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旋耳疮的诊疗.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774837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旋耳疮的诊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西医:旋耳疮的诊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西医:旋耳疮的诊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西医:旋耳疮的诊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西医:旋耳疮的诊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西医:旋耳疮的诊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西医:旋耳疮的诊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西医:旋耳疮的诊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医:旋耳疮的诊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旋耳疮的诊疗.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西医:旋耳疮的诊疗旋耳疮,是指疮疡旋绕耳周而发。因胎热或风热湿邪侵袭,或血燥生风所致。以耳郭及其周围皮肤弥漫红肿,瘙痒,水泡糜烂流水,灼热肿痛,或皮肤粗糙、皴裂、痒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耳病。因其病程长,常反复发作,似月之有亏盈,又称月蚀疮。有急慢性之分。其急性者,黄水淋漓,故也属浸淫疮、黄水疮范畴。本病相当于西医外耳湿疹。古代文献对本病论述颇多。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35最早论及本病,指出:“月食疮生于两耳及鼻面间,并下部诸孔窍侧,侵食乃至筋骨。月初则疮盛,月末则疮衰,以其随月生,因名之为月食疮也。”其病因病理探讨主要始于宋代,如赵佶圣济总录卷132说:“月蚀疮,小儿多有之。盖由嗜甘肥,荣卫不清

2、,风湿毒热之气,蕴蓄脏腑。”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称本病为月蚀疳,指出:“耳边有疳能蚀者,名日月蚀疳。乃足阳明胃经、少阳胆经湿热。”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将本病定名为旋耳疮,指出:“旋耳疮,此证生于耳后缝间,延其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状,色红,时津黄水。由胆、脾湿热所致。”另在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和清代祁坤外科大成也称本病为黄水疮、耳毓疮、鸦吻疮。如外科正宗说:“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色,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痒痛。”外科大成说:“耳镀者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故名月蚀疮。宜川粉散搽之。如初生如黍,次烂如鸦吻之状,名鸦吻疮,用鸦吻散吹之。”病因病理1 .胎热熏耳:婴幼

3、儿,胎中蕴热外发,或复因外感六淫之邪,引动胎热,循经上蒸,搏结于耳。2 .风热湿邪犯耳:外感风热湿邪,气血壅滞,与邪毒互结于耳,致皮肤损害。3 .肝胆湿热熏耳:素有肝胆湿热内蕴,复因外感风热湿邪,引动肝胆湿热,循经上蒸,搏结于耳。4 .血燥耳窍失养:脾胃不足,气血亏虚,复感风湿之邪,久羁于耳。西医对本病分为两大类。有明确病因所致者,称湿疹样皮炎,分为传染性与非传染性二种。传染性者,多由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之脓液浸渍所致,病因与过敏体质和化脓性感染均有关;非传染性者,也称接触性皮炎,主要由某种物体如眼镜脚架、耳塞、化妆品或药品等直接接触耳部皮肤所致。无明确病因者,称体质性湿疹,亦分为二类,一是异

4、位性皮炎(或异位性湿疹),见于婴幼儿者,则俗称奶癣,属遗传性过敏性疾病,患者具有I型变态反应的体质;二是脂溢性皮炎,真正的病因不明,可能与在脂溢的基础上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与诊断(一)传染性湿疹样皮炎1 .有外耳道流脓病史。2 .急性者,病程23周,可反复发作。症见外耳道口及周围皮肤潮红肿胀,界限不清,灼热痒痛,出现多数粟粒样丘疹,并形成小水疱或脓疱。水疱破裂后形成有浆液或脓液渗出的糜烂面,根据渗出物的不同,干后结黄痂或脓痂、血痂,然后脱落而愈。若继发感染,可致轻度发热等全身症状,皮损部红肿及疼痛加重,耳后淋巴结肿痛。3 .慢性者,病程较长,皮损与症状时轻时重。症见外耳道口周围或耳后沟

5、皮肤粗糙,红斑、浸润,结痂、鳞屑,或裂隙、糜烂,并有瘙痒、不适感。(二)非传染性湿疹样皮炎1 .有耳部接触某种物体(如眼镜架脚、塑料助听器、耳环等)或药品、化妆品病史。2 .急性者,接触部位之皮肤水肿性红斑,边缘鲜明,患处灼热瘙痒,重者微痛。或出现丘疹或疱疹。常因搔抓致皮疹破裂,形成渗液性糜烂面、结痂,可有耳周淋巴结肿痛。3 .慢性者,病程较长,患处瘙痒,皮肤增厚,呈苔碎样变。(三)异位性皮炎(奶癣)1 .多见于婴幼儿,亦可见于成人。2 .多有家族过敏病史,或有接触某种物质等诱因或有其他过敏性疾病等病史。3 .湿性者,多见于16月龄肥胖婴幼儿。患处皮肤潮红,境界不清,起丘疹或小水疱,密集成片,

6、皮损常先自两颊开始,渐延至耳部或额部与头皮等部位,局部瘙痒难忍,抓破后则溢淡黄色脂水,干后结薄黄痂。4 .干性者,多见于1岁以上较瘦的小儿。患处皮肤潮红,起丘疹,分散或密集成片,瘙痒难忍,搔后起白屑而无渗液。5 .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可在腹泻或发热时症状突然消失。6 .特异性过敏原皮试阳性,特异性IgE升高,外周血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四)脂溢性皮炎1 .多发于头皮等皮脂腺分布较多的部位,并向面颊及外耳、耳郭、耳后沟等处蔓延。2 .患处瘙痒难忍,检查见黄红色斑片,常呈对称性分布,边缘稍隆起,境界明显,表面有油脂性鳞屑或痂皮,耳后沟、耳垂下常呈糜烂、皱裂、渗液,有时有臭味。3 .多因搔抓而伴患

7、处继发性感染并耳后淋巴结肿痛。辨证论治1 .胎热熏耳证主证:婴幼儿患者,面颊部及耳部瘙痒难忍,夜间尤甚,局部灼热潮红,丘疹、水疱,或糜烂渗液、结痂。多伴拒乳哭闹,烦躁,睡眠不安,小便黄,指纹青紫。治法:解毒燥湿,祛风止痒。方药:桑菊饮如加徐长卿、银花、苦参、黄柏、慧友仁。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渗液多加车前子清热利湿,干燥起屑而痒者,加沙参、麦冬滋养阴液。2 .风热湿邪犯耳证主证:耳部肌肤灼热痒痛,潮红肿胀,局部小水疱,或糜烂溢黄水。口微干,小便黄,舌质偏红,苔薄腻,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除湿止痒。方药:除湿汤您”备选方:痒甚而风重者,用消风散249;湿盛而糜烂、流黄水多者,草解渗湿汤幻。3

8、.肝胆湿热熏耳证主证:耳部皮肤灼热、瘙痒,潮红肿胀疼痛,糜烂渗液流黄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舌质红胖,苔黄腻,脉弦滑数。治法:清利肝胆,解毒祛风。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加减:加白蓑藜、防风、黄柏、苦参祛风燥湿止痒;大便秘结加大黄,局部红肿加银花、连翘助清热解毒。备选方:柴胡清肝汤4 .血燥耳窍失养证主证:病程长,患处瘙痒,皮肤粗糙、皴裂,表面或有鳞屑,症状时轻时重。面色萎黄无华,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治法:养血滋阴,祛风止痒。方药:四物消风汤加减。加减:酌加黄黄、党参、黄精益气养血;局部灼热结血痂者加黄苓、丹皮清热凉血;局部皮肤粗糙增厚者加丹参、路路通、姜黄活血生新。备选方:四物消风饮、

9、地黄饮”。西药治疗1 .抗感染:有感染者,宜使用抗生素或磺胺药抗感染。2 .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之类,口服;并可静脉注射5%漠化钙或10%葡萄糖酸钙。3 .大剂量维生素C,口服,4 .强的松口服。外治凡急性旋耳疮应特别注意保持局部清洁,用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的药物外治;慢性旋耳疮,则宜保持局部润泽与清洁。1 .局部黄水淋漓、糜烂、溃疡者,可用:用硼酸溶液或5%醋酸铝溶液湿敷;防风15g苦参银花各30g煎水,加枯帆适量,清洗患处;七叶一枝花15g黄连五倍子大黄苦参各Iog煎水30OnIl(去渣),加入溶于适量酒精的冰片3g,搅匀,过滤,放凉后清洗患处。清洗患处后再用青黛散|的、柏石散f,

10、或川贝母粉、黄连粉之类,任选一种干掺患处。2 .局部渗液少或无渗液者,可用12%龙胆紫、类固醇皮质激素类软膏、氧化锌油剂或糊剂涂患处。3 .结干痂或脓痂者,可用双氧水清洗患处,再涂药膏;野菊花、蒲公英各60g煎水,清洗患处并湿敷05h左右,然后用柏石散口、黄连粉之类麻油调涂疮面,或黄连膏涂疮面。4 .干燥、皴裂、脱屑者,用碧玉散面或穿粉散口,以麻油调涂患处,或紫连膏fM外涂,以滋润肌肤。5 .局部皮肤增厚或皴裂者,可用1015%硝酸银液涂擦患处。6 .缓解期,用70%酒精清洁外耳道,保持其干燥。针灸治疗体针法:风热湿邪犯耳证取合谷、风池、曲池、阴陵泉、血海,泻法;肝胆湿热熏耳证取太冲、风市、阳

11、陵泉、翳风,泻法;血燥耳窍失养证取足三里、血海、太溪、翳风。补法,每天1次。预防护理1 .注意发现致病因素,并予以消除或避免。2 .保持局部清洁,勿搔抓患处,忌用热水或肥皂水清洗,勿用刺激性药物涂患处。以免加重损伤或感染邪毒。3 .忌食辛辣炙燃和鱼、虾等发物。4 .注意耳部卫生,经常观察和清洗小儿耳后折缝,勿使汗水、泪水浸渍。5 .积极治疗能引起本病的原发病,如脓耳、头面部黄水疮等。6 .注意查明引起本病的各种刺激因素,力求避免之,如受热、寒冷、日光、丝织品、毛织品、动物羽毛、外用或内服药物、玩具、肥皂、眼镜架脚、塑料助听器、耳塞、耳环、衣服的高领,以及特别是油漆、染料、化妆品等。对小儿尤宜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