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3单元 训练8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825603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3单元 训练8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3单元 训练8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3单元 训练8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3单元 训练8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3单元 训练8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3单元 训练8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3单元 训练8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训练8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每小题2分,共20分)1.(2022浙江名校联考)宋代行业组织曾一度空前发展。在“行”的数目上,曾发展到440行。如北宋后期的开封城内,有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属160种行业。这些行业组织的发展()A.反映商业环境的变动B.改变了传统经济结构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D.扭转了北方经济颓势2 .宋朝时,国家从城市征税赋役之所依据的税产,出现了一种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并形成了清晰分辨“田亩”“家业”与“营运”三类性质略异税产的概念。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城市职能的变化C.区域市场的出现D.社会分工的扩

2、大3 .(2023金华模拟)据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记载:“从北宋开始,中国封建城市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城市的功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这里所说的向近代化迈进主要是指其开始具备了近代城市所应该具备的某些功能。”这里所说的功能包括()政治功能大众贸易功能服务功能大众娱乐功能A.B.C.D.4 .(2022杭州二中高三模拟)有学者记述:“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虎,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这一记叙反映了当时东京()服务设施完善商业繁荣兴盛坊市界限分明商业运输发达A.B.C.D.5 .下表是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一千贯以上税

3、额的县和草市镇数统计。每年税额三万贯以上二至三万贯一至二万贯五千至一万贯一千至五千贯县数1321101408草市镇数041636313材料中不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A.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B.部分草市发展成县级市水平C.草市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D.草市促进了镇市经济的发展6 .如图是宋代的一家针铺,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该材料的准确历史信息是()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C.宋代已经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一体的经营方式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7 .(2023衢州

4、高三模拟)宋代将县城以下的乡村经济中心设立为“镇”,由中央直接委派镇官,称为“监镇”,进行治理和收税。镇官享有略低于县官的职权,“镇”的含义,也因此由唐代的军事要地,变为宋代的乡村经济中心。由此可知,宋代()A.政府开始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8 .政府不再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C.工商业发展推动地方行政制度变化D.江南地区出现了高度专业化的市镇8. (2022浙江镇海中学高三模拟)南宋数书九章记载,有四个人合资做外贸生意,本钱有金、银、盐、钞、度牒五种形式拥有度牒的合法僧人可以享受不纳赋税不服兵役的优惠政策,王安石变法时空白度牒的官方定价是一百三十贯,到徽宗前期炒到了二百二十贯。据此可知当时(

5、)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B.商品经济繁荣发展C.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D.度牒具有货币功能9. (2022.荷泽一模)宋初,市舶管理实行“州郡兼领”;神宗时期,广州市舶条规定市舶事务由漕臣兼领、由转运使主持;徽宗初年到南宋末年,官府对市舶事务设置“专置提举”。这反映出()A.中央和地方在博弈中分权B.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C.宋朝的税收政策摇摆不定D.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10.唐代,即使家道破落人们也会在传记和墓志中追溯远祖如何显赫;宋代士大夫却不觉得贫贱是耻辱,反而会回顾当年的艰难,激励自己和清贫土子,如范仲淹就有“断通画粥”的故事。这种变化()A.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明宗法观念逐渐

6、消亡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体现社会主流思想改变二、选择题11(每小题3分,共15分)11. (2022.杭州模拟)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对夔州路的主客关系颁布的专法规定:“夔州路诸州官庄客户逃移者,并抑勒归旧处,他处不得居停。又敕,施、黔州诸县主户、壮丁、寨将子弟等旁下客户逃移入外界,委县司画时差人计会所属州县追回,令著旧业。”材料说明此时()A.佃户地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B.农民雇主队伍具有不稳定性C.客户人身依附性仍相当严重D.政府对农民择业的严格限制12. (2022温州模拟)有学者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日本某学者

7、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下列宋代社会发展的史实与这一观点无关的是()A.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瓷器出口并广受赞誉C.城市从封闭的结构走向开放D.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13. 钱穆先生认为宋代经济是划时代的近代经济的开始。以下可以作为佐证的是()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A.B.C.D.14. (2023宁波模拟)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所有,必卖于

8、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A.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B.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C.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D.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需要15. (2022.聊城二模)宋代,两浙西路的秀州农村,小农家庭“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每逢春冬农闲季节,他们则“为工、为匠、为刀锻、为负贩”;福建路山多田少,农民“多费良田,以种瓜植蔗”“虽上熟之年,犹仰客舟兴贩二广及浙西米前来出索”o上述现象共同说明,当时()A.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B.农民破产现象严重C.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D.土地种植结构失衡三

9、、非选择题(共30分)16.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期儒家传统中,土的形象往往会与“贫”分不开。但到宋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豪门阶层渐次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布衣阶层。宋人郑樵总结道:“自五季以来,取土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种不问家世而取土的姿态,随着科举制度的严密化,无疑会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相应地,宋代商业经济繁荣,社会中也出现了都市贫民阶层。张文涛宋代救济制度与当代扶贫材料二纵观中国的法制史,从商鞅变法开始,就规定商人及其子孙不得入仕,又将社会化为土、农、工、商四等,商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社会上处处受到歧视。一直到宋代,这种局面才发生

10、了转变,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商人不再是低位的“杂类”,商业也不再是君子不齿的“贱业”。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具有民事主体地位。两宋法律赋予了商人很多的权利,如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子孙可以入朝做官,并且其人身财产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等等。杨军、刘金试析两宋经济立法的专门化对两宋社会及后世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商人地位变化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9分)17. (15分)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

11、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某历史小组为探讨“宋代商业革命”这一主题,搜集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酒店多点灯烛沾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又有外来托卖炙鸡、燃鸭、羊脚子、点羊头、脆筋巴子、姜虾、酒蟹、獐巴、鹿脯、从食蒸作、海鲜时果、旋切药苣生菜、西京笋。唯焦以竹架子出青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之。一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二两宋时期通航的海港至少有20多个,设有市舶机构的港口就有十多个。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

12、地区至少在60个以上,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红海周围及东非沿海地区。进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过50种,至南宋增至300余种,大致可分香料、宝货、药材、矿产、燃料、纺织品和动植物初级制品等几大类;输出商品以手工产品为主。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市舶收入(官府的进口税)为三十万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为二百万缗。开创出一个中国主导国标贸易的时代,并基本上垄断了中国到印度的航运。一摘编自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金开诚海上丝绸之路(1)材料一对探讨这一主题有何价值?(5分)(2)材料二又从哪些方面深化了对该主题的认识?(6分)(3)对这一主题研究还需要从哪些角度补充材料?(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中国史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