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脑膜瘤的临床特征与治疗20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脑膜瘤的临床特征与治疗2024.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儿童脑膜瘤的临床特征与治疗2024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脑膜瘤的特性和诊疗进展,为治疗提供新的视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一2022年4月收治的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膜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偏瘫、呕吐。所有患儿术前均行头颅CT.MRl检查,脑组织标本均经病理诊断,其中包括2例内皮型脑膜瘤,2例纤维型脑膜瘤,1例砂粒型脑膜瘤,1例血管瘤型脑膜瘤,1例横纹肌样脑膜瘤,1例间变型脑膜瘤,1例非典型脑膜瘤。9例患者中7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其中SimpsonI级2例,II级3例,HI级2例,IV级2例),术后无手术相关偏瘫或其他肢体功能障碍,无术后卢页内
2、血肿。到目前为止,其中2例复发,且均为WHOIn级脑膜瘤。结论相比于成人,儿童脑膜瘤发病率低,可能与放射治疗和神经纤维瘤病2型关系密切病理恶性度高,手术全切除是治疗儿童脑膜瘤的首选方法,对于3岁以上未能全切患儿应当考虑术后放疗,可延长生存期、降低肿瘤复发率。【关键词】儿童;脑膜瘤;病理;放疗脑膜瘤是成人卢页内最常见的非神经上皮来源的脑肿瘤,病理亚型多且部位分布广泛,起源于蛛网膜颗粒上的帽状细胞,这是一种特化的蛛网膜上皮细胞,主要分布在静脉窦旁或静脉窦内。脑膜瘤占所有颅脑肿瘤30%左右,但儿童发病率明显低于成人,且恶性度较成人高,诊断相对困难,应当引起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视,目前世界上仍没有儿童脑膜
3、瘤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一2022年4月收治的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膜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共9例,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2岁1个月15岁,平均7.6岁;病程7d6个月不等,平均52d;单侧肢体无力3例,呕吐3例,晕厥1例,行走不稳1例,眼震1例。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肿瘤部位及手术入路所有患儿术前均行头颅CTsMRI检查,肿瘤位于右侧额叶2例,双侧额叶1例,右侧桥小脑角1例,脑室内2例,鞍区1例,松果体区1例,卢页颈交界区1例。所有9例患儿均行肿瘤切除术,其中3例采取右侧额颗入路,2
4、例额叶造屡入路,1例左侧肝肌体入路,1例右侧颍叶入路,1例枕下正中右拐入路,1例枕下后正中入路。2结果9例患儿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大多质韧、血供丰富、边界清,有4例无明显的硬膜附着处,3例囊性,术后复查头颅CT或MRl了解肿瘤切除程度,脑组织标本均经病理诊断,其中2例内皮型脑膜瘤(WHOl级),2例纤维型脑膜瘤(WHOI级)(图1),1例砂粒型脑膜瘤(WHOI级),1例血管瘤型脑膜瘤(WH011级),1例非典型性脑膜瘤(WHon级),1例横纹肌样脑膜瘤(WHOIn级)(图2),1例间变型脑膜瘤(WHom级)。图18岁2个月男性患儿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A、B、C:患者术前轴位、矢状位、冠
5、状位增强MRl提示右脑室占位,行右颗马蹄形切口入路切除,肿瘤切除完全;E:免疫组化为GFAP(),Vim(+),Syn(一),MAP2(部分弱+),0lig-2(-),IDH1(-)rEMA(),BRAF(一),ATRX(),Ki67(3%),NeuN(-),P53(1%+),EGFR(+),nestin(-)zCD34(血管+),CK(-)zS-100(部分+),SMA(一);考虑纤维型脑膜瘤(WHOI级)(HE染色,1OO)图27岁男性患儿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A、B:头颅MRl示,右额叶占位,行右额融入路;C:术后CT示切除完全;D:免疫组化为SSTR2(+),EMA(+),ATRX(+)
6、,GFAP(-),Olig-2(-),S100(一),SOX10(-),Syn(),Ki67(10%+),Vim(+),CK(一),HMB45(-),IDHI(-),INI-I(+),P53(-),PR(+),符合横纹肌样脑膜瘤(WHoIn级)(HE染色,X100)9例患儿中全切7例,2例近全切(其中Simpson工级2例,II级3例,In级2例,IV级2例),术后均无手术相关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等),无术后颅内血肿。截至目前,9例患儿中复发2例,均为高级别(WHOHI级)脑膜瘤,其中1例术后予以放疗。2 .讨论脑膜瘤是罕见的儿童脑肿瘤,成人中脑膜瘤的发生率约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
7、0%,位居第二,仅次于神经胶质瘤。儿童脑膜瘤占该人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4%4.6%,目前关于其相关研究的数据很少,大多数病例都是散发性。儿童脑膜瘤因肿瘤的好发部位和其神经系统生理学的特点,临床症状与成人存在不同,其发病时间短、相对体积大,且恶性度高,患儿症状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往往更困难,多数被发现时占位体积较大,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颅内高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等。一项Meta分析指出头痛、癫痫和呕吐是最常见的症状其发生分别为45.6%、32.9%和29.7%。本组病例中最常见的症状为肢体无力和呕吐。发生部位而言,最常见于颅内,椎管内也可发生,大脑凸面是最常见的颅内发生位置,其
8、次是脑室内、窦旁等,儿童脑膜瘤容易导致患儿脑积水的形成,产生急性梗阻症状。文献报道儿童脑膜瘤的发生与神经纤维瘤病2型(NF2)和放射治疗相关,本组相关病例未发现,可能与病例数量偏少有关。在诊治儿童脑膜瘤过程中应考虑到NF2的可能性,大约25%40%的儿童脑膜瘤患儿有NF2基因突变,在几乎所有NF2相关脑膜瘤和40%60%的散发性脑膜瘤中,NF2基因表达缺失。放疗与小儿脑膜瘤的因果关系报道较多,可能是儿童蛛网膜对放射的高度敏感性增加了致癌的风险,且辐射诱导的脑膜瘤通常出现在较早的年龄,其潜伏期的长短与放疗开始的年龄和肿瘤级别相关,而与放疗的剂量无明确关系。2021年最新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
9、织学分类标准将脑膜瘤分为WHOI、n、m型和15个病理亚型,不同病理分型和级别的肿瘤,生物学特征不同,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病理分型和手术切除范围密切相关。因此,对患儿进行WHO分型和病理亚型的评估有利于个体化诊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的评估。文献报道儿童脑膜瘤最常见的病理分型为纤维型和内皮细胞型,本组内皮型和纤维型脑膜瘤各2例,砂粒型、血管瘤型、横纹肌样、间变型、非典型脑膜瘤各1例,与成人相比儿童脑膜瘤脑侵犯频率很高,且在表型和基因上具有侵袭性,本研究中也有2例表现为硬脑膜和邻近皮质受累及,其中1例间变型脑膜瘤于术后1年10个月、2年8个月分别转移至小脑和颈髓,术后2年11个月肿瘤转移至胸5-6椎管
10、内,且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膜瘤转移(图3)。图32岁1个月男性患儿影像学检查结果。双额脑膜瘤术后及多发转移(小脑、颈髓及胸髓)脑膜瘤的治疗目标是争取手术全切除肿瘤,包括累及的硬脑膜、骨质等,如果肿瘤有残留就会有更高的复发风险。儿融固膜瘤的外科治疗是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一大挑战,儿童血容量相对少,如果术中出现大量输血、体温过低等,会使得手术麻醉管理比较棘手。由于儿童放射治疗缺乏临床证据,相应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很少,各机构的放疗水平差异也很大,儿童脑膜瘤放疗必须权衡利弊,特别是年龄更小的儿童(3岁以下),放射治疗容易影响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导致严重的远期后遗症。英国儿童癌症和白血病协作组建议对所有儿童
11、WHOIn级脑膜瘤,及多次复发、不能进一步手术的WHOI级和11级脑膜瘤进行三维常规分割适形放疗,尤其是当肿瘤危及生命时。常用的放疗手段包括立体定向放疗、伽玛刀、质子治疗和调强放疗等。故对于3岁以上上述患儿应当考虑术后放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降低肿瘤复发率。脑膜瘤的药物治疗结果令人失望。在成人脑膜瘤中,研究了各种化疗药物,分子靶向治疗的试验包括EGF受体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等,结果均显示对脑膜瘤无明显效果,包括儿童患者。儿童脑膜瘤的预后总体较成人差,其相关临床评估亦不太准确,平均复发率20%,死亡率10%,明显高于成人,相信随着外科技术和基础医学研究的进步,小儿脑膜瘤的预后会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