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通论》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18至2019学年第1学期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模块)教案课程(模块)编码:0935037总学分/总学习负荷:2/52开课时间:2018年9月3日第1-7周授课年级、专业、班级:16秘书学使用教材:中国文化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年出版系(院)别/教研室: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一授课教师:本课程(模块)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历程,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制度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
2、变过程,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本课程(模块)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自主学习总体设计分2个项目:1次书评、1次社会调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法要求学生就课堂涉及的相关课题,展开讨论;2、撰写课程论文。教材选用原则和特点:1、与本课程教学大纲较接近;2、具有一定的权威性;3、适合学生自学。考核方式考核成绩(IoO)=小论文(50)+学习笔记(10)+书评(40)教学参考资料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钟明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曾
3、德昌中国传统文化指要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对教案的分析总结周次第1周至第周授课时间周一JL-早TJ名称绪论授课方.式理论课(2)、实验课()实践课()上机()、其他方式()教学时数2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内容、研究概况及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2、难点: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课堂讨论;教学过程知识讲授:导论一、什么是“文化”二、介绍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三、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通过一些事例阐述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1、学习目的:通过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使之对
4、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发思考,有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2、学习意义:有助于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有助于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课堂讨论:怎样学好传统文化?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下搜集、整理己出版的中国文化通论类著作书目,了解目前中国文化史领域的研究概况;推荐一本文化史类著作并说明自己推荐此书的理由。教研室主任审批意见教学反思周次第1周至第周授课时间周二章节名称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授课方式理论课(2)、实验课()实践课()上机()、其他方式()教学时数2
5、教学目标T解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把握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难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3、学生应注意辨析地理环境决定论。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课堂讨论;教学过程知识讲授: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导入:从东北民俗“东北十大怪”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谈起,分析地理环境对各地域文化的影响。2、何谓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内包括气候、地形、地
6、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背景疆域: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时有盈缩,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并巩固。乾隆二十四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咯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Iooo多万变不离其宗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政区:商周实行分封制,秦汉实行郡县制,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元代在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二级,
7、清朝设省、府、县。民族人口:在中国范围内居住的民族数以十计,人口数量庞大,分布不均衡。地形地貌:多山,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的65%。地势西高东低,落差悬殊。气候:大部分处于北温带,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1、总结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提问:“这样的环境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转入第二节内容,布置学生思考,并相互讨论,教师适当引导。2、学生发表意见。3、教师归纳。中国的地理环境为农业提供了适宜条件,决定了我们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
8、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又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气候对农业区面积的影响有限,加之地理隔绝,这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地理环境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现在大得多。中国国土辽阔,内部环境差异大,生产方式多种多样,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影响。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缺乏开放的动力,具有较大的封闭性。这是因为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发达,内部盘旋余地大,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自给自足,无求于人。教研室主任审批意见教学反周次第2周至第周授课
9、时间周一章节名称第二章汉字授课方式理论课(2)、实验课()实践课()上机()、其他方式()教学时数2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起源和演变;基本掌握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文化特质及人文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演变及其文化特质、人文精神。2、难点: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文化特质及人文精神。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教学知识讲授:一、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起源和演变1、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语言起源于从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而文字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后才产生的。文字一经产生和应用,便对文明进程产生巨大的作用。过程2、汉字的产生结绳和仓颉造字。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3、汉字形体
10、的演变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文);今文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4、汉字的形体结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5、汉字是在汉语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汉语的发展而发展的。二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文化特质1、独特的表意性生动直观的象形表意法;察而见意的指事表意法;耐人寻味的会意表意法;标类注音的形声表意法。2、灵活的构词能力一字多能;位置灵活,搭配灵活。词汇丰富、准确生动、表现力强。3、富有弹性的语言结构汉语语词的分合伸缩具有不固定性,不受时态约束,活动能量大,为汉语运用的艺术化提供了很大空间,从而形成中国文学的独特风格。4、追求神韵的美学风格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既能记录语言又能作为审美艺术品以供人
11、欣赏的文字,这是由汉字的基本构形所决定的。三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人文价值1、从汉语言文字看中国古代文化。通过一连串从“贝”的汉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先人的经济生活、送礼习俗,而且对“贝”这一货币广泛的渗透性的本质有了深切的认识。2、汉语言文字的人本精神。从甲骨文可以看出,古人造“人”字,突出了人的足部,反映了一个侧立的人形。尽管笔画简单,却反映出古人对人的存在的观察是准确而细致的,同时也充分显示出古人自我认识的能力,他们已经认识到人和其它动物在形体方面的主要区别是四肢。更可贵的是我们通过“人”字看到了远古先民意识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说文解字云:“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3、汉语言文字与传统思维方式
12、汉族人整体性、辩证性、具象性在汉语言文字的组织形式中都有深刻的表现。如通过日方出月尚可见这样的清晨景象来把握“朝”这一时间。又如汉语言文字追求对偶性。4、汉语言文字与民俗文化。甲骨文中出现最多的是关于巫卜祭祀和农耕狩猎的汉字。汉字可以表述民俗事物的确切名称,如幡、符等;可以表述民俗的崇奉与驱避的事物,如神、祖等;可以表现民俗心理的趋向与意愿,如吉、福等;可以表示避讳与禁忌的心理和事物,如凶、厄等;可以表示民俗行动与行为,如祭、拜等。汉字通常都含有表意的成份,如魂字中有鬼,孕字中有子,正是汉子的这一具象性,使之与表现的事物联系紧密,使字形本身即有文化史价值。语言中对灵物崇拜的结果同样引起对数字的
13、灵物崇拜。汉语中同音词较多,它也为民俗运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如谐音的广泛运用。教研室主任审批意见教学反思周次第2周至第3周授课时间周二、周一章节名称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授课方式理论课(4)、实验课()实践课()上机()、其他方式()教学时数4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脉络。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各阶段的重要成就及主要特征。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及其辉煌成就。2、难点:每个历史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课堂讨论;3、社会调查教学过程知识讲授:一、上古时期的文化1、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2、原始物质文化:工具;火的使用;陶器;生产方式。3、
14、原始观念文化: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二、殷商西周时期的文化1、殷商文化:甲骨文、典籍、青铜器以及“殷”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殷人的“天命神权”思想。2、西周文化:宗法制的建立;制礼作乐;“天命靡常”、“敬德保民”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即肇始于西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西周。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1、春秋战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变革;文化重组;思想活跃;诸子纷起。2、“百家争鸣”及儒、道等主要学派及其思想。(以上1学时)四、秦汉时期的文化1、宏阔的文化精神万里长城、阿房宫、兵马俑、汉赋、史记。2、思想与文化的统一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3、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玄学兴起。2、道教创立与佛教传播。3、两教两学相与激荡。六、隋唐时期的文化1、隋唐历史文化背景门阀世族没落,庶族寒士登上历史舞台;科举制施行。2、“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三教并行,兼容并包。3、辉煌的艺术成就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诗歌;张旭、怀素及欧、虞、颜、柳等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韩柳古文。两宋时期的文化1、理学的建构是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理学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