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对比阅读分类训练:表达技巧专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805964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对比阅读分类训练:表达技巧专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代诗歌对比阅读分类训练:表达技巧专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代诗歌对比阅读分类训练:表达技巧专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代诗歌对比阅读分类训练:表达技巧专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代诗歌对比阅读分类训练:表达技巧专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对比阅读分类训练:表达技巧专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对比阅读分类训练:表达技巧专题(附答案解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对比阅读分类训练:表达技巧专题(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三首秦观其一霜落邢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其二月团新碾渝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B.第二首前两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自有闲适情趣。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一为舟中,一在家里。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观察都细致入微,语言清新动人。16.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

2、分析。【答案解析】15 .C16 .第一首诗主要以声响之动衬托环境幽寂。诗人先勾勒有星无月的秋江夜景,接着妙用“疑”“忽”,意外发现水草深处有人家,借人家笑语的声响效果,衬托夜色的宁静;第二首诗主要以生活场景之动衬托逸趣闲情。诗人先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之动,表现家庭闲适情趣,接着写在风停树静之时观赏小虫对吐秋丝,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解析】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C.“时间都在秋夜”错误,两诗时间前诗是夜间,后诗是白昼。注意“月团”是茶饼名,不是指夜晚的月亮。末句“青虫相对吐秋丝”,也能佐证此为白昼所见。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第一首诗,以声

3、衬静,“霜落邛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描写秋夜霜落,邛沟的水清澈无比,天上寒星倒映水中,在船旁明亮地闪烁。这是静态描写,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景图。“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描写菰蒲深处突然传来人家笑语声声,这是动态描写。通过菰前深处的“笑语声”侧面烘托了夜的寂静。第二首诗,“月团新碾渝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描写生活场景,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新碾”“饮罢”“呼儿”等都是动态描写,通过生活中的动态场景表现家庭生活的闲适。“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描写小轩风停,落叶不在,青虫默默,对吐秋丝,是静态描写,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T6题

4、。酒泉子潘闽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潘周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而作。B.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C.下片开头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描写弄潮情景,表现了弄潮健儿面对壮观的钱塘江水喜不自胜的情状。D.结尾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

5、感惊心动魄。16.柳永望海潮中也曾写到钱塘江的胜景,“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和望海潮中描写钱塘江水的诗句相比,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解析】15 .C;解析:“表现了弄潮健儿面对壮观的钱塘江水喜不自胜的情状”错,下片开头两句是描写弄潮儿搏击风浪、英勇无畏、履险如夷、身手不凡,表现了弄潮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16 .相同点:两首诗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潘诗把潮声比作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柳诗把潮水卷起的浪花比作洁白的霜雪。(2分)不同点:柳诗从视觉角度,表现钱塘江水的澎湃和浩荡;潘诗用夸张手法、从听觉角度,描写潮水涌来时仿

6、佛大海都空了,突出江潮涌动的排山倒海之势以及涨潮时声势震人的壮观宏伟。(一点2分,每点手法1分、分析1分。)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尹从事懋泛洞庭张说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忽惊水尘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初次巴陵杨凝西江浪接洞庭波,积水遥连天上河,乡信为凭谁寄去,汀洲燕雁渐来多。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的起句,一写平湖连天,一写浪翻波涌,起笔均有奔腾澎湃的气势。B.杨诗第二句,想象奇特,以夸张手法,写洞庭湖水似与天河相连的壮阔景象。C.张诗写湖水,俯仰纵览,描出平远之景;写林景,横向铺展,绘就高峻之图。D.两首诗都写洞庭湖,都从写

7、景入手,通篇充满寓意与寄托,但是又不露痕迹。16 .两首诗的末句,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请简要分析。【答案解析】15 .B16 .张诗末句用典,借用伊尹梦里乘舟到日边的典故,抒发了对光明前程的憧憬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杨诗末句以景结情,用燕雁的回归反衬自己在外不能归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解析】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表达特色的能力。A.“均有奔腾澎湃的气势”有误,张诗首句“平湖一望”,可知湖面平静,无奔腾澎湃之势。C. “俯仰纵览”与“横向铺展”应对调。写湖水,从近到远横向铺展,描出平远之景;写林景,从上到下俯仰纵览,绘就高峻之图。D. “通篇充满寓意与寄托,但

8、是又不露痕迹”有误,杨诗第三句表达了思乡之情。故选B0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达技巧和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张诗末句“疑是乘舟到日边”用伊尹梦里乘舟到日边的典故,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诗人正满怀豪情逸兴纵览湖山景色,忽然惊觉湖上波光闪闪,阳光灿烂,交相辉映,一派光明满溢。诗人仿佛感到自己已乘舟回到了旭日身边。诗人借用典故,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抒发了对光明前程的憧憬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杨诗末句“汀洲燕雁渐来多”以景结情,远飞的燕雁渐渐都飞回汀洲,结合“乡信为凭谁寄去”可知,用燕雁的回归反衬自己在外不能归乡,表达对家乡的

9、思念之情。四、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樵者崔涂行山行采薇, 避世嫌山浅, 有时还独醉, 莫看棋终局,闲翦蕙为衣。逢人说姓稀。 何处掩衡扉。 溪风晚待归。采樵作孟浩然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薜衣。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注】采薇:指首阳采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蕙:屈原九歌有“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句,“荷衣蕙带”,飘然出世,脱离凡尘。薜衣:九歌有“被薜荔兮带女萝”句,后以薜萝指隐者之服。薜,香草名。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诗前两句用典,写樵者向伯夷、叔齐看齐,继承屈原洁身自

10、好的品格,强调了他与权贵、俗世的对立。B.崔诗中“嫌山浅”“说姓稀”“独醉”“莫看”等词,可表现出樵者对世俗的逃离和不得真正归隐的苦闷。C.孟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深山采樵图,既表现了樵者劳动的艰辛,也从侧面体现了隐居的幽趣。D.孟诗尾联写樵者拄着轻便手杖长歌返归,抒发了轻松愉悦之情,表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喜爱。16.这两首诗在刻画“樵者”形象时运用的主要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解析】15 .B(“不得真正归隐的苦闷”错。此时的樵者已经在山林中,“有时还独醉,何处掩衡靡”是写他孤寂与洒脱。)16 .崔诗主要通过正面描写刻画樵者形象:樵者的动作和内心独白如“避世嫌山浅“,住深山

11、,还嫌不够深,一个“嫌”字,凸显隐者希望远离尘世的心境:“莫看樵终局”,因观看残局往往会令人遗憾不迭,樵者告诫自己,透露出他超逸的情怀。孟诗主要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如“山深”以下三句写0林的古老幽深,道路的险阻难行,烘托了樵者不畏艰辛、乐在其中的形象;后四句写日暮时的景象,渲染了萧然旷远的意境,表现出樵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每点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送人游岭南【唐】戴叔伦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赠黄鲁直注【宋】徐积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注:黄庭坚,字鲁

12、直。8 .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6分)9 .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5分)【答案】10 戴诗的别情有着清新明快的色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1分)诗人将自己以往的见闻介绍给友人,描绘了一幅景色秀丽、四季如春的岭南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与宽慰之情。徐诗的别情流露出低沉感伤、深切留恋的情调。诗歌通过未见时思念之深、既见时又觉时光短促、离别后寻访之苦的叙写,表达出二人心意相通的情谊,以及对朋友的留恋之情。11 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人忘记问朋友泊船之处是现实之事,是为实写,自己的梦魂在西城一带整夜飘荡寻找,不忍离开是梦幻中情状,是为虚写。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艺术境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留恋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