求体现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
2、特定的限制)精神并与其它课程有机衔接,使全套教材形成完整的体系。本教材在编排上改革了以前按传播途径、传染源及病原体混合分类的方法,统一按病原体分类。内容上增加了不少章节,如肮病毒感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病毒感染、新型肠道病毒感染、大肠杆菌OI57-H7感染等。大纲收编的病种以国内常见病为主,是课堂授课的重点。由于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某些在国内已被消灭或国外新发生的传染病有可能输入我国,故择要编入大纲供课堂讲授。大纲以外的内容,在实习中参阅或供自学之用。授课方法:提倡多种授课方法灵活应用,如启发式,由浅入深,突出重点,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组织自学和讨论,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本大纲安排的讲题,根据内容提出不同深度与教学要求:需要“掌握”的内容,讲深讲透;需要“熟悉”的内容,重点讲授;需要“了解”的内容,概括介绍。对学生的要求则是:属于“掌握”的内容深刻理解,牢固记忆,并能融汇贯通;属于“熟悉”的内容能理解,记住概念与特点;属于“了解”的内容具有一定认识。“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为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另外,规定5次见习,内容为消毒隔离与传染病医院管理特点,病毒性肝炎、肝炎以外的传染病和观看录像。本大纲强调,在传染病教学中应贯彻以下宗旨:树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良好医德医风;重视病历和各种记录的书写,掌握和熟悉传染病的治疗、抢救
4、技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书育人,使学生全面发展。本大纲总学时40学时,其中讲课24学时,见习16学时学时分配表理论课课教学内容学时数见习课教学内容学时数总论2消毒与隔离技术1病毒性肝炎3病毒性肝炎1流行性乙型脑炎2流行性乙型脑炎1麻疹1麻疹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1肾综合征出血热2肾综合征出血热I艾滋病1艾滋病1斑疹伤寒2斑疹伤寒1伤寒与副伤寒2伤寒与副伤寒1细菌性痢疾2细菌性痢疾2霍乱2霍乱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疟疾2疟疾2合计2416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1、熟悉感染过程及其各种表现;2、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及病原体的
5、作用;3、了解传染病发病机理、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4、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5、掌握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6、掌握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分类及报告程序。【授课学时】1、讲课:2学时。2、见习:2学时。【教学内容】一、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由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和寄生虫(包括原虫、蠕虫、节肢动物)引起的并具有传染染性的疾病。二、感染与免疫(一)感染过程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是人体与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感染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病原体、人体(宿主)及其所处的环境。(二)感染过程中的表现感染过程有五种表现形式,即:病
6、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体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致病能力:侵袭力;毒力(包括毒素和各种酶);数量;变异性。(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1.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屏障作用(外部屏障,即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内部屏障,如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纤连蛋白和各种细胞因子)。2.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三、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一)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其发生与发展的共同特征是:入侵门户;机体内扩散与定位;排出途径。(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包括: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理。(三)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体温升高;代谢改变(蛋
7、白代谢、糖代谢、水和电解质代谢);内分泌改变。四、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有三: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尘埃,水、食物和苍蝇,手、用具和玩具,吸血节肢动物,血液、体液和血制品,土壤等;易感人群指对某一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两个基本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五、传染病的特征(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二)临床特点1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某些传染病的复发、再燃与后遗症。2 .常见症状与体征发热热型(稽留热、弛
8、张热、间歇热及回归热等)。发疹分布、顺序、形态、发疹日期等。毒血症病原体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等,可引起毒血症症状。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反应临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肿大。3.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典型及非典型等。六、传染病的诊断从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掌握各种传染病所特有的用以确诊的症状与体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包括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检测、内窥镜和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等)。七、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和综合治疗。(二)治疗方法一般疗法及支持疗法;病原或特效疗法;对症疗法;康复疗法;中医
9、中药及针灸疗法。八、传染病的预防预防传染病是临床医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及时报告和隔离患者是临床工作者的职责。必须坚持防治结合。(一)管理传染源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特别要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应熟练掌握甲、乙、丙三类37种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程序和隔离措施。(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第二章、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1、了解病毒性肝炎分类及其发病原理、病理解剖;2、熟悉常用的肝功能化验结果及各型肝炎的血清学指标;3、掌握肝炎临床分型及各型主要临床表现;4、熟悉肝炎诊断、主要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与方法。【授课学时】1、讲课:3学时。2、见习:3学时。【
10、教学内容】一、概述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传染病。目前已确认的有五型,即A型(甲型)、B型(乙型)、C型(丙型)、D型(丁型)、和E型(戊型)肝炎。最近还发现了第六型和第七型肝炎病毒,暂定名为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病毒,其致病性尚待进一步研究。五型肝炎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不转慢性,包括甲型和戊型;别一类主要经血液传播,常转变为慢性,包括乙型、丙型和丁型。五型肝炎病毒除乙型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从病原学上看,各自为独立疾病,但其临床表现相似,故仍统称为病毒性肝炎。二、病原学肝炎病毒分五种: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
11、肝炎病毒。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病人和带毒者。(二)传播途径甲型、戊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注射途径传播,其传播方式包括输血制品及血制品、使用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预防接种、药物注射、穿刺等,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传播途径,也可经接触传播。(三)人群易感性对各型肝炎病毒缺乏免疫力者均易感。四、发病原理发病的数量、毒力、入侵途径;机体免疫状态的重要性。如HBV虽能在肝细胞内复制,但其组织损伤不是HBV复制的直接结果,而是通过机体免疫反应引起的。五、病理解剖基本病变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及炎症浸润、间质组织增生等。注意阐明不同临床类型(急性肝炎、重型肝炎、
12、慢性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的病理特点。六、病理生理黄疸、肝性脑病、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与腹水的病理生理改变。七、临床表现(一)潜伏期甲型肝炎15-45日,平均30日,乙型肝炎为6090日,极限4560日;丙型肝炎226周,平均为8周;丁型肝炎为420周,戊型肝炎1060日,平均为40日。(二)主要症状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及肝肿大、肝区不适或疼痛等。不同临床类型又各具特点。1.急性肝炎黄疸型、无黄疸型。2 .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3 .慢型肝炎分轻度、中度和重度。4.淤胆型肝炎。八、实验室及其它特殊检查。(一)肝功能检查醐学、蛋白功能、
13、色素代谢及其它肝功能试验。(二)血清学检测五型肝炎血清标记物检测(如HAV的血清抗-HAV-IgM;HBV各种抗原体系统、HBV-D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三)其它检查B超、CT,核磁共振等。九、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的肝功能和血清标记物检测,并在除外其它疾病的其础上,综合考虑。鉴别诊断应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溶血性黄疸及肝外阻塞性黄疸等鉴别。应当指出,慢性肝炎的分型,1968年方案已于1994年修订。1994年方案强调以病原体为基本命名,主张废除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肝炎以及门脉性肝硬化等诊断命名,代之以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等名词。此方案提
14、出以病理组织学为依据,将病变的严重程度分成4级,并增加了以纤维化程度为依据对慢性肝炎分期的内容。九、治疗目前对病毒性肝炎尚无特效疗法。其治疗原则是:(一)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必要的保肝药物。(二)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免疫调节剂、各种维生素及保肝药。(三)对症治疗和对重症患者的支持疗法。(四)中医中药。【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第三章、流行性乙型脑炎【目的要求】1、了解乙脑的发病机理与病理。2、掌握乙脑的临床表现、分期和分型标准。3、掌握乙脑的早期诊断及其与中毒型痢疾的鉴别要点。4、熟悉对乙脑病人的神经系统检查和脑水肿、呼吸衰竭等观察内容的记录及对高热、
15、惊厥和呼吸衰的处理原则。【授课学时】1、讲课:2学时。2、见习:2学时。【教学内容】一、概念乙脑的定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特征。二、病原学属B组虫媒病毒,据其形态构造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核心单股RNA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三、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和动物,应强调家畜和家禽,尤其是猪作为传染源的重要性。蚊虫为储存宿主及传播媒介。缺乏对该病免疫者均易感。流行特征:流行地区、严格季节性、年龄分布。四、发病原理与病理解剖病毒侵入及散布途径。病毒的质与量、人体的免疫力不同,而出现隐性感染和发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广泛性:脑及脊髓均可累及,但大脑皮层、丘脑、中脑最严重。基本病变为血管病变及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软化灶形成。五、临床表现潜伏期。病程各期(初期、极期、恢复期)的表现,重点为极期表现。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