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学资料: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给力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中医学资料: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给力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基础中医学第一章导论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 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 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疔)的积累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战国,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2伤寒杂病论东汉,确立了辨
2、证论治原则3.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1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3 .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体的整体性可分为三个层次:生理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病理的整体性: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诊治的整体性:司外揣内上病下取现代医学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一神一自然一社会(二)恒动观念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1 .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2 .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
3、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一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如头疝、恶寒、咳嗽、胸痛。迪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证包括: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1 .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2 .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
4、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3 .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最终判断为某种证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一论治的前提、依据。论治一.辨证的目的,辨证的检验。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若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
5、治疗。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概念阻: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L阴阳的普遍性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卷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2 .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内。3 .阴阳的相对性一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明显的相对性。4 .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
6、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整体而言:营养物质与功能活动: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部分而言:气机、气与血、脏腑、经络: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第二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五行的概念“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二)五行
7、的特性1木日曲直一生长、生发、条达。2火日炎上一温热、升腾、向上。3土爰稼稿生化、承载、受纳。4金日从革潜降、前杀、收敛。5水曰润下一滋润、向下、寒凉、静藏。(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制化: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平衡协调2.五行的生克异常1)相生关系的异常:母子相及2)相克关系的异常:相乘一一以强凌弱,克制太过。相侮一一反克,反向欺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阐释生理现象1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木一生长、生发、条达;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属木火-温热、向上;心阳温煦作用-属火土-化生
8、、承载、受纳;脾运化水谷,生化气血一属土金-沉降、肃杀、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属金水-滋润、下行、寒凉、闭藏。肾有藏精,主水;属水2 .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五脏相克:水克火:肾阴承制心阳,使之不过于亢盛火克金:心阳制肺,使之不过于寒金克木:肺制约肝,肺的肃降抑制肝的升发太过木克士:肝制约脾,肝的疏泄可以硫达脾气,使其不过于壅塞土克水:脾制约肾,脾的健运可以调控肾主水,使水湿不至于泛滥(二)阐释病理传变1 .相生关系的传变子母相及的传变:肝病传心.一.母病及子,心病传肝.一-子病及母2 .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相侮的传变:肝病传脾木乘土肝病传肺木侮金(三)指导诊断疾病L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根据
9、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和不及,以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肝木过旺-必乘脾土-健脾3 .确定治则和治法:(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治则: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具体治法:补肾益精-治疗肝血不足一虚则补其母肝实证,肝火炽盛-泻心火一实则泻其子虚可同时补其子、实可同时泻其母具体治法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法一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温阳健脾,(肾阳,命门之火)培土生金:补脾益肺-培补脾气以益肺气金水相生:补肺滋肾法-肺肾同补以纠正肺肾阴虚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和治则治则:抑强扶弱补虚泻实治法:扶土抑木.一疏肝健脾培土制水.一健脾利水佐金平木.一抑制肝木,以利肺气清肃泻南
10、补北一.泻心火以滋肾水,治心肾不交第三章藏象学说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脏(心肺脾肝肾):化生和贮藏精气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子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第一节五脏一、心(主血脉主藏神)1 .主血脉:指心有主管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以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心气充沛2血液充盈3脉管通畅心主血脉功能正常:1.面色红润光泽2.舌质淡红荣润3.脉象和缓有力4.心胸部无不适感心主血脉功能异常:1.面色无华或面色青紫2.舌
11、质淡白或青紫、或见瘀点、瘀斑3.脉象细弱无力或见涩、结、代脉4.心胸部憋闷或刺痛、或见心悸、怔忡2.主藏神是指心有主管和调控人的精神、心理、意识、思维活动和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振奋、神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睡眠安稳心藏神功能失调:精神萎靡、神志昏迷、思维迟缓、反应迟钝,失眠多梦(二)系统联系1 .心合小肠心有实火T移热小肠一尿少尿热尿痛小肠实热一上炎于心一心烦舌赤口舌生疮2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生理: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光泽病理:心气血不足面色淡白,晦滞;心血瘀阻面色青紫心火亢盛T面部红赤3 .开窍于舌舌
12、-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生理:心气血充足f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自如。病理:心阳气不足f舌质淡白胖嫩心阴血不足一舌质红绛瘦瘪心火上炎一舌尖红,甚至口舌生疮心血瘀阻f舌质暗紫或有瘀斑心神失常f舌强语骞或失语4 .在志为喜生理:心气血调和喜乐有度病理:过喜,暴喜心气弛缓,心神涣散:注意力难集中,甚至神志狂乱5 .在液为汗汗液一是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气化,从皮肤毛窍(汗孔,玄府)排出的液体。生理:血汗同源(饮食水谷),“汗为心之液”病理:心有病变T异常出汗。二、肺“华盖”肺气的运动: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发散作用。呼出体内浊气;宜散卫气外达肌表;布散精微于脑及皮毛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通降与清肃的作用。
13、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下达于肾;布散津液及精微于其他脏腑;将体内代谢浊液下输膀胱1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异常:呼吸不畅,呼吸异常,咳嗽气喘,气虚、甚至呼吸停止生命告终。2 .肺主通调水道: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3 .朝百脉、主治节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一切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二)系统联系1 .肺合大肠大肠实热,腑气不通一肺失肃降一胸满咳喘肺失肃降津液不下一肠燥便秘肺气虚弱一传化无力一便难、便秘2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气亏虚一皮肤硫松,易感外邪;或皮肤憔悴、身毛枯萎。3 .肺开窍于鼻鼻一司嗅觉、助发音、通行清浊之气。4 .肺在志为
14、悲(忧)生理:肺气充足,宣降有度悲忧适度肺气不足一易悲善忧悲忧过度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5 .肺在液为涕生理:肺之阴液化涕,肺阴充足,润泽鼻腔病理:肺为燥邪所伤T鼻干;肺为风寒所袭T鼻流清涕;肺热T鼻流黄浊涕三、牌1 .主运化脾主运化水谷功能失调:腹胀、食欲不振(纳呆)、便涌或完谷不化、倦怠、消瘦2 .主升清(1)上输精微: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2)升举内脏: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内脏下垂。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3 .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脾不统血:各种出血,以气虚不能摄血的肌ISi以及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为脾不统血。(二)系统联系1 .脾合胃生理1)脾与胃相表里2)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转输,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为用3)脾升胃降,阴阳、燥湿相济病理脾气不升胃失和降一纳呆呕恶腹胀胃气不降一脾失健运T腹胀,泄泻2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生理:脾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脾气健运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病理:脾气虚T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失用3 .开窍为口,其华在唇生理: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气健运T食欲、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