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五娘故事流播之探究——以小说及戏文中言情情节之异同论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三五娘故事流播之探究——以小说及戏文中言情情节之异同论之.docx(4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陈三五娘故事流播之探究以小说及戏文中言情情节之异同论之按语文学细读是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公众号以文学细读杂志为基本平台,致力于推介各类“细读”文章,开辟一片以文会友的小园地。本期为抵掌谈戏”栏推出吴佩熏老师的陈三五娘故事流播之探究以小说及戏文中言情情节之异同论之,本文发表于文学细读二零二三年第一辑,感谢作者授权。作者简介吴佩熏(1987-),女,台湾云林人。台北政治大学中国文学所博士,台中勤益科技大学基础通识教育中心国文组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宋元明南戏和咏剧诗。发表过武宗南巡对于太湖流域南戏作家群之影响南戏剧本体制”演进之探讨刘克庄咏戏诗中的江西景观等单篇论文。陈三五娘故事流播
2、之探究以小说及戏文中言情情节之异同论之吴佩熏摘要:陈三五娘的故事在闽南文化圈盛演不衰,自明清起形成各版本之间历时性的续衍,而在横向文类之间的承与变,更是传播研究中有待剖析的视角。本文梳理知见材料,即诸文类、各版本现存的概况,继以方言戏文荔镜记和文言小说荔镜传作为研究范围,分析出陈三五娘故事的言情主轴,乃以五娘投荔陈三磨镜三人私奔作为主要情节,在袭用才子佳人的爱情桥段前提下,考察荔镜记戏文中所提及的言情曲目,与关键言情情节之承继与开展,并探讨荔镜传小说于言情情节安排上另出蹊径之处。最后分别从接受者与创作者的心理切入,分析舞台效果指向观看者的审美需求,故剧作家务求发挥舞台的最大娱乐性;而小说作者的
3、主观意识是典型的文人襟抱,寄托于案头间的逞才自娱,还要兼顾情理法,让有情人在天命的安排之下终成眷属。关键词:陈三五娘;荔镜记;荔镜传;言情情节引言陈三五娘的故事于闽南文化圈传唱已久,积累在各类艺术、表演形式间,形成丰厚的积淀,引发了学界研究的热潮。特别是明清小说、戏文诸刊本的问世,提供了文献上比较分析的依据。学者们关注到的课题是:陈三五娘故事最早衍生为小说还是戏文?现存最早的戏曲刊本为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小说目前最早仅存清嘉庆甲戌年(1814年)新刻荔镜奇逢集。但学者们根据其他小说引述荔镜记,推测荔镜记应于弘治末至嘉靖初成书(弘治年:1488-
4、1505,嘉靖年:1522-1566,16世纪初),陈香先生直言”陈三五娘故事起于小说;而龚书辉先生则未下定论,认为陈三五娘故事的起源,以及其较早的形态,现在已不可得知3。陈益源先生只论各文类间有互相融合的情形,而未明言先后关系,4郑国权先生则以为在没有找到明代的奇逢集或荔镜传存书以前,小说与戏曲的先后关系一时也说不清楚。5刊刻的年代提供我们时间轴上的参考坐标,但并不等同于绝对的时间先后,更何况至今仍不见明嘉靖以前的小说刊本。这与文学史普遍的现象恰好相反,中国戏曲自宋元之际成熟为大戏以来,明代中叶已进入传奇体制,是以有才子佳人剧膨响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看法,而陈三五娘故事的流播情形是否属于该文学现
5、象呢?笔者虽对此论题十分感兴趣,但在资料不足的现况之下,以自己的能力恐怕难有突破,因此只能同郑先生所见,存而不论,暂时搁置了。在可掌握的文献基础上,学者探讨的是:文言小说和方言戏文为何导向了悲剧、喜剧不同的结局?郑国权先生在是喜剧,抑是悲剧?一文中,提到陈香先生不同意悲剧结局之说,以及辩证了施舟人先生海上丝绸之路与南音一文,乃是根据会文堂荔镜传小说,将陈三五娘故事定调为悲剧收尾,而非荔镜记戏文的喜剧结局。郑氏从观众的心理分析,认为戏曲的搬演会迎合大众的口味,大团圆的美满结局才是陈三五娘故事的正宗版本!7据此可思考:不同的文体会影响陈三五娘故事的接受与再创,目前可见的清刊本荔镜传小说大体维持喜庆
6、结局,只有会文堂的本子出现悲剧的结局,成为小说文体中“改写窜改的极端之例。显然,该作者非为商业效益而写,而是更忠于自己的写作心理,而那些忠于喜庆结局的小说,何以又在时间的洪流中浮沉湮灭,不及戏文的历久弥新呢?因此笔者揣想,小说作者的主体性比剧作家来得更强大,其创作心理的投射,很可能就左右了作品的流传性。任一艺术作品的生灭,都系乎创作者与接受者的两端,我们可以从某版本、某形式的流传,来反推接受者的心理;那么,被接受者所淘汰的其他版本,该创作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心理,也应当去推敲、去省思。本文以期就这两种创作心理的比较,针对陈三五娘故事的流传现象,提出更进一步的说明。当陈三五娘的故事被不同的文类所
7、共享,被不同读者群、观众群所共赏,自然会衍生出不同的细节,甚至是悲剧、喜剧不同的结局旦是,故事的言情主轴,依旧是以“五娘投荔陈三磨镜三人私奔”作为主要情节。而这三大情节,绝非陈三五娘故事所独创,而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所习用的桥段,但陈三五娘故事巧妙地将这三大情节串连,成为闽南民间故事中,才子佳人故事的类型代表。本文试以此三大言情情节为考察对象,先论述戏文中作为言情主轴的三大情节的承继与开展,再检视小说中该情节的处理方式。第一节陈三五娘故事之文本现况”,梳理笔者知见材料,即诸文类、各版本现存的概况。第二节聚焦在方言戏文荔镜记中所提及的言情曲目、关键言情情节之承继与开展。第三节探讨文言小说荔镜传于
8、言情情节安排上另出蹊径之处。第四节分别从接受者与创作者的心理出发,分析舞台效果如何满足观看者的心理,同时反向窥测创作者的心理投射。一、陈三五娘故事之文本现况根据笔者的概览与整理,陈三五娘故事的流播与发展可分成三个阶段。目前学界普遍的看法,认为故事乃源自民间传说,8确切作者不可考,不见于南戏出目,只见于闽南文化圈。因此,笔者将成书的年代一一明代,作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分水岭,而在写成文本以前,故事梗概也已成型:陈三离泉T灯下奇逢T林大托媒T陈三回潮一五娘投荔一李公相助T破镜为奴一情感纠缠-林大逼亲一相偕私奔一官府追捕一营救行动一成亲团圆。明清以降进入第二阶段,陈三五娘的故事写成文言小说荔镜传,
9、最慢于明代嘉靖初年已存,9再从嘉靖、万历年间的戏文刊本,可得知明代搬演的风气十分盛行,闽南地区以南管音乐伴奏的地方剧种因而咸受其益,歌仔册和歌仔戏亦共享了陈三五娘故事。截至今天,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仍演荔镜记,出自荔镜记本事之散曲,占南管散曲的二分之一,南管弦友传唱不已,也是歌仔戏的“四大出之一。第三阶段是近代人的改写,呈现其源源不绝的生命力。以上传播路径整理如下图示意之:源头、梗概明、清故事共享-五代陈瑞?-宋末真人真事?f 1.民间传说2.明代成书一、文本1 .传奇小说2 .戏文剧本二、各剧种搬演L南管戏(D梨园戏(2)南管木偶戏(3)车鼓小戏3 .歌仔戏三、说唱曲艺1 .南管曲唱2 .歌
10、仔册3 .俗谚四,五,如图所示,陈三五娘故事发展至今,已累积丰硕的成果。陈三与五娘的踪迹散布在各文类、各剧种、各说唱艺术之间。而荔镜记戏文和荔镜传小说的明清刊本自1950年代以来陆续问世,10截至2011年为止,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在郑国权先生主导之下,集结了目前最完整的第一手资料,2010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荔镜记荔枝记四种;2011年又出版了两本书,即郑国权先生校订的明万历荔枝记校读和他编撰的荔镜奇缘古今谈。本文幸赖这三部书的出版,拟以明清的方言戏文和文言小说为讨论对象,各剧种的剧本,以及歌仔册、南管曲唱的唱词,本文就先不予列入讨论。以下说明荔镜记荔枝记四种明万历荔枝记校读和荔镜奇缘古今
11、谈所涵盖的第一手数据。目前明清戏文共有五本刊本,郑国权先生将明嘉靖本荔镜记、清顺治本荔枝记、清道光本荔枝记以及清光绪本荔枝记于2010年汇编出版,前面保留原刊本书影,并统一页面大小为16K,后面附上点校排印本,方便读者阅读。而明万历本被郑国权先生视为地道的潮州刊本,因此被剔除在泉州戏曲之外。但在曾永义老师的建议之下,认为故事既横跨泉潮,以之作为附录,可使陈三五娘完整呈现。因此,郑国权先生于2011年又校订出版了明万历荔枝记校读一书,同样是保留了原刊本书景乡和点校排印本,并作明万历荔枝记校读一一试以嘉靖本荔镜记与之比较一文,分享他的研究成果。以下以表格示之:年代书名全名/简称.公元.年号,156
12、6.明嘉靖.45丙寅.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荔镜记.1581.明万历.9辛巳“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大全/荔枝记.备注未4种瓦165L清顺治.8辛卯.新刊时兴泉潮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荔枝记.183L清道光.11辛卯.陈伯卿新调绣像荔枝记全本/荔枝记.1884.清光绪.10甲申.陈伯卿新调绣像荔枝记真本/荔枝记.而荔镜奇缘古今谈一书,则是汇整陈香先生、陈益源先生和郑国权先生三人与陈三五娘相关的学术著作。该书取得陈香先生陈三五娘研究一书的版权,编为附录一。因目前荔镜传小说仅存清代刊本,11因此荔镜奇缘古今谈一书又提供了陈三五娘故事写成文言小说的第一手文本附录二为文言小说奇逢
13、全集(又名荔镜传),采用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年,1908)的石印本,全名为增注奇逢全集.附录三为陈益源先生的单篇论文荔镜传考,附录四为文言微型小说绣巾缘,提供陈三五娘故事作为文言小说荔镜传的重要资料。二、方言戏文荔镜记言情情节之运用方言戏文和文言小说”的对举,乃郑国权先生所提出,13笔者以为这样的称呼清楚地标示出文类和语言,是以行文间多所借用,并用来订定章节名称。当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已蔚为风尚,自会发现不同故事中,开始出现许多类似情节与人物形象的设计。林保淳先生于古典小说中的类型人物书中指出:才子佳人小说的固定情节模式大抵可以三圆概括:私订终身后花园、多情才子中状元、坎坷历尽庆团圆。14其他学
14、者也已注意到明清戏曲情节重复的现象,如许子汉先生的明传奇排场三要素发展历程之研究15、林鹤宜先生的规律与变异:明清戏曲学辨疑,及高祯临先生的明传奇戏剧情节研究口7,三者对于明传奇爰情剧讨论的课题名异而实同,许氏以袭用关目称之,林氏以程序情节称之,高氏则称其为关键情节换言之,在同类型的故事、小说、剧本中,类似的情节关目被反复使用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这些雷同,能够唤起观众的熟悉感,能够轻易地传达作家所欲表达之事,能够使三方达到共鸣。18如上所言,单就戏曲就有不同的指称,而本文又牵涉到跨文类的比较,考虑本文着重于言情情节不同的处理,故笔者选择以言情情节称之。在荔镜记戏文中,已直接点名承继的对象,特别
15、是青梅记和西厢记。一方面可说是借助耳熟能详的其他剧本来唤起观众的认同,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民间故事在蜕变为地方戏曲的过程中,袭用其他作品的特色。撷取其他作品,可说是一种承继、一种手段,但必须得变化开展出自己的独特性,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不朽的地位。因此第一小节先罗列荔镜记戏文中有迹可循的言情情节,于下再集中探讨“五娘投荔陈三磨镜三人私奔”的承与变。(一)荔镜记戏文中的言情情节林艳枝嘉靖本荔镜记研究论文中,已将荔镜记戏文中所提到的言情剧的曲目或情节一一列举,计有西厢记怀香记青梅记吕蒙正留鞋记乐昌公主司马相如等等,以及“神女襄王温蟒玉镜台刘晨阮肇误入天台”等典故。本文借鉴林氏所作之整理,再根据荔镜记荔枝记四种第一种,明代嘉靖刊本荔镜记校订本之标逗、校字,补上出目名称、曲牌等,破折号之后为前后语境之简单交待,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