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含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静然()俨然()PfK()恰然()垂驾()那下()指太守()刘子黑()2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落英绥纱()伤佛若有光()呼的交通()期来问讯()(5)便扶回路()承太守()欣然那往()4 .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A.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B.村中闻有此人,豚来问讯C.问所从来,再答之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5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忘路3远
2、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书,欣然规往6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C.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嘱咐他道:“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7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8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
3、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8.按原文填空。(1)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2)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c,。”(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J9、清朝文学家张潮曾在幽梦影中为我们留下了两副尚未完成的对联,请你从中任选一句写出对句。予尝偶得句,亦殊可喜,惜无佳对,
4、遂未成诗。其一为“枯叶带虫飞”,其一为“乡月大于城”。姑存之,以俟异日。所选句:对句: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5、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屏(2)芯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1 .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伤伸若有光B.阡陌客遐,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飨填D.乃不知有汉,无诊魏、晋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卷,并怡然自乐。译文:(2)此人为具言所闻。译文:13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O14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6、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香,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甲】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施一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乙】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7、,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1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足为外人道兵甲已足足智多谋微不足道B.便扶向路欣欣向荣所向披靡眈眈相向C.乃记之而去停数日,辞去去冬今春去日苦多D.悉如外人悉以咨之悉听尊便悉数奉还16.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甲】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翻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桃花
8、源中的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理解:这是渔人与桃花源人谈话的情景,言简而意丰。我们可以推知桃源人是在为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奇特经历而叹惋。B.【乙】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翻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路了。理解:渔人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结果,暗示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之感。C.【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翻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适合长久居住,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理解:作者在这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小石潭景物的幽静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
9、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17.桃花源记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链接材料】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它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内容,填写表格。【链接材料】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出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相似点桃花源记【链接材料】周围环境优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生活井然有序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樵童牧竖相征逐(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
10、君子也。使人问焉,日:“子何为者也?”对日:“我越石父也。”晏子日:“何为而至此?”日:“吾为人臣仆三年矣。”日:“可得赎乎?”对日:“可。”遂解左醪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日:“婴未尝得交夫子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耶?子何绝我之暴也!”越石父日:“吾闻士讪乎不知己,而信乎知己者。吾三年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仆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仆,请鬻于世。”晏子出,请见,日:“向者见客之容,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日:“夫子礼之,敢
11、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晏子春秋内篇第五)【注】中牟:地名,在今河南。刍:柴草。越石:地名。修:指驾在车两旁的马。暴:猛、急。讪:通“屈”,屈服。信:通“伸”,伸展。鬻(yu):卖。行:德行。辞:谢罪、道歉。18.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越石父怒而请绝(绝交)B.今兔子于患(祸害)C.省行者不引其过(过去)D.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背)19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相同的一项是()A.晏子使人应之日B.息于途侧者C.吾以子为忘D.今又不辞而入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不求闻达于诸侯以我酌油知之而吾以捕蛇独存20 .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12、)A.(越石父)以为君子也B.至舍,(晏子)不辞而入C.载而与(越石父)归D.晏子遂以(越石父)为上客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2)夫子礼之,敢不敬从?22 .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颇为传神。请分别概括晏子和越石父的性格特参考答案1. hudynqinmylti6ojunyiji2. D3. (1)繁多的样子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田间小路(4)全,都(5)先前的(6)拜访(7)打算,计划4. C5.A6.B7.B8.(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9、示例落花
13、伴蝶眠/鸣蝉携风歌幽篁秀于林/秋叶红于霞10. (1)类(2)全,都(3)邀请11. A剖析:B交错相通;C与世隔绝的地方;D更不用说12. (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2)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13. 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14.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15、D16.B17、四山回环,涧水蜿蜒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悠闲适意18.B、C19.B20.A21 .今天你买了我,我认为你是了解我的。你以礼仪相待我,我怎么敢不尊敬和听从你呢?22 .晏子尊贤礼土,闻过则改;越石父自尊自重,刚正不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