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论文3篇(行政管理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论文3篇(行政管理作业).docx(3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论文3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一)内容摘要:在农村,很多家庭都有成年人进城打工(即农民工),其家里多有未成年子女留守,他们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留守儿童是当代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存在着许多自身的特殊问题,特别是心理、教育等问题。本文以个案访谈研究为主要分析方法,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社会科学研究手段,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在实践中应采取对策。从研究结果来看,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孤独、乖僻、心理失衡、放任自流、辍学厌学、成绩偏差、道德发展危机、违法行为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形成了反差。针对
2、这些问题,提出了若干具体措施,以期对解决我国留守儿童边缘化问题有所裨益,并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词:留守儿童;生存现状;问题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所谓留守子女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孩子。由于社会现实、城乡差距等原因,中国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出路与发展成为了一种必然。基于经济负担以及城乡二元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孩子往往没法带在身边,更多的农民工选择将子女留在家乡,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隔两地的情况。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
3、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子女综合症”o而在今天的中国,劳务输出已经成为生活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内陆地区的人们发财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因此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要继续流向城市,因此留守子女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依然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如何使这支庞大的队伍得到正常教育、快斥成K,不再只是一个教育问题,已演变成为应得到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不仅是国家的责任,而且也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以16-18
4、岁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来分析问题成因及对策。二、研究方法及个案选择(一)研究方法本文将以个案研究为主,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既运用已有的理论模式反观个案内容,乂根据个案提炼理论以接受事实检验。本文对个案中留守子女的基本情况做了详细的阐述,并针对这些基本情况对其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评估和剖析,以此,从微观角度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另外,在全文的具体把握和操作上,本文将先进行个案分析,在个案研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从研究者的角度进一步分析社会转型期我国留守子女生存现状的一些深层次原因,并提出解决这类儿童问题的一些建议。(二)个案选择本文的案例来源于当地农民工子女,当地人案例相
5、关情况较为熟悉等方面的考虑。当然,对于这样的案例,虽然作为一种研究,但在一定层次上基本反映了我国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为了对个案有进一步全面深入的了解,更客观地反映个案问题及孑盾的现状,还通过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比照其他地区留守子女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评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三、个案分析(一)案例简述案例一:某女,小A,17岁,长沙人。其父母均在沿海某发达城市务工,现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家中还有个13岁的弟弟。现虽在当地某一普通中学读高一,然而却经常逃学、旷课,对学习无所谓,成绩在班上总是倒数,不求上进,一味心思地比吃穿,花钱无节制。社会角色的混乱,对亚文化极为推崇,着
6、装时尚,常常夜不归宿,在外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蹦迪。当问及前途时,她并没有笔者想象的担忧反而很轻松地说书干脆别念了,还不如也和父母一样出去赚钱实在。案例二:某女,小B,16岁。“爸爸妈妈:你们在城里一切都好吗?一去就得一年多。我很想你们,有时梦到你们,就喊。爷爷听到我喊,就说爸妈狠心。不过我知道爸爸妈妈全是为了我,在外地劳碌。可我不要那些洋娃娃,也不要巧克力,我只要天天能看到你们。”来自她的日记。小B小学时原来成绩优秀,可至从父母出国务工后成绩就一落千丈。原本开朗活泼的女孩短短2年间变地自卑、沉默、悲观、孤僻,对生活失去信心,与外界沟通减少。与父母的联系只能通过电话,且联系非常有限。案例三:某男
7、,小C,17岁,沉溺网吧。孤独的心理,有失落,羡慕完整的家庭留守儿童的行为失范问题在初中阶段的男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加之又在学校住宿,就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和守纪意识滑坡,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二)问题评估1、基本问题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成了当下农村教育的盲点。他们小小年纪便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学习生态失衡,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甚至发生恶性事件。这是中国转型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特殊的社会成长环境、心理的茫然与压抑,对这一代特殊群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他们的子女被留在
8、农村家里,成为“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生理和心理都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捆扰着他们。由于去发达地区务工,这些家庭收入基本都高于同年龄群体。因此父母一般都愿意给孩子很多的钱来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愧疚。但这容易造成孩子奢侈、浪费、不知勤俭的不良行为习惯。一些孩子因为没了约束,又有很多零花钱,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就逐渐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气,进迪吧、网吧和游戏厅,喜欢在逃学中寻找乐趣,有些孩子还成为日不进校、夜不归宿的流浪汉,有的甚至拉帮结派、违法乱纪。留守儿童心理极易出现偏差,rh于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
9、冷漠等特征,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当长辈和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们甚至用出走、口杀等过激行为方式来回应。有的青少年自律行为较弱,在没有家长的支持下,容易成为问题少年而流入社会,进而甚至成为街角青少年。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耍有四种: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1)隔代监护是指由祖辈抚养。但由于祖辈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在教育引导孩子方面往往有心无力,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暧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过问。祖辈与青少年之间存在代沟,缺乏深度沟通,导
10、致监护职责的浅层化,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走向放任自流或者娇宠溺爱两个极端。(2)亲戚监护,多采取溺爱的管理方式,只重视对其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忽略了对其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造成青少年行为和习惯的放纵、任性的特点。道德情感缺失,只知单向去爱而不去施爱,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3)单亲监护,是指由父或母其中一方充当监护人。然而由于父母之一扮演角色的缺失性,导致父母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家庭教育缺失。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其少,同时在有限的交流中,内容多为学习成绩和身体,精神和心灵的沟通则基本没有。由于父母角色扮演的空缺状态,使得子女对父母产生不同程度的陌生感。即便有的父母隔三差五打
11、个电话询问但从根本上无法避免管理上的空白。再加之对孩子的情况了解有限,电话教育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收效其微。他们因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禺很容易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家长沟通形成障碍,不少留守子女的心理发育存在很大的阴影,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这几种监护类型中,留守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2、心理问题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全无,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
12、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孩子。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角度分析,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人格形成及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留守青少年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其他亲属无暇顾及
13、留守儿童的情绪情感变化,使这些孩子缺少起码的交流机会,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的变化。留守孩子普遍存在孤僻、交际自控能力差、口由散漫等心理障碍或缺陷,甚至感觉遭到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坏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或歧视,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这些孩子的道德意识逐渐淡化。他们缺乏家庭的道德教养,对是非善恶缺乏明确判断;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不懂得关心和照顾别人,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和体谅别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的性格。有些青少年甚至出现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行为。在这支规模
14、庞大的“留守子女”队伍中,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亭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学习成绩差只是留守孩子令人担忧的一个方面,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才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潜在危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留守儿童大多都是由年老体弱、文化水平低的老人看管,他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阖,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形成放任口流、辍学厌学、成绩偏差、心理生理发育失衡、德智体发展相对滞后等特点。而孩子和父母在相隔多年后重新生活在一起时,由于生活习性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孩子与父母之间就难免发生冲突,破坏了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
15、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影响,从父母那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不正规的渠道获取。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没有很强的认知能力,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对其错误行为无法及时给予纠正。内部毓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失范和越轨行为。社会化的不完全将导致青少年在成人后对自我角色定位的不明晰,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三)问题解决1、资源网络分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任重道远,需要一个良性循坏的配套体制。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父母的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又被高额的“择校费”挡住,难
16、以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交rti家中的老人抚养,而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责,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而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而“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因此,从社会支持系统的观点来看,社会的网络支持主要可以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自身。(1)学校教育。可以让老师和留守儿童结对子,一帮一地当这些孩子的“代理家长,在自己的工作中尽对能地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和道德问题,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和帮助、支持和鼓励。耍强化政府统筹,加强社会支持,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同时要完善学校教育,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耍给了心灵关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定期与他们的父母、代养人沟通,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