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党组理论中心组新型工业化建设专题研讨会上交流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政府党组理论中心组新型工业化建设专题研讨会上交流发言.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在政府党组理论中心组新型工业化建设专题研讨会上交流发言同志们: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我市作为新兴工业大市,工业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正面临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融合的迫切需求。我们要开拓创新、担当作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各项重点任务落实,汇聚起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下面,围绕中心组研讨交流主题,我谈几点体会。深化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认知。首先,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
2、大意义、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做好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全市上下要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环境条件变化,为精准贯彻落实新型工业化提供理论及方向保障。其次,深刻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全市上下应深刻认识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统筹发展和安全,依靠科技,实现工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再次,全面形成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共识。通过深化认知,形成认同,达成共识,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
3、世界正在发生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发展数字经济、提升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同我市制造强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构建新型工业化推进机制。其一,建立党委(党组)科学决策机制。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要求,加强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统一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其二,完善政府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机制。政府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聚焦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大力度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地方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围绕产业链延
4、链补链强链谋划新型工业化重大项目,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园区招商、集群招商、专业招商。加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走好“项目一企业一产业链一产业集群”的路子。加强目标管理、监测调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其三,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应用来发展壮大,突出“龙头+配套”,更大力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鼓励“专精特新”企业扎实开展基础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其四,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市级商会、协会的沟通交流机制,发挥商会协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联系高校及科研院所,推动产学研高效联动。完善新型工业化要素和政
5、策保障。第一,增加绿色资源与先进适用技术供给。加快构建稳定高效、绿色低碳的能源供给体系,研发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推广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强化政策引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第二,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新动能。培育数据采集、加工、分析、服务企业,加快数据资源汇聚,促进数据开放共享、流动应用,完善数据市场,保障数据安全,积极构建数据融通、交易便捷、服务协同的数据生态圈。第三,促进资源与要素最佳配置和耦合互动。优化土地、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零增地”技术改造。全力运作好市十大新兴产业“双招
6、双引”引导母基金和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母基金,借力多层次资本市场,运用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推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第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强化对传统产业的分类指导,出台数字化转型升级支持政策,分业推进,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现技术升级和降低用工、能耗,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品、企业、产业全面提升。培育新型工业化高素质人才。一方面,大力培育和引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人才。面向制造强市建设主战场和重大需求,大力培育和引进新型工业化所需的技术、创新与管理等高端人才,培育引进技能型人才
7、和卓越工程师,持续壮大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精准对接工业化需要,开展重点领域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养一批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型发展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培育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鼓励企业委托高校及技工院校进行紧缺工种技能人才定向培养,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培养、使用与激励机制。创新人才使用、引进、培养机制,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造就庞大优质的基础科学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同时,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搭建创意梦想互相碰撞、资源要素互动耦合的平台,激发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的热情,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
8、力。引进国内知名培训机构,鼓励在皖设立分支机构,为民营企业家及高管提供常态化培训服务。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加大新时代民营企业家培养力度,组织优秀民营企业家到沪苏浙、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开展体悟实训I,委托优秀管理咨询机构对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咨询诊断。优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生态。首先,加强数字与智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适度超前推进网络、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前瞻性布局。其次,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深入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
9、链,提升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基础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技术标准体系。通过搭建平台、优化服务等方式,推动工业产业园区向高端科技创新园区转变,打造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园区。再次,优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生态。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在筑牢数字基础设施等关键底座的基础上,推进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场景、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推进重点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大力开发“智能+”新型产品。最后,建设高效数字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市场监管体系,培育跨界融合共享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发言完毕,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